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甄嬛传胤禛重生之宜世一修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宜修  爱新觉罗胤禛 

母子情分

甄嬛传胤禛重生之宜世一修

胤禛(皇上)额娘,你我都明白的不是吗?

胤禛(皇上)您不可能有嫡额娘对我好,因为您的心里从始至终我不过只是您用来稳固地位讨好皇阿玛和嫡额娘的棋子。

胤禛(皇上)您别说当时您只是贵人,没有办法能留下我,额娘和嫔妃们的关系都很好,为什么不能求着嫡额娘让她去跟皇阿玛说让我在您跟前养着。

胤禛(皇上)这些儿子都不计较了,后来额娘有了弟弟妹妹位分也升了。但还是没想过要把我要回来

胤禛(皇上)却又悄悄的让我知道我不是滴额娘所生,又和我亲近。

胤禛(皇上)额娘,您知道当时我再想什么吗?

胤禛(皇上)您不知道

胤禛(皇上)您只知道弟弟妹妹们。

胤禛(皇上)当时我就在想幸好额娘先生我,不然弟弟妹妹就会像我一样,寄人篱下。战战兢兢,从小就得学会察言观色。

清圣祖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满语: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ᡤᡠᠩᠨᡝᠴᡠᡴᡝᡤᠣᠰᡳᠨᡥᡡᠸᠠᠩᡥᡝᠣ,hiyoošungga gungnecuke gosin hūwangheo),正黄旗包衣(后抬入正黄旗满洲)[1],名玛琭[2],康熙帝的第四位皇后,雍正帝生母,包衣护军参领、后追封一等承恩公魏武之女,膳房总管额森之孙女。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入宫。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圣母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64岁,九月附葬景陵。全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别名

德妃、仁寿皇太后、孝恭仁皇后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660年4月28日(庚子年)(顺治十七年)

爱新觉罗·玄烨

丈夫

爱新觉罗·胤禛

儿子

爱新觉罗·胤禵

儿子

爱新觉罗·弘昌

孙子

爱新觉罗·弘历

孙子

爱新觉罗·永璋

曾孙子

爱新觉罗·永琮

曾孙子

爱新觉罗·永琪

曾孙子

爱新觉罗·永瑢

曾孙子

爱新觉罗·永璇

德妃原型:给康熙狂生娃,10年生6个,成最强上位者

清朝时期著名皇后

孝端文皇后

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jeje,意为姐姐)。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之女,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的姑姑。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生,万历四十二年六月初十日,嫁给皇太极为妻。天命十年八月初九日,生第二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天聪二年(1628年)七月初三日,生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天聪六年备三宫前已立为中宫大福晋;天聪八年闰八月十六日,生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册立哲哲为清宁宫中宫皇后,称国主福晋,列五宫之首。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尊称国主福晋或中宫太后,但并未正式尊为太后。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申时崩,享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二月,恭上尊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奉安盛京昭陵。顺治八年,升祔太庙、奉先殿。雍正元年八月,加上哲顺两字。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慈僖两字。全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清朝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清世祖废后的堂侄女,努尔哈赤之子饶余郡王阿巴泰的外孙女。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皇后被废。次年五月,她被聘为妃,六月立为皇后。十五年(1658年)正月,世祖以侍奉太后疾不勤,诏停其宫中笺表。三月,遵太后旨恢复如初。圣祖玄烨继位,尊她为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圣祖奉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出巡皆随行侍奉。太皇太后病重,朝夕相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移居宁寿宫。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1718年1月7日)卒,享年七十七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孝惠章皇后,葬孝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雍正、乾隆朝累加谥,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年12月31日-1663年3月20日),原姓佟,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帝登基后先改隶汉军镶黄旗,后改隶满洲镶黄旗),生于崇德五年十一月十九日,佟图赖之女,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康熙帝即位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1663年)崩逝,年二十四,葬孝陵。康熙、雍正、乾隆屡加谥,全谥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与康熙帝合葬于景陵的后妃

孝诚仁皇后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正黄旗满洲赫舍里氏。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康熙四年(1665年)指立为皇后,同年七月初七日纳采,九月初八日大婚,册立为皇后。康熙八年(1669年)十二月十三日,生第二子(嫡长子)承祜。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生第七子(嫡次子)和硕理密亲王胤礽。诞下胤礽后,赫舍里氏于同日申时崩,时年二十二岁。同年五月初五日,奉移至北海团城西侧空院暂安;五月二十七日,奉移至巩华城暂安。六月二十七日,谥曰“仁孝皇后”。康熙十四年正月,升祔奉先殿。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奉安景陵。雍正元年六月,改谥“孝诚仁皇后”。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清圣祖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59年-1678年3月18日),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清初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的孙女,四大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顺治十六年(1659年)生,至迟在康熙十五年四月已经入宫,称为妃,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以大学士索额图为正使,大学士李霨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同年十二月病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崩逝于坤宁宫,年仅二十岁。奉移至武英殿暂安。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移至巩华城暂安。闰三月二十一日,谥曰孝昭皇后。四月,升祔奉先殿。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初八,入葬景陵地宫。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恭上尊谥曰: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雍正元年九月,系圣祖谥,升祔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上安裕两字。嘉庆四年五月,加上端穆两字。全谥曰: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康熙帝的第三任皇后,太子太保佟图赖的孙女,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佟国维之女,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十五年(1676年)入宫,成为格格。康熙十六年(1677年),册封为贵妃,深得康熙帝宠爱。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皇贵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下皇八女(早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8月23)七月初九日,册立为皇后,次日崩逝。康熙帝悲痛不已,亲制挽诗悼念,追谥孝懿皇后,陪葬于景陵,累谥“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宜妃

宜妃(1660年-1733年),郭络罗氏,名纳兰珠。原正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满洲镶黄旗包衣佐领兼侍郎三官保之女,包衣佐领岸塔穆之孙女。宜妃有一个姐姐是郭贵人,同为康熙帝的妃子。顺治十七年(1660年)生,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宫,八月,册郭络罗氏为宜嫔,“眷顾最深”。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四,生皇五子胤祺。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封为宜妃,在四妃中居位第二,仅次于惠妃。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子胤禌。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宠爱的妃嫔之一,由于宜妃是雍正帝政敌胤禟的生母,雍正帝及日后乾隆帝在尊封先朝妃嫔为太妃时,都将宜妃排除在外。雍正四年(1726年),宜妃次子胤禟被圈禁而死。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长子胤祺病死。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八月二十五日,宜妃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景陵妃园寝。

惠妃

惠妃(?—1732年5月1日)乌拉那拉氏,疑叫花色,内务府正黄旗人,佐领下人还是管领下人尚不明确。正五品郎中乌喇那拉·索尔和女,据康熙四十五年竖版玉牒中可知索尔和这个时候是从七品司库,后来才升至郎中。那拉氏是康熙帝嫔妃,初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十一年生皇长子胤褆。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为当时册封的惠宜德荣四妃之首。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惠妃在雍正朝未再获尊封,雍正十年壬子四月初七日薨,九月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孝恭仁皇后

清圣祖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满语: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ᡤᡠᠩᠨᡝᠴᡠᡴᡝᡤᠣᠰᡳᠨᡥᡡᠸᠠᠩᡥᡝᠣ,hiyoošungga gungnecuke gosin hūwangheo),正黄旗包衣(后抬入正黄旗满洲),名玛琭,康熙帝的第四位皇后,雍正帝生母,包衣护军参领、后追封一等承恩公魏武之女,膳房总管额森之孙女。康熙十四年(1675年)入宫。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圣母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64岁,九月附葬景陵。全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德妃原是隶满洲正黄旗包衣,包衣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雍正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

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即膳房总管),累擢至内大臣(正一品)。”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

《通志》佐领编核时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八旗通志》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

乌雅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十九日出生,生母为塞和里氏。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年仅十四岁的乌雅氏在一年一度的内务府选秀中获选入宫。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所载,定妃万琉哈氏是与乌雅氏同日进宫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时年十九岁的乌雅氏生皇四子胤禛。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十三日,乌雅氏单独受册封礼,由嫔册封为德嫔,时年20岁。此前,乌雅氏受册封的情况无记载。礼部尚书韩菼整理的《有怀堂文稿》中有一篇册贵嫔文,为尊者讳而将相关信息隐去,但结合乌雅氏的家庭背景,以及此文的大致撰写时间仍能得知此为封乌雅氏为嫔(贵嫔)的册文。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五日,德嫔生皇六子胤祚,德嫔时年二十一岁。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她与惠嫔、宜嫔、荣嫔等,共四人一同晋升为妃,时年二十二岁的乌雅氏被册封为德妃。德妃当时在妃位的位序,次于惠妃与宜妃[6]。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一日,生皇七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二十四日,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日,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由德妃乌雅氏所生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其生母也因此尊封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仁寿皇太后病重,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同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仁寿皇太后崩逝,享寿六十四岁。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加谥号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并在景山皇家园林的寿皇殿为乌雅氏治丧;同年九月初一日合葬景陵,升祔太庙。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当时逄皇太后的三周忌辰,雍正欲要亲往祭陵。王大臣等,以圣躬素畏炎暑,万几已极劳苦,又触热往返五六百里,洵非所宜,且二麦登场,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误农功,合词恳请停止。雍正勉从所请,因此命皇四子(乾隆)弘历前往代为行礼。[3]

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谕曰:“康熙帝皇考曾托付朕之遗诏安肯帖无一语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来备尽孝飬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而宫中诸母妃咸美母后有此孝顺之子,皆为母后称庆,此现在宫内人所共知者,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恸不释于懐于癸卯五月旧恙举发,朕侍奉汤药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渐,朕向来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踊屡次昏晕数月之内两遭大事...朕于皇考母后大事素服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办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过屋宇五楹不聼音乐、不事游览,实尽三年谅阴之礼,此亦内外臣工所共知者。朕于现在宫中诸母妃之前无不尽礼敬养,今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岂有母后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况朕以天下孝养,岂尚缺于甘㫖而于慈亲之前有所吝惜乎?逆贼加朕以逼母之名,此更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弑兄之名”。[4]

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纯”。

嘉庆四年五月加谥“钦穆”。 最终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康熙帝最宠爱的妃子,年过半百还在侍寝,做了半年太后被儿子气死

康熙帝一生最宠爱的妃子,清代最短命的太后

正说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的偏心老娘,大清生育最多的皇太后

家族成员

先辈

曾祖父:额柏根,又作额尔根,姓吴雅氏,亦可书作乌雅氏。世居哈达,一云世居叶赫地方。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柏根一等公。

祖父:额柏根长子额参,初任膳房总领,历升内大臣(正一品),皇太极时授为男爵,加一等都尉,任佐领,后缘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参一等公。

崇德时从征朝鲜,遇有朝鲜遣人致书于明,额参见而射之。其人应弦而倒。太宗文皇帝嘉其能,即以其人所乘马赐之。又同超品公扬古利额驸率兵进剿,大破朝鲜。有朝鲜小卒,藏匿石岩间,窃发鸟枪,杨古利额驸中伤而殁。太宗甚伤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涂赖指而言曰:“彼山上东去者,即伤死杨古利额驸之人也。”太宗因命额参追之。次日,即以其首来献。太宗嘉之,授为男爵。后征山东济南府临清州,及大同等处,屡立战功。加一等都尉,任佐领。缘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参一等公。

父:额参长子魏武(又作威武),系仁寿皇太后之父。原任包衣护军参领(正五品武职)。雍正元年二月奉旨:“额柏根,系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额参历事三朝,军功懋著。魏武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将额柏根、额参、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袭罔替。”钦此。妻塞和里氏。

叔:额参之次子岳色,因系仁寿皇太后之叔父,特赐骑都尉(雍正元年五月壬寅,雍正谕舅祖岳色,“皇妣向欲加恩,今仰体慈怀,著授为拜他喇布哈番,准袭一次”)。原任司祚官。[6]

弟:博启,散秩大臣,一等公

庶出妹妹:玛颜珠,阿灵阿之妻

承恩公世系

魏武之子博启(又作白启),雍正元年二月癸丑,承袭一等公。任散秩大臣,兼佐领。乾隆十八年,博启卒。

博启之子博永(又作相永、伯忠),三等侍卫,乾隆十九年四月癸未袭一等公。二十三年,以病解任。

博勇之子希明(又作西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甲申袭一等公。四十三年,奉旨:“向来后族承恩世袭具系一等功。此特因椒房至戚恩泽加封,以视佐命功臣,栉风沐雨,拓土开疆者,实难并论。况宗室王公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递降,而外戚转得崇封延世,未免过优。着具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改为三等承恩公。四十六年,授蒙古正黄旗副都统。四十八年授内大臣。四十九年九月,出使朝鲜。五十年正月,举行千叟宴,西铭未还京。特命给赏。七月,授江宁将军。五十二年,卒于任。

希明之子志福,乾隆五十二年袭三等公。(清史稿记载错误)

志福之子吉祥保,建威将军,散秩大臣,嘉庆五年十二月乙丑袭三等公。

吉祥保之子增喜,建威将军,散秩大臣,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庚辰袭三等公。

增喜之子瑞兴,号宝臣,任荆州副都统,嫡妻爱新觉罗氏,咸丰五年十二月丙辰袭三等公。

瑞兴嗣子振升。

曾祖父额伯根的兄长萨穆哈一脉:

萨穆哈之孙铎弼(德妃父亲威武的堂兄弟):康熙朝原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内务府总管,兼佐领。

子女

胤禛(1678.12.13—1735.10.08),

即清世宗雍正皇帝,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祚

康熙帝第六子,六岁即殇,史料很少。

胤祯(允禵)

爱新觉罗·允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平定准葛尔叛乱和保卫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但因其深受康熙帝宠爱和重用,并在康熙末年成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帝暗定的储君人选,因此深受雍正帝妒恨。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改名为允禵,并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

皇七女

这是个早殇的孩子,她只活了两个月。

固伦温宪公主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

按照玉牒,固伦温宪公主是皇九女,即五公主。

温宪公主自幼是被孝惠章皇后(仁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不仅深得祖母疼爱,亦颇受父皇宠爱。自小,温宪公主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温宪也很聪明,后来温宪公主的祭文上说:

“尔公主秀出紫微,祥开银汉,爰从襁褓即育慈闱。爱每笃于兴居,日无违于左右。弱龄受教,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行每谐于箴史。谓诞膺夫景福冀永享,夫修龄作聘元舅之家,仰慰慈亲之恋”

女性册文和祭文上用“聪慧”之类词的很少。而温宪公主的祭文中能出现“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这样的词,不仅仅因为康熙要抚慰皇太后,更是因为温宪公主自身有才华,有值得这样高的评价的资本。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秋七月

上驻跸热河。闻和硕温宪公主薨。日晡未进膳。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讣过哀、此时尚不进膳、恐圣躬太为劳瘁。奏入、上传谕曰、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但皇太后自幼抚养、忽值此变、皇太后伤悼弗胜、膳尚未进、朕亦何心进食乎。诸大臣复固请。上乃诣皇太后宫、视食毕。然后进膳。随谕领侍卫内大臣等、左右两翼各派大臣一员、侍卫十人、送公主柩回京。

辛亥。命诸皇子及文武诸臣、送和硕温宪公主柩起行。 ----------《圣祖实录》

雍正元年,三月,和硕温宪公主追赠为固伦温宪公主。

皇十二女

是十二岁时去世的公主,即七公主

上一章 清朝洗三礼的来历过程仪式 甄嬛传胤禛重生之宜世一修最新章节 下一章 母子情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