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距离弘昊登基已经过去了十年。
这十年间大清变化巨大。
两年前弘昊大婚后,文鸳便还政于帝。
不过文鸳也并没有退出政治中心,她只是不再起大早参加朝会与御门听政。
但大清真正的权力中心军机处依然是文鸳的一言堂。
弘昊则是文鸳所有政治方针最坚定地拥护者与执行者。
这对母子强强联合、配合无间,朝堂上下全无置喙余地。
弘昊登基后的第二年,老四便在无尽的不甘与愤恨中驾崩了。
驾崩之前他的龙榻前除了他的一众嫔妃与子女外,便是他的一众兄弟子侄们。
原本会在雍正十二年去世的先直郡王胤禔,大概是因为被提前放了出来的缘故,彼时仍旧生龙活虎。
再来是废太子的儿子弘皙。
被正名并追封诚郡王的老三胤祉的儿子、受封固山贝子的弘景。
老五、老七等人自不必说。
恢复原名、宗籍的老八之子,固山贝子弘旺。
恢复原名、宗籍的老九之子,奉恩辅国公弘晸。
从圈禁中被释放,受固山贝子爵的老十胤䄉。
以及……恢复宗籍、受多罗贝勒爵的老十四胤禵,及其子爱新觉罗弘历。
这些贤弟贤侄们围在龙榻之前,流着眼泪,高高兴兴地送走了死不瞑目的老四。
虽然不知道文鸳母子与老四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竟能让其行此诛心之举。
但经过曾经的圈禁打压之后,这些人都十分地知情识趣。
在配合着送走了老四之后,便都纷纷沉寂了下去。
当然了,有能力的诸如弘晸等人,弘昊也不介意给他们机会,能出一分力也好过只白养着他们。
同时,在这些年的潜移默化下,弘旻和妙仪也开始参与进朝廷事务之中,弘旻甚至领一旗事务,受封都统衔。
彼时的大清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模式。
在老四驾崩后,大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火枪、海船、高产粮食、水泥……整顿八旗、建立军校、女子学院,大清的船只开始在海上驰骋,带回大量货物与黄金。
每一天的大清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似乎一眨眼,京城周边的要道便成了水泥大道、大清的粮食储量年年攀升、大清开始主动对外进行军事活动、科举不再着重于八股文……
文鸳这个圣文皇太后和文德帝的威望也在这一样样的改变中急速攀升。
因此,对于弘旻这位皇上胞妹、太后亲女的入朝掌权,并没有撕扯太久,就又淹没在了一项接着一项的新变化之中。
而口子一旦撕开,后续便再不是能轻易阻挡的。
先是妙仪以辅助之名成了弘旻的副手,之后又有宗室堂姐妹们成了弘旻的“助手”。
朝堂上,文鸳这个圣文皇太后身边也常有宗室和八旗中的优秀贵女相伴,充当从前弘旻妙仪的秘书之职。
她们整理各地消息、归纳走势,了解事实政务以便随时应答皇太后问询,间或也会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就这样,以一种众人皆知的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京城的中枢系统已经渐渐地开始习惯与女官们打交道。
原本就在家中地位极高,甚至能当家作主的姑奶奶们的份量再次攀升。
直到宗室中一位绝了嗣的老郡王的女儿成功承袭了爵位,这才终于引起了轩然大波。
可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件事里面,除了声势浩大的反对之声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迅速且坚定地站在了太后与皇帝这边。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叫什么远房亲戚的侄子侄孙来继承自家爵位与财产的。
昔日的闲散宗室一朝踩在自家身上吸血翻身?
宗室中居家不嫁的老姑娘、和离或守寡后带着孩子回娘家当家作主的格格可不少。
相比起来,有人觉得侄子血脉更近,自然也有人更能接受自家女儿的血脉继承自家地位财富。
这一场声势浩大地口水战很是持续了一段时日,但最终在太后娘娘的意志下,那位格格依然承袭了自家阿玛的爵位,为多罗贝勒。
当然,除了反对派以外,还有一伙保守中立派,这些人大多不支持,但因为忠君思想依然保持了沉默。
当圣旨下达的那一刻,激进的反对派越发激进,甚至有人无法接受此事而以死明志。
但戏剧化的是,也有许多原本的反对派在木已成舟后,很快转变了立场。
原来自家人知自家事,这些反对派也不是家家都子嗣繁茂且各个有出息的。
在亲眼见到人家亲女儿承袭爵位、顶起门楣,一家人欢欢喜喜的时候,有些人很是心动了起来。
当然了,这中间,自然也少不了许多隐于幕后的各家诰命的暗暗发力,男人还与侄子有血脉相连,女眷们可没有。
除了那些被女则女诫腌入脑了的和天生拎不清的,在外八路侄子和亲女儿之间该选谁,那还用想吗。
就这样,既女子为官之后,女子袭爵也正式成为了“定例、法规”,之后的女户、招赘等等也就更顺理成章了。
至于更加顽固的南北方部分地区,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大清的腾飞,在蒸汽机、纺织机等物件被“捣鼓”出来之后,成为家庭经济支柱的女子的地位自然而然也便上升了。
毕竟什么规矩、脸面,也比不上白花花的银子来得实在,甚至比起早早地将一大经济来源嫁出去,中下层人民自发地形成了“晚婚”的风气。
随之而来的什么厚嫁、富嫁……女子身价水涨船高带来的地位的水涨船高,这就是情理之中的连锁反应了。
同理,关于缠足……当天足成为招工要求之一的时候,为了叫女儿好嫁、高嫁而兴起的缠足自然也会迅速瓦解。
当然,这是中下层百姓的选择,更多的士绅老爷们自然还是鄙夷这种行为的,但没关系,来自统治阶级的好恶和鼓励亦会渐渐瓦解这些人的意志。
当文鸳强制“老爷大人”们看到他们数百年来从未看见过的,汉人女子那裹脚布下的小脚真容之后,曾经的吹捧与喜爱瞬间被打散。
至于还有那十足的顽固派?
呵!
文鸳作为一个人形巨挂,愿意讲道理,那是她的慈悲。
既然不听话,那就都去死好了。
一个国家发展与进步,哪有不流血的呢?
想要重获新生,割去一些腐肉更是理所当然。
当屠刀落下的时候,老爷们可没有他们想象中得那么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