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自五帝纪元起,以轩辕和蚩尤为首打响了人类部落的第一战。自此以后,战火连绵不断,燃起在前三十世纪初的烽火一直烧到了战国时期。
欲望的战火焚尽了九州的每一寸土地,这场滔天烈焰燃尽了大禹的部落联盟,也燃尽了商周的封神传说,直至战火烧至公元前475年,一场在诸侯国间蔓延的烈焰,铸就了一个鼎盛的战国时代。
而这场烧了245年的大火,最终熄止在秦国这只异军上,但被这场大火烧成灰烬的是百姓的哀嚎,是战士的鲜血,是国与国之间堕落的繁华。
本为春秋五霸的燕、赵、齐、魏、韩终成为秦国崛起的垫脚石。唱响在历史的血歌演绎着胜者的英姿,而他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21年以凌驾者的姿态统一了六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本文多数为虚构,只为缅怀一下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请勿深究。)
正文 第一章 宏图志,霸业成
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正值不惑之岁,其统一了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祭天。
古人皆信奉神灵,故始皇帝持君权神授之令,成炎黄之无上帝君。
都城咸阳,祭天殿。
嬴政身着冕服,头戴法冠,在一众宦官的拥促下,登上高台,举行祭祀大典。
他正了正衣冠,神色肃穆地站在昊天玉帝神像面前,然后祭司开始宣道吟诵雅文,他也秉持香烛,跪于蒲团之上。而身旁的宫仆赶忙从弯身拘礼,变成跪趴的姿势。
时至正午,吉时刚到。
一身法神装扮的道人,持灵牌宏声念道:“一叩拜青天神灵,谢神灵庇佑苍生。二叩拜九州黄土,养育华夏万民,三叩拜真龙神位,以护凡间天子化身。”
嬴政三个跪拜后,便将燃香插入了香炉中。
那道人见香已入炉,便悠悠的说道:“吾皇行礼毕,昊天玉帝以尽受陛下香火,定会保佑陛下千秋万载。”
嬴政站起身来,居高临下的俯瞰着高台下的文武官员,而在高台之上,还能隐约的望见咸阳城里,密如蝼蚁的大秦子民。
这就是权力,诸侯争雄,胜者为王,现在吾就是皇,昊天玉帝执掌天界,吾便是他在人间的化身,要执掌这炎黄的数百万臣民。
此后,这世上在无人能忤逆寡人的旨意,吾便是这华夏大地上唯一的君王了。
而此时右相李斯拘身来到了嬴政身侧,行了个礼后说道:“陛下现在祭祀已经完毕,请陛下沐浴更衣后前往章台宫进行册封仪式,然后微臣便会拟出公文由陛下批审后,昭告天下。”
嬴政看了一眼李斯,双眸中神采奕奕,一振衣袍后长笑着走下了高台。“这李斯端的好胆色,寡人还未叫其起身,便敢起身说话。若不是此人平定六国有功,且又是荀卿之徒颇有治国谋略,单这一点吾便要治其一不敬之罪。”
李斯自然不知晓自己耿直的性格已将秦皇得罪,在他想来自己为秦皇广献良策,离间计,废除逐客令,削贵戚,强王权,正是有了自己,大秦才得以灭了六国,可谓是功不可没。
而且在自己还是侍郎之时,秦王能明辨是非,采纳自己的意见,并还被加封为延尉,可见秦皇并非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如今自己更是成了国之左相,定可用自己这一身文涛谋略辅佐秦皇治理这大秦江山。
只是人心难料,嬴政确实不是昏庸之辈,可他却是个实打实的小心眼。如今大局已定,李斯未来的日子可就难过喽。
嬴政并非心慈手软之徒,想当初杀神白起一没拥兵自重,二没居功自傲,但仍然被他下令在咸阳七里外行了绞杀之刑。
杀了白起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他的武功太高让他有种危机感,第二他手掌兵权,所以他必须要死。
而暂时不杀李斯的理由也很简单,第一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第二留他一命对日后治理国家确实有益。
所以不仅不能杀他,还要给他加官进爵,一但他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资格。
这些自然是李斯料想不到的,而此时他正满怀期许的等待着接下来的册封大典。
章台宫自周朝以来便是政治活动的场所,像这种百官加冕的政治活动自然也是在这儿举行。
而待嬴政在宫仆的伺候下沐浴完毕后,便换上了墨色龙袍,坐着七匹良驹拉的银座,驶向了章台宫。
话说始皇帝的这七匹良驹来头可不小,除了追风马是大秦本地饲养,其余的六匹马皆是他征战六国时夺掠所得。
铜爵、飞翮、白兔、奔电、蹑景、晨凫这六匹马皆是通灵的良驹,若是放在战场上厮杀,绝对是武将杀敌的一大利器。
而相比下追风虽不适合置于战场上,但其可日行千里,急速如风。当年大秦初灭韩赵魏三国后,嬴政兴致勃勃,便驾驭着追风马出游,结果路上遇见了刺客刺杀,身旁的随从皆被杀死,而他却凭着一匹追风马让那些刺客望尘莫及,得以逃脱险境,故追风乃是嬴政最喜爱的一匹良驹。
七马银座的步程很快,半炷香不到的功夫便从咸阳宫赶到了章台宫。
“驭……”驾马的太仆拉着缰绳,七马银座缓缓停下了奔驰的马蹄。而随从的侍者急急的拉起了帷裳,搀扶着嬴政踏着人肉踏板下了马车。
嬴政随着宦官踏上了章台宫的台阶,身旁的百官皆是弯着腰执礼敬拜。台阶上的百官不受卫尉管辖,但台阶下的士兵却是由卫尉直接调署,此时从三里外起,每隔三尺便有一个卫兵站立。
三里外的卫兵身穿甲胄,持得是铁戟。而越向皇城靠近,卫兵的装甲配备便越高级。
如从南华殿延至兴月宫的路上,卫兵便是身披银甲,手持斧钺。而在章台宫外更是有数百将领身穿黄金战甲,只是未见起佩戴兵器。还有数百名身穿华服的将士,皆是先贤之后和开国功臣。
嬴政入了章台宫中,宫内还只有数名手持蒲扇和浮尘的宫女,以及候在一旁的宦官。
他一步步向着龙椅走去,迈过了台阶,登上了只有他才配坐落的王座。待他安稳入座后,只听他雄浑的道了声“宣”。
身旁的宦官便用那尖锐刺耳的声音喊到:“,陛下有旨,宣百官觐见。”
听到宣召后,文武官员便从一侧陆陆续续进了章台宫中。嬴政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将朝中官员行三公九卿制度。所以文武官员在朝中的站位也是井然有序。因皇权为上,臣处台阶之下,故他们又称为阶下之臣。
台阶下左边的第一位自然是相国李斯李通古,而右边则是右相王绾。
说起这两位可以算是渊源颇深,在天下初定时,丞相王绾与御史大夫冯劫以及还是延尉的李斯等人为嬴政商议国是。
王绾建议秦王可续行分封制,将陛下的兄弟子女以及王侯功臣分封到各地,便可保国家的稳定。可李斯却和他唱起了反调,说是续行分封制会使大秦像东周一样混乱,所以应该加强帝王权力实行郡县制。
相比之下,嬴政自然选择了能增强君权的郡县制。而之后,李斯继续向嬴政提议可以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罢免世袭制,一切官职由陛下全权任免,而且三公九卿制度分工明确,可使行政效率有效提高。
于是嬴政也是欣然接受了李斯提议的三公九卿制,对于这制度嬴政是满意了,可王绾却是一阵愤然。
所谓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太尉,本来丞相为王下之最,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这制度却大大分散了自己的权力,这叫自己如何能不愤然。
而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同时,也将左相的权位分给了李斯,而王绾也从大秦唯一的丞相变成了右相。自古以来尊左卑右,王绾明面上和李斯都是丞相,可嬴政却是将自己权位分在了右相之下,这也使两人结下了解不开的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