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世界海军舰船史:战列舰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五章:续

世界海军舰船史:战列舰

H 型战列舰(英文:H CLASS BATTLESHIPS)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计划建造的一系列主力战列舰的统称。

H计划是纳粹德国海军发展计划中最强大的主力舰,以在舰队决战中对抗英国皇家海军为目的设计建造。相比较已经服役参战的俾斯麦级,H计划战列舰的火力、水平防护和水下防护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理论上可以对抗盟军的所有主力战列舰。

H级战列舰(H Class)是Z计划中计划建造的主力战列舰。该级别中的六艘战舰在计划中分别临时被命名为H、J、K、L、M和N。

中文名

H级战列舰

外文名

H Klass Battleship

国别

纳粹德国

舰长

277.8米-345米

舰宽

37米-51.5米。

研制背景

H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计划建造的最高级别的战列舰。

1939年1月德国最高统帅部正式通过了代号为“Z”(Z计划)的大规模造舰计划,“Z”计划(Z-Plan)正式启动。计划将使德国通过实施近10年大规模造舰计划,最终拥有向最强大的海权国家(针对英国)挑战的实力。

H级战列舰

Z计划的核心是两级大型战列舰,其中之一为俾斯麦级战列舰(Bismarck Class);另一级即:H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H" Class)。

计划中的H级战列舰设计始于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制舰H39开工,当时预计共建造6艘(即H舰、J舰、K舰、L舰、M舰和N舰),因此H39型也是该级舰的最初方案。

1940年该方案得到了改进,有两种基本型号:H40A和H40B,两者在推进装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别。H40A在H39的基础上削减掉了1座双联406mm炮塔。H40B应用了当时很少见的柴油/蒸汽轮机混合推进系统和和H39相同的火炮布置,显然在技术上比H40A更先进。随着战争的进行该方案得到了继续的改进,即后来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开工建造

H级战列舰(H Class)是Z计划中主力战列舰。该级别中的六艘战舰在计划中分别临时被命名为H、J、K、L、M和N。

首舰H39在1939年开工,该年7月15日正式铺设龙骨。但是,在该年10月10日即被停工拆解用于建造U-潜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由于原材料短缺以及二战的开始而造成没有一艘H级战列舰下水。

如果H44建造完成,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该舰也将会成为全世界威力最强战列舰。其体型的巨大程度只有超级核动力航母才能相匹敌。由于其设计过于夸张,并没有考虑在大陆架上航行时的适航度。在略微后期的计划中,也出现了对于造舰速度、战斗损失以及纳粹德国发展速度做出了错误的估算,实际上H44在半个北海中都是一种难以驾驶的战舰,也无法通过基尔运河,甚至不能驶进德国任何一个港口。

网络上关于希特勒要求建造安装800毫米“多拉”大炮的H45级战列舰的传言其实是错误的——1937年,有情报称苏联海军对美制16英寸舰炮表示兴趣,而美国在日本拒绝签署海军条约之后,也决定将在新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采用16英寸级主炮,这些情报从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希特勒的神经,各方面得情报都表明,德国海军此前设计的H级(注:也就是后来的H39),在苏联新式战列舰面前显得过于孱弱,为此,对火炮口径一贯具有特殊爱好的希特勒提出,德国战列舰主炮口径必须绝对压倒任何可能的敌方战列舰主炮口径,这位业余爱好者甚至提出,可以让新的H舰装备8门800 毫米主炮,这个提议让德国海军大惊失色,在仔细研究之后,德国海军得出了结论,以当时德国的设计建造水平,如果要建造这样一艘战舰,即使不采用异想天开的800毫米主炮,排水量将达到80000~120000吨,这样一来吃水将严重超标,以至于该级舰将无法进入德国任何一个北海港口,除非对德国北海港口和水道以及运河进行大规模疏浚和拓宽挖深,而这个工程量将近乎一个天文数字,同时,德国海军从1934年就开始设计406毫米舰炮,此时已经接近成功即将投入量产,如果要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那么就意味着原先进行的火炮设计工作前功尽弃,这意味着浪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同时新舰的建造和服役时间也将受到严重的拖延。希特勒最终被海军方面罗列的数据说服,同意海军在新战列舰上采用406毫米主炮,所以在H舰设计开始的时候,设计处已经得到了明确的指示,新的战列舰将采用的主炮,最大口径选择为406 毫米。所谓希特勒要求海军在战列舰上安装多拉的传言,很可能就是由这段插曲演绎而来的。

战舰命名

关于"H"战列舰的得名,一些英日文网站多有附会为首舰命名为"兴登堡"号(Hindenburg)而得名,更有言之凿凿者称其二号舰命名为"鲁登道夫"号者,中文媒体也多有追随者。实际上,该级战列舰从未正式命名,一些非正式的命名方案中,有命名为"大德意志"号或"腓特烈大帝"号的说法,"H"级的H并非来源于兴登堡(Hindenburg)之"H",而是来源于德国海军战舰建造序列号H。自德国建立近代海军之后,德国海军便有用从A到Z的25个字母(其中不包括字母I )作为大中型战舰建造序列号的习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霍亨佐伦王朝被魏玛共和国所取代,当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可以重新开始建造军舰时,德国海军重新安排了战舰的建造序列号,其中根据凡尔赛和约限制建造的装甲舰或曰,从首舰德意志号开始重新进行编号排序,三艘德意志级装甲舰"德意志"号、"海军上将舍尔"号、"海军上将斯佩伯爵"号分别编为装甲舰A、B、C 号,1935年英德海军条约生效后,德国海军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建造正规的战列舰了,而新的战列舰建造序列号排序仍然继承了装甲舰的序列号,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被编为装甲舰D、E号,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匹兹"号则编为装甲舰F、G号,而俾斯麦级的后续舰,首舰的建造序列号将是装甲舰H号,由于该级舰从未正式命名,所以后世取其首舰的建造序列号"H"而将该级舰称为"H"级战列舰。因为该级舰建造工作开始后不久就因为战争爆发而中断,所以德国海军对该级舰设计一直在进行修改,从1939年开始,每年德国海军都会提出改进后的新的H 舰设计方案,这些"H"级设计方案通常以提交的年份加以区分,从最初开工时的H39方案一直排到1944年的H44方案。有人将H39-H44附会为6艘H级战列舰的编号,完全是对德国海军各种编号规则的无知造成的误解。

性能数据

该级舰由于在历史上并未建造成功,说法一直不太统一,最终方案H44作为当时德国对抗英国的最终战列舰而由希特勒本人亲自过问。比较权 威和可信的数据是:

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

H39:8门406毫米主炮、

12门150毫米(5.9吋)副炮、

16门105毫米(4.1吋)高炮、

16挺37毫米(1.5吋)防空机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机炮、

6门533毫米(21吋)鱼雷发射管

H41:8门420毫米主炮、

12门150毫米(5.9吋)副炮、

16门105毫米(4.1吋)高炮、

32挺37毫米(1.5吋)防空机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机炮、

6门533毫米(21吋)鱼雷发射管H42:8门420毫米主炮、

12门150毫米(5.9吋)副炮、

16门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机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机炮、

6门533毫米(21吋)鱼雷发射管

H43:8门508毫米主炮、

12门150毫米(5.9吋)副炮、

16门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机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机炮、

6门533毫米(21吋)鱼雷发射管

H44:8门508毫米主炮、

12门203毫米(8吋)副炮、

16门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机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机炮、

6门533毫米(21吋)鱼雷发射管舰载机

H41–H44早期型:4-9架 阿拉度Ar 196水上侦察机

H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计划建造的最高级别的战列舰

H级战列舰,是作为德国海军复兴的Z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H 舰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曾经开工建造和曾经准备开工建造的H39,H41方案;试图采用新技术新结构的H40方案;完全是在敷衍了事的H42,H43,H44方案。

从基本结构来说,唯有开工建造的H39 方案,实际上是俾斯麦级的放大翻版,除了为增加航程而将动力系统改为柴油机外,其基本设计只是将俾斯麦级的设计相应放大,而俾斯麦级则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前设计的拜仁级基本设计的基础上,利用20世纪30年代末的技术进行改良的设计,从时间上说,俾斯麦级和H39 方案的设计都十分仓促,带有一种应急的味道,这与德国海军多年没有进行大型战舰设计,严重缺乏经验同时也缺乏相关实验结果和分析有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拿出能用的战列舰,只能在原有设计上修修补补,与此成鲜明对照的当时美英日这些海军强国尽管在条约生效期内停止建造战列舰,但是却从未停止对战列舰设计的研究和实验,所以能够在"战列舰假日"之后,能够迅速拿出成熟而先进的战列舰设计,即使是法意这样的二流海军国家,也能拿出相当的创新设计。

H40 设计颇为可圈可点,是德国设计师开始求新,求变的产物,尽管还不成熟,但是至少是在向着先进的方向努力,但是德国海军的迫切需求使得H40 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于是设计工作又回到了以H39方案为基础的H41方案设计上,尽管占领法国之后获取的黎塞留级设计图纸给了德国设计师一些灵感,但是最终还是求稳的意见占了上风。

H41方案针对战争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教训进行了改进,是H舰设计中最后一个相对比较现实的方案,此后大型战列舰设计的专职团队解散,"设计研究"工作被交给了海军生产协调委员会"业余进行"。实际上,德国海军对H42 之后的所谓"设计"几乎毫无兴趣,雷德尔和邓尼茨的态度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即使是参与这些"设计研究"工作的海军设计人员,也不认为这些所谓的"设计"能够实际建造。由于取消了一切限制,所以H42 之后的"设计",在船台和港口方面都有严重的问题,当时德国没一座船台能够容纳H42的建造,只能采用船坞建造法,而H44更是无法开进当时任何一个德国港口。

另外,因为德国已近多年没有建造主力舰,所以造炮经验不足(德国20年没有拥有过超过12英寸的舰炮)而导致德国40.6 cm/52SK C/34的重量已经接近大和级战列舰94式46cm主炮的重量了,按照当时技术条件要想让510mm等巨炮上舰简直是天方夜谭,首先船体结构就难以支撑,再加上支持Z计划的雷德尔元帅因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损迫于压力舆论而被邓尼茨接管,H级计划没有了任何的支持者(包括希特勒,在俾斯麦号沉没后立马降低了对H级的投入——转而投入到邓尼茨的狼群战术所需要的大量U艇),所以在一战思维以及技术断档的桎梏下H级只能成为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调侃的话题了。

上一章 第五章:那些图纸船 世界海军舰船史:战列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