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盛办事向来稳妥,不过两日,指派锦汐前往甄府担任教引姑姑的谕令便下来了。锦汐领了命,心中那份隐约的猜测终于落了地。她细细打点了行装,将宫中繁琐的规矩在脑中又过了一遍,方才带着两个小宫女,乘着宫里安排的青帷小车,悄无声息地出了紫禁城的侧门。
甄府早已得了消息,阖家上下皆恭敬等候。锦汐被引至正厅,受了礼,抬眼便瞧见了站在甄夫人身后那位即将入宫的甄家大小姐——甄嬛。
只这一眼,锦汐捏着帕子的手便几不可察地微微一紧,心底暗叹一声:果然。
早年间宫中大宴,她曾随侍在侧,远远见过那位已故的纯元皇后一面。虽时光久远,记忆已有些模糊,但那位皇后娘娘通身的的气度与风华,却如一幅绝品丹青,深印在许多旧人心底。而眼前的甄嬛,年岁尚轻,眉眼间更多几分灵动的英气,可那眉梢眼角的轮廓,那静立时的姿态,竟与记忆中纯元皇后的身影有七八分相似!
难怪……锦汐瞬间明了。难怪皇上选秀时会对她另眼相看,也难怪太后要万般阻拦。这张脸,是莫大的机缘,却也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刃。
“有劳锦汐姑姑辛苦前来指点小女。”甄老爷的声音将锦汐的思绪拉回。
锦汐立刻收敛了所有外露的情绪,恢复了一贯的沉稳恭谨,欠身还礼:“甄大人客气了,此乃奴婢分内之事。能来府上,是奴婢的荣幸。”
接下来的日子,锦汐便住在了甄府,悉心教导甄嬛宫廷礼仪、规矩。从行走坐卧,到言谈举止,乃至觐见、奉茶、赴宴等种种细节,无一不严,无一不细。
教导过程中,锦汐愈发觉得这位甄家小姐不简单。她并非只是空有容貌,其心思之缜密,悟性之高,远超寻常闺秀。许多规矩一点即通,甚至能举一反三,更能沉得住气,耐得住这枯燥繁琐的反复练习。
这日,教习间歇,甄嬛亲自为锦汐奉上一盏新茶,语气温和:“姑姑连日辛劳,请用茶。”
锦汐忙起身接过:“小主折煞奴婢了。”
甄嬛微微一笑,屏退了左右,只留贴身侍女流朱在旁,方轻声道:“姑姑是宫中老人,见识广博。嬛儿即将入宫,心中不免忐忑,不知姑姑可有只言片语,可令嬛儿少行差踏错之路?”
锦汐抬眸,对上甄嬛清澈却不见底的眼睛。她知道,这是甄嬛在试探,也是在寻求一丝可能的倚仗。苏培盛的安排,自己的到来,以甄嬛的聪慧,岂会看不出其中的关窍?
锦汐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捧着那盏温热的茶,目光似乎透过氤氲的水汽,看到了那深宫的重重殿宇。她沉吟片刻,方缓声道:“小主天资聪颖,规矩礼仪一学便会,奴婢并无更多可教。只是……宫中生存,有时并非仅靠规矩。”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些,仿佛耳语:“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主初入宫闱,锋芒暂敛,静观其变,方能看得更清。有些善缘,可结;但有些眼缘,过了,便是祸非福了。”
锦汐的话说得含蓄,但甄嬛却听懂了。这是在提醒她,因容貌可能带来的关注,既是机遇更是风险,需懂得藏拙,懂得审时度势。
甄嬛深深看了锦汐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了悟与感激,她起身,郑重一礼:“多谢姑姑提点,甄嬛铭记。”
锦汐侧身避过这一礼,心中却是波澜微起。她原本只是奉苏培盛之命前来,结个善缘,为自己留条后路。但此刻,面对这位沉静如水、心窍玲珑的未来小主,她心底那份沉寂多年的东西,似乎被轻轻触动了一下。
这宫里的风云,怕是真要因这位甄小主的入宫,而悄然改变了。而自己今日种下的这点因果,来日会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谁也难以预料。
锦汐望着窗外甄府庭院中一株开得正盛的海棠,轻声道:“小主的造化,终究是在自己手中。奴婢,不过是尽本分罢了。”
只是这“本分”二字,从此刻起,似乎又多了一层难以言说的意味。她仿佛已能预见,当甄嬛踏入宫门的那一刻,将会引起怎样的波澜。而自己,似乎也已无法完全置身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