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顾廷烟
很多人其实压根不太可能会知道顾廷烟是哪位。简单一点说,顾廷烟的生母就是大秦氏去世前指给顾偃开的贴身丫鬟。而在小秦氏的蓄意安排下,顾廷烟最后远嫁,和顾家基本就此断了联系。
对这个即使原小说里也只是提了一嘴的顾大姑娘,最幸运的,或许也就是在她出嫁之时,有能力有底气不再和顾家人有一丝关联。
因为原小说里基本上是只提了一嘴的关系,咱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这位大姑娘性格爱好等等究竟如何。单凭推测,她和她的生母估计都是差不多温和内敛的性子,起码是明面上不会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人。
说是聊顾廷烟,但很sad的是,确实也没什么可谈的。她和她的母亲只是在文里行间轻描淡写的提到了几句,最大的作用就是被作者用来写大小秦氏姐妹有心机……番外里为了写大秦氏的不是,还加了顾廷烟生母本打算外嫁结果被道德绑架被迫做妾的设定。
顾偃开对顾廷烟的生母喜欢吗?根据原小说的说法,他也是喜欢过的。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不希望看到他自辩自己对顾廷烟和她的母亲的些许爱意是建立在自己对亡妻的深爱上。
这太恶心了。
爱或不爱,说到底都只是这个男人的一句话而已。爱的时候让邱氏生下他膝下的长女,不爱的时候由着邱氏无声无息的“早逝”,纵容着小秦氏把顾廷烟远嫁的算计。
顾廷烟远嫁后与顾家再无联系,里面怕是有很大一部分失望心灰的意味,她的诞生、成长和出嫁,无不是和她的母亲一般在顾家几代侯夫人更迭的血雨腥风中艰难度过的。在她远嫁不归的人生不顺中,大小秦氏的手段是主谋和推手,而顾偃开的冷眼旁观既是助力,也是促成这种事不断发生的祸根。
邱氏和顾廷烟这一对母女,被提起的时候都不免被作者当作拉踩秦氏姐妹的好用工具,或者说,不难说其实母女二人被创作出来本身就带有作者的恶意。但以文内的角度来看,或许不再过问顾家的糟心事,不用像杨老姑太太一般操心插手于顾家媳妇的斗争之中,对于顾廷烟来说,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②顾廷灿
相较于顾廷烟好一点的是,这位顾家嫡出的七姑娘虽然电视剧里查无此人,起码在原小说里她是有被浓墨重彩的写过的。
但这点好或许也说不上好,因为关于她的出场的一切都是包含着贬义的。在原作者的笔下,她的才华、美貌都只是一个噱头,一个用来对比写她(作者)以为的被人们称赞的有才华女性们丑恶内心的噱头。
从出场到退场,顾廷灿从一开始才高气傲的候门贵女,到最后被押到庄子“病死”的失怙怨妇,几乎让人想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按着作者通过女主的视角来看,她和她的姑母大秦氏像又不像,像的是外貌、才华,以及那被女主这种“能干踏实”之人看不起的清高自许;至于不像,两个人本就不可能真的一模一样,顾廷灿便是再有意无意的去模仿大秦氏,也终究是两个不一样的人。她不是她的像姑母大秦氏那般柔弱善良到会被世道给活活逼死的人,但最后也是被折磨死了。
她有才气,有傲气,会在发现丈夫只是锦绣皮囊后对他失望,也会在听到二嫂明兰只是单单识字读书不错后暗暗地显出些看不起;她受千宠万爱长大,也会孝顺父母、关爱侄子侄女;虽则作者怨愤的写她看不起自己哥哥(男主),但试问一个纨绔到通房一屋子的花花公子能得到妹妹的真心敬爱吗?
说到底,她悲惨的后半生到底是因为什么的报应吗?她有做什么恶事嘛?通篇知否看下来,还真没有。家里嫂嫂都不是太懂诗词歌赋的人物,所以她不亲近;二哥顾廷烨年少的腌臜事对当时尚且年幼的她来说记忆犹新,故而她厌恶顾廷烨;母亲对二嫂厌恶排斥 她便也颇为天真的特别不待见这个嫂嫂。事实上,她给女主的刁难也是带着点孩子气的,明晃晃的恶意在别人看来也是幼稚的可笑的。
若要非说她有什么不对,那也只是她错误的将大秦氏的事迹试图也安在自己身上重开一回。她对爱情太理想了也太想当然了,顾偃开和大秦氏的爱情故事以及小秦氏从小的教导让她觉得自己是可以也得到这样专一坚定的爱的,但她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丈夫:韩诚说到底也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他心里要的最后还是美貌贤惠的规矩妻子,她得爱他敬他把他视作自己的天,有才能和他红袖添香那更是完美。对他来说诗词不过是博美人芳心的玩意儿,做他的夫人不能明白这一点就是明摆着的不懂事不贤惠。
所以顾廷灿不可爱了,也不贤惠了——因为她不可能强迫自己去屈服于这个既要又要的男人,而唯一还在世的亲人,也就是她的哥嫂(男女主),对她能活成什么样也只是袖手旁观罢了。她倒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只是让韩诚等人更加觉得她是个故作清高、只会吟风弄月的疯婆子,最后置她于死地的最后抗争更是被作者以一个因为平日里为人刻薄自私被婢女背叛出卖的由头给彻底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