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再主动在国乒队群里发言,除非是转发一些必要的科研动态或者官方通知。当孙颖莎小心翼翼发来问候时,她回复:「一切正常,训练勿扰。」当王楚钦试图用玩笑缓和气氛时,她回复:「不好笑,专注你的反手弧圈球。」当马龙委婉表达关心时,她回复:「谢谢,无需。」
她对张上将的态度更是直接降到了公事公办的冰点。张上将试图视频通话,她接起来,背景是实验室(她提前回去了),直接汇报:「报告首长,量子加密项目进度已更新至内网,请查阅。若无其他公务,通话结束。」根本不给张上将任何表达“关怀”的机会。张上将寄来的各种“慰问品”,她原路退回,附言:「不符合规定,请按流程申请经费。」
她甚至对林寒也保持了一种礼貌而疏远的距离。不再缠着她要零食,不再半夜拉着她聊奇葩想法,不再…分享任何工作以外的情绪。
她把自己重新塞回了“木小狸院士”的壳子里,理智,高效,冷漠。
她玩命地工作,仿佛要把假期“浪费”的时间加倍补回来。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复杂的公式和数据流再次占据了她所有屏幕。
她似乎真的把那段“插曲”删除了,格式化得干干净净。
但林寒知道,没有。
她看见木小狸偶尔会对着一堆零食发呆,那是之前她们一起挑的,但她不会再打开。
她看见木小狸深夜趴在电脑前睡着时,眉头是紧锁的,手指还无意识地抠着桌面。
她看见有一次国乒队比赛直播时,木小狸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眼神里有一闪而过的、她自己可能都没察觉的羡慕和…落寞。
她在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证明自己不需要那些“多余”的情感,证明自己强大到足以消化一切,证明她的世界只需要逻辑和成果,不需要心疼和安慰。
这种冷静和“正常”,比之前的崩溃和猜测,更让林寒感到窒息和难过。
她终于意识到,他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心疼”,像一把笨拙的锤子,敲碎了木小狸小心翼翼维持的、与世界相处的平衡。那个十六岁的女孩,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和混乱后,选择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彻底封存情感,退回绝对理性的堡垒。
她宁愿被当作一个冷酷的天才,一个不懂人情的机器,也不愿再承受那种让她无措的、仿佛弱者般的“怜悯”。
骄傲如她,可以接受挑战,可以接受失败,甚至可以接受死亡,却唯独无法坦然接受这种将她置于“弱者”位置的“好意”。
那不是她想要的。从来都不是。
林浩站在实验室外,看着里面那个瘦小却挺得笔直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无力的懊悔。
他们或许是好意,但他们确实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提醒了那个女孩她所失去的“普通”,并在她试图触碰那一点点“普通”的快乐时,用沉重的“关怀”再次将她推回了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