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苏
时而,我们常常对某些事物的评价过于仓促。就比如在我们听到一首歌,阅读到一篇文章的时候。给出的评价往往非常片面,缺乏了对事物更加入木三分的理解。诚然,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快餐式时代里。人们往往追求速度和效率。我并不反对人们对速度的追求,但是讨论学和文学是一锅小火慢熬的粥,操之过急是大忌。只有细细回味,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
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当作家靠的是别人没有耐心去思考和写出来的东西,通过我的笔墨在纸上如高山流水般讲述出来。这便是我的写作。至于别人所说的“才华”。我个人认为我和常人无异,并没有发觉他们口中所说的“才华”表现。
总而言之,成为一个作家并非遥不可及。只需要有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见解和有拿起笔在纸上写作的耐心。当然还要适当组织语言。如果有才华的话那就更加如虎添翼,没有也无失大雅。
我自认是一个合格的作家,我笔耕不辍,写过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这也吸引了文艺界很多同仁来与我共同讨论文艺。但其实我并不擅长评论这一方面的学问。评论一篇文章的好坏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一篇好的文章是一片深邃的大海,若是普通人追求速度,那么我想他们只可以看到一片汹涌澎湃的海面。如果是略微细致的知识分子,他们会看到海的中间,感受海水的力量。一个合格的评论家,会将这片汪洋大海的海底一览无余。将作者内心最真挚的想法和情感一视到底。
文学是一片海,一座山,每个作家都是一位冒险者,都在跨越大洋,爬向山峰。在途中要时刻注意海浪的拍打和落石的攻击。只有站上文学的巅峰,才能触摸到评论学的基层。
我在读文章,听音乐,赏字画时。对这些东西观摩的时间远超常人。这并非故意拖沓,也并非故作姿态。而是想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他们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一味的追求速度,文学便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有的好文章和好的音乐确实一开始就会为我们留下惊鸿一瞥的感慨,也有的好文章总体现在更深一层的锐利锋芒。只不过我们很难体会这种经历与想法,因为他们被作者埋藏的太深了!含蓄隽永的感觉也会成为我们研究的动力,让文章含有意境美,当我们尝试将作者的文字深度剖析时,这样的过程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例如李清照先生曾在她的《一剪梅》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花自飘零”暗指青春易逝,“水自流”暗喻不可逆转的愁苦。李清照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词人,我在他的词里仿佛看到了一位憔悴愁苦的女子正独卧轩窗,几滴泪水洒落,勾勒起往事的回味与追忆。如此含蓄隽永的意境美,不细细品味是无法与她共鸣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读书时不妨多加思考回味,在学习时多加琢磨咀嚼。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了,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是一个好的习惯,它不止在学习上和文艺上有所作用,在我们对待感情中也是如此。下定决心断了来往的姑且不算。但我想如果你们之间还有感情,对彼此也都还有情谊。那就不妨在冲动时冷静思考一下。冲动造成的悔恨比浊水溪里的石头还要多。不要在冲动时将刀锋刺向自己最爱的人。想要吵架时,先回味一下曾经美好的往事,共同许下的承诺。在社会上与朋友爆发冲突,甚至有想大打出手的念头时。扬起拳头的那一刻先思考一下,或许在冷静后,又选择了原谅。在下次相视一笑时,恩恩怨怨又会逐渐消亡。一段感情,一盘美食,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我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评议写作实在是让眼睛承受了巨大的负担。一向以视力健康而骄傲的我,如今竟也有了轻度的近视。父母因此也对我常有责备。对待一段感情时,我总是过于敏感。同学们常说:我过于优柔寡断。但我想,这一切因此不同。虽然这些事经常搞得我心力交瘁,但是我也因此挽救了很多珍贵的情谊,在我陷入困难时,这些情谊又将我从困难深渊里拉了回来。在和朋友吵完架时,互相冷静一下后又忘记了曾经的矛盾。虽然其他人对我的处事不够理解,但是这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虽然我的视力降低了不少,但我却比以往看的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