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魔式笔记之李白诗评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诗词  古典诗词     

别匡山

魔式笔记之李白诗评

别匡山(724年)

  

盛唐 ·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简括: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大匡山,这首诗《别匡山》是李白在724年离开匡山书院时所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未来事业的期望。

  

  翻译:

清晨出门望匡山,山峰美丽如画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形态各异。

  

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

  

在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多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则背负着柴薪。

  

猿猴在树上啼叫,我倚靠在树上,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要责怪我没有留恋这清幽的美景,我已经决定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评析:

  

“晓峰如画碧参差”:这句诗描绘了匡山的美丽景色,用“画”字形象地表现了山峰的形态和颜色。同时,“参差”则表现了山峰的起伏和错落有致,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藤影风摇拂槛垂”:这句诗描绘了匡山的藤蔓,用“拂槛垂”形象地表现了藤蔓的柔软和轻盈。同时,“风摇”则表现了风吹藤蔓的动态美,也增加了整个诗句的生动感和自然感。

“野径来多将犬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匡山行走的情景,用“将犬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同时,“来多”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山林的热爱和留恋。

“人间归晚带樵随”: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匡山遇到的樵夫,用“带樵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樵夫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归晚”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山林的流连忘返。

“看云客倚啼猿树”: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匡山看云的情景,用“啼猿树”形象地表现了匡山的幽静和生机。同时,“客倚”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山林的依恋。

“洗钵僧临失鹤池”:这句诗描绘了僧人在匡山洗钵的情景,用“失鹤池”形象地表现了僧人的清净和孤高。同时,“僧临”则表现了诗人对僧人的尊敬和仰慕。

“莫怪无心恋清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匡山的留恋,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己的期许。用“莫怪”表达了他对自己选择的追求和决断,而“无心恋清境”则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留恋和对未来事业的矛盾心理。

“已将书剑许明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己的期许,用“书剑许明时”形象地表现了他对未来的抱负和决心。同时,“已将”则表现出他对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在字词运用上,李白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晓峰”、“藤影”、“野径”、“犬”、“樵”、“云”、“猿树”、“洗钵”、“失鹤池”、“书剑”等,使整个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力。在艺术手法上,李白运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使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在意境渲染上,李白通过自然景象来表现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然的留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历史诗评无,典故无。

上一章 太华观 魔式笔记之李白诗评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五律NO.1:赠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