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上,季声穿着独立设计师的礼服走过媒体区。
闪光灯在他身上汇聚时,他正礼貌地替一位女演员整理裙摆——这个动作被镜头捕捉,第二天登上不少娱乐版面的暖心瞬间。
在贵宾休息室入口,他迎面撞见顾行川。
DE总裁正与评委会主席交谈,西装革履的模样与四年前初次带他参加电影节时别无二致。
季声脚步未停,仅微微颔首:“顾总。”声音平静。
顾行川的谈话戛然而止。
评委会主席热情地招呼季声:“季声,恭喜新片入围!”
“谢谢主席先生。”季声自然地切入对话,流利切换三种语言讨论展映单元,全程没再看顾行川一眼。
有媒体挤过来提问:“季先生离开DE,但入围的新电影还是在DE拍摄的,是否后悔离开?”
季声微笑:“不后悔,感谢DE过去的培养,现在更需要靠自己努力。”官方得体的回答,却让顾行川指间的雪茄微微抖动。
进场时两人座位相隔不远。
季声与新锐导演热络交谈,偶尔爆发笑声。
有次他起身拿香槟,经过顾行川座位时衣角掠过对方膝盖,却像穿过空气般毫无停留。
中场休息,季声在露台遇见DE旗下新人,男孩紧张地鞠躬:“季老师!我特别崇拜您..希望能有机会合作。”
“谢谢。”季声递过名片,“有需要可以联系我工作室。”
顾行川在玻璃门后看着这一幕,助理低声汇报:“季先生工作室签了两个新人,都是我们淘汰的练习生。”
颁奖环节,季声主演的电影爆冷获奖。
上台时他绊了一下,镜头捕捉到顾行川下意识前倾的身体——但季声已被身旁导演扶稳。
感言里他感谢了所有人,也包括DE,毕竟这部电影还是顾行川给的资源。
下台时他与顾行川视线短暂相交,礼貌点头。
酒会上,季声被投资人包围。
他游刃有余地周旋,直到某个制片人高声问:“所有人都想进入DE,你为什么就想离开呢?听说当初离开的时候,顾总开天价留你?”
全场瞬间安静。
季声晃着香槟杯:“因为自由,不过天价倒不至于,您情报有误。”转身与法国导演聊起新浪潮电影,留下面色铁青的提问者。
顾行川在角落注视他。
这个季声太陌生——从容、疏离、连微笑弧度都经过精确计算。
不像他养了四年的金丝雀,倒像只淬炼成精的狐狸。
凌晨散场时下雨,季声的保姆车迟迟未到,顾行川的车开到他面前,车窗降下:“送你。”
“谢谢顾总,我等人。”季声低头回邮件,屏幕光映着睫毛阴影。
季声走向雨棚,“不耽误您时间。”
雨水打湿他肩线,单薄背影却挺得笔直。
顾行川想起四年前同样的雨夜,这孩子会钻进他大衣里嘟囔“冷”,现在连拒绝都像商务谈判。
……
第二天行业论坛,两人同组讨论。
季声发言时引用数据精准,提到DE时称“业内优秀的前任合作伙伴”。茶歇时顾行川拦住他:“你教新人撬DE墙角?”
“正常人才流动。”季声递过糖罐,“顾总需要方糖吗?”
这种从容激怒了顾行川,他扣住季声手腕:“别玩火。”
季声微笑抽手,声音足够让周围人听清:“顾总提醒得对,独立创业确实容易踩线。”瞬间吸引所有目光。
论坛结束,季声被记者围住,有胆大的问:“和顾总还是朋友吗?”
他答得巧妙:“尊重每一位同行。”
上车后,季声扯下领带深呼吸,司机小声说:“顾总车在后面。”
后视镜里,黑色迈巴赫始终保持三车距,像狩猎者,又像守护者。
季声关机睡觉。
朦胧间想起红毯上顾行川的眼神——不是愤怒,而是某种被抛弃的茫然。
但很快甩头驱散错觉:猛兽怎么会受伤,顶多是不习惯猎物逃脱。
而此刻,顾行川正在车里看季声的专访回放。
记者问及理想型,季声答:“喜欢给我自由的人。”
冰酒洒在西装上,他却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