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季度财报会议上,投影幕布显示着《雨打芭蕉》的流量数据曲线。
市场总监汇报时声音发紧:“该剧累计播放量破20亿,成本仅为DE同期S级项目的17%。”
顾行川翻动平板里的舆情报告。
关键词云中“演技炸裂”“剧本扎实”等标签像刺眼的星群。他关掉页面,问:“我们的新人培训体系更新方案呢?”
培训部主管慌忙调出PPT:“增加了沉浸式体验课程...”
“沉浸?”顾行川打断,“是像季声那样去菜市场蹲三个月,还是像他那样为十秒钟镜头摔三十次?”
会议室鸦雀无声。
他起身走到幕布前,指尖划过《雨打芭蕉》的观众画像:“25-40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8%,这个群体过去是我们的核心付费用户。”
回办公室后,他让助理调出季声解约前最后的评估报告。风险分析栏红字标注:“过度依赖方法派表演,商业价值存疑”。现在同样的表演方式,正在收割高端受众。
深夜他点开《雨打芭蕉》正片。
跳过平台贴片广告时,系统推荐了季声的表演特辑剪辑。弹幕飘过“教科书级细节控”,画面暂停在男主用橡皮筋扎文件的特写——那是季声在DE时养成的习惯,当时被造型师批评“土气”。
第二集下雨戏,男主护住摊贩纸箱的动作,与四年前季声在片场为他撑伞的姿态重叠。顾行川暂停视频,放大截图对比:连手指蜷曲的弧度都相似。
他翻出加密相册里季声的练习录像。凌晨三点的排练室,年轻人对着镜子反复调整步态,旁边笔记本写满批注:“民工驼背源于长期负重,非刻意佝偻”。当时他认为这种较真浪费资源。
财务部送来《春寒料峭》的投研报告,结论是“小成本高风险”。但附件里平台方内部评级显示:该剧预订用户中DE流失会员占41%。
“为什么?”顾行川问市场总监。
对方犹豫:“观众留言说...‘有以前DE剧的质感’。”
他想起曾砍掉的《荒原之书》,理由正是“不符合DE质感”。
王安生新片发布会通稿凌晨推送。老导演在采访中说:“有些演员像盆景,修剪越狠越畸形;季声这种是野树,风雨反而催壮根系。”
顾行川放大照片角落——季声手腕戴着的电子表,是四年前他随手送的生日礼。
法务部提醒续约风险时,他正看季声的表演讲座录像。
观众提问“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答:“先做真人,再谈表演。”台下掌声雷动。
“顾总,竞业条款下月到期,需要...”
“不必续了。”顾行川关掉视频,“他不需要DE了。”
那周DE新人考核,他破天荒到场观摩。女孩表演歇斯底里戏时,他忽然问:“你上次为角色哭到脱水是什么时候?”
女孩愣住:“安全手册规定每天拍摄不超过...”
“出去。”顾行川对培训师说,“换批敢打破规则的来。”
深夜他翻看季声加密邮件的存档——解约前三个月,这孩子每周都提交项目建议,从非遗纪录片到城中村题材。当时批注是“偏离主流市场”。
现在这些被否定的创意,正出现在季声新合作方的项目清单里。
团建晚宴上,合作方总裁醉醺醺搂他肩膀:“老顾,你放走的是真凤凰啊!”周围瞬间安静。顾行川举杯:“DE的森林里,不缺这一棵。”
但那晚他梦见了不同的场景:季声站在DE大厦门口,行李箱简单得像实习生。电梯门关闭前,年轻人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澄澈得像从未被污染过的雪。
醒来时凌晨四点,他点开季声最新采访。记者问及DE时期,答:“感谢栽培,但温室花难抗风雨。”语气平和,像在评价老东家。
晨会上他宣布改革艺人评估体系,新增“社会价值贡献”权重。有董事反对:“我们是商业公司!”顾行川放下报表:“《雨打芭蕉》带动拍摄地旅游增长300%,这不叫商业价值?”
午间路过练习室,听见新人模仿季声的台词节奏。他驻足片刻,对经纪总监说:“送他们去城中村住一周。”
“安全协议...”
“活着回来就行。”
季度投资会上,他否决了收购辰星工作室的提案。
反对派质疑时,他调出季声的片场花絮——为演好哮喘病人,他戴着呼吸面罩跑步直到呕吐。
“我们要收购的是这种精神,”顾行川关掉投影,“不是空壳公司。”
那晚他独自在办公室看完了《雨打芭蕉》最后一集。片尾字幕滚动时,特别鸣谢栏有行小字:“感谢所有教会我低头看路的普通人。”
窗外霓虹闪烁,DE大厦Logo在夜色中依然耀眼。但顾行川第一次觉得,这光芒照不到某些更重要的东西。
他给季声旧邮箱发了封空白邮件,系统提示“地址不存在”。就像某些被删除的路径,断了就是断了。
但破碎的镜面里,反而能照见更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