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声正在沣林探望裴聿,帮忙修剪民宿后院过于茂盛的紫藤花。
手机在石桌上震动,发件人显示“DE娱乐-项目开发部”,标题严谨规范:“《天平》项目试镜邀请及剧本纲要”。
他点开邮件,内容专业而克制,详细列出了项目概况:知名现实主义导演执导,编剧团队曾获多项大奖,制作预算雄厚。
附件中的剧本纲要极具冲击力,讲述一位基层法官在情与法之间的挣扎与坚守,角色复杂立体,正是他渴望挑战的类型。
试镜时间、地点、流程安排得清晰规范,片酬报价甚至略高于市场公允水平,一切无可挑剔。
裴聿拎着水壶过来,瞥见他凝重的神色:“怎么了?”
季声把手机递过去。
裴聿扫了几眼,挑眉:“DE?顾行川的意思?”
“邮件署名是项目开发部总监,流程看起来完全公事公办。”季声沉吟,“但正因为太规范、条件太好,反而让人怀疑。”
他首先怀疑这是顾行川的新策略——用一个他无法拒绝的优质项目作为诱饵,重新将他纳入掌控。
或许是试探,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驯服”。
然而,当他深夜仔细研读剧本片段和项目书后,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
剧本扎实,人物弧光完整,团队班底确实是顶尖水准。
这无疑是一个能冲击更高奖项的机会,一个他梦寐以求的创作平台。
理智告诉他需要谨慎。
他动用了所有的人脉进行调查:咨询了表演老师,老师肯定了剧本的艺术价值;通过王安生导演的关系,侧面了解了那位导演的为人与合作风格,反馈是“对戏不对人,艺术至上”;他甚至让敏敏悄悄查了《天平》项目在DE内部的立项和推进流程,确认它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筹备已久的重要项目。
风险依然存在。
重回DE的体系,哪怕只是项目合作,也意味着可能再次置身于顾行川的影响范围之内。
过去的阴影并非轻易可以抹去。
他将自己的顾虑和项目分析坦诚地告知了辰星工作室的陈总和新经纪人团队。
团队会议开了整整三个小时,利弊分析详尽: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但潜在风险也需要管控,关键在于合同的细节,必须明确独立创作权、宣传自主权等条款,建立“防火墙”。
那晚,季声在裴聿的民宿院子里坐了很久,裴聿给他倒了杯温水,没多问,只是陪在一旁。
“我害怕这又是另一个华丽的笼子。”季声终于低声说。
“但你也害怕错过一个真正的好剧本,对吧?”裴聿一针见血。
季声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他意识到,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味地回避过去,而是有能力去辨别机遇与陷阱,并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
如果因为畏惧顾行川而放弃一个顶尖的创作机会,那在某种意义上,他依然被对方无形地控制着。
最终,他回复了DE的邮件,语气专业而克制:
“感谢DE娱乐及《天平》剧组的邀请。已收到剧本纲要,对项目深感兴趣。请安排试镜,期待进一步沟通合作细节。”
点击发送后,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
这不是妥协,也不是轻信,而是基于对自身价值和专业能力的确认后,做出的审慎选择。他不再是四年前那个任人安排的季声,他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底线。
无论这是否是顾行川的棋局,他都准备凭实力,走好自己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