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皇帝的权威,纪明或许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他变不出能让百姓活命的粮食来。
在一一翻阅过各地的奏报之后,纪明已经没了调笑的心思。
青州粮食作物以麦为主,秋种夏收,夏季里粮价往往较低,需要依靠官府调控收购,才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但在纪明接到的密报里,青州粮价出现了不正常的上涨,甚至很多城市出现无处购粮的情况。
这说明有人在有意的聚敛粮食——无论是他看破了官府常平仓无粮窘境,想要囤货居奇,还是他想要用这些粮食去蓄养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无疑都是值得警惕的。
可是盘算了一下手里的银钱、兵力,以及朝廷登记在册的人口,纪明又生出了深深的无力感。
没有粮,没有钱,也没有稳定的治下,纪明甚至不确定如果责令当地平抑粮价、追查主使会不会让当地官员做出什么找人顶罪然后强定粮价的事来。
他把秘报放在一边,准备把这个调整粮价的差事交给户部去头疼,又给青州刺史的折子写了批复,要他们调查青州粮食流向,收买粮食充实常平仓,并且在御史台挑了个急于立功的刺头,打算过两个月派他去青州巡视,敲打一下青州可能趁机大赚一笔的世家。
至于国库里还有没有给地方购粮的经费……纪明相信李尚书会想办法把这个窟窿填上的。
批复的最后,纪明的手顿了顿,还是写上了“着各地都尉严查治安,防有匪患”的指示。
城市里购买不到粮食的市民其实没那么容易落草为寇,但是粮价上涨带来的恐慌很可能会传播到距离城市很遥远的地方,让人直观的联想到粮食不足、饥荒甚至兵乱。
先帝执政的时期百姓可没什么好年份可言,饥饿的记忆依旧牢牢刻在百姓的骨子里,为了不挨饿,他们可以做出任何端居朝堂的君子所不齿的事。
即使纪明监国的时候已经在努力拨乱反正了,但先帝伸手从国库掏钱的时候,是从不会看国内是否有饥荒和民乱的。
这也意味着,有民乱隐患的很可能远远不止青州一州。
纪明叹了口气,又把这些内容删删减减,按照各州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性的批示。
除了这些粮食相关的奏折,陆时那里又陆陆续续递来了官员增补、税收运转等需要他看过的折子,剩下的都是些例行公事的文书往来、请安问好,至于御史们的风闻奏事、满朝文武站队扯头花则都已经被陆时整理好,纪明只需要略看一下他给的小抄就是了。
尽管有陆时这样通晓政事的首席秘书辅助,纪明也直到点灯才把文书处理完。
因着青州粮价的事,与陆时一起纳凉攒下的好心情的消耗殆尽,纪明揉着太阳穴靠在身后的软垫上,看陆时整理衣袖,忽然问:“母后那边叫我忙完了去陪她吃晚饭,陆卿陪我一起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