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华夏五千年历史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华夏五千年历史

春秋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光,也被人们称为“春秋时代”,是东周历史进程中的早期阶段。在这段时间里,鲁国的史官勤勉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分类整理,编纂成了一部名叫《春秋》的历史文献。后来,这部书由孔子亲自审阅修订,进而成为了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就沿用“春秋”作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代名词了。

齐桓公,姓姜,吕氏,大名唤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六任君主,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稳坐江山。这位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乃是姜太公吕尚的直系后代,具体来说,他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他的老爸是齐僖公,而他的母亲呢,则是来自卫国的卫姬。

早年间,鲍叔牙的庇护下,他逃到莒国避难。待齐襄公和公孙无知两人接踵去世后,他瞅准时机火速回国,一举夺下了君主之位。在位期间,他发奋图强,力推改革,任命管仲为丞相,实施了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制度,使得齐国步步强大起来。他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多次召集诸侯联盟,成功平定了宋国内乱,北上痛击山戎,南下讨伐楚国,并陆续吞并了谭、遂、鄣等小国,由此成为了中原地区首个霸主,更获得了周天子的高度赞赏与赏赐。然而,在晚年时期,他在管仲离世后,误信易牙、竖刁、开方等佞臣。最终,公元前643年,他在病重饥饿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晋文公,大名鼎鼎的姬重耳,这位老兄出生于公元前697年,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671年,直到公元前628年他才离开这个世界。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从公元前636年开始执掌朝政,一直到他去世。他老爸是晋献公,老妈则是狐姬。简单来说,他就是晋献公和狐姬的儿子,晋国的一位有故事的国君。

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卫)、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晋文公元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晋文公五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战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同年又会齐、鲁、宋、秦等国君于温。会后,先后伐依附楚的许、郑两国。同时,他还在攘夷的旗号下对付北方戎狄的扩张,继续作“三行”以抵御狄人。晋文公九年,重耳逝世

重耳,这位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的领导者,一手打造了晋国长达百年的辉煌霸业,在春秋五霸中位列第二,与齐桓公共享“齐桓晋文”或“桓文”的美誉。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赞扬他,称其为古代公认的贤明君主。除了彪炳史册的卓越政绩,他还给我们留下了诸如“退避三舍”、“志在四方”以及“贪天之功”这些广为流传的经典典故。

秦穆公,姓嬴名任好,是赵氏一脉,在春秋时期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是秦国的第九位君主,从公元前659年开始执掌秦国政权,直到公元前621年去世。

秦成公四年,秦穆公继位。秦穆公五年,授国政于五羖大夫百里奚,迎蹇叔为上大夫。秦穆公十年,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秦穆公十三年,为救济晋国旱灾,兴起“泛舟之役”。秦穆公十五年,与晋国发生韩原之战,生擒晋惠公,而后送回晋国,与晋国相盟。秦穆公二十四年,扶持晋国公子重耳为晋文公。秦穆公三十年,与晋文公出兵围攻郑国,经烛之武劝说而与郑国结盟。秦穆公三十三年,出兵袭击郑国未果,秦军反遭晋襄公出兵袭击,经历崤之战的惨败,开始与晋国相争。而后,为报崤之战的仇,又经彭衙之战的惨败。秦穆公三十四年,采用内史廖的建议,西取由余。秦穆公三十六年,发动王官之战,大败晋军。秦穆公三十七年,采用由余的计谋,生擒戎王。

秦穆公在位的第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621年的时候,他去世了。这位伟大的君主被安葬在了一个叫雍城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凤翔县的东南方向。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和品德,给他追赠了一个谥号,叫做“穆”,也有记载写作“缪”。

在秦穆公执掌朝政的时候,他可真是个识时务的俊杰,对内治理国家有一套。他慧眼识英才,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关键位置上,大大促进了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外交战略上,他讲究以和为贵,和邻居晋国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同时呢,也没闲着向西边拓展秦国的版图。这一拓展不要紧,硬是让秦国收服了十二个戎国,疆域直接扩张到了周边千里之遥的土地。这一壮举,使得秦国称霸了整个西部地区,威名远扬。周襄王看秦穆公如此能耐,还特地赐予了金鼓作为嘉奖,这可是极高的一种荣誉象征啊。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国君,姓芈名旅,也有记作侣或吕的。他出生于约公元前591年之前,是楚穆王的儿子,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这位熊氏家族的领导者,在他的治下,楚国实力强盛,威震诸侯。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即位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后经樊姬苦谏,采纳伍参、苏从建议,任用孙叔敖等良臣,兴修水利,平定叛乱,征服群蛮,国势大盛,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之戎,陈兵周疆,问鼎中原,有取周之意。公元前597年,楚与晋战于邲,楚国大获全胜,饮马黄河,威震华夏,使鲁、宋、郑、陈等国附楚,以代晋而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91年,病卒于郢,葬于郢西的龙山。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是个被中原文化圈子冷落的局外人。然而,自打楚庄王雄霸中原之后,不仅让楚国实力大增,威名远播四方,更为华夏的统一进程和民族精神的孕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的事迹演化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止戈为武”等成语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成语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君主,他是前任宋桓公的二公子,同时也是宋成公的老爸。在那个春秋争霸的时代,宋襄公执掌宋国,威名赫赫,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即位前,曾让国与其庶兄公子目夷,并参加葵丘会盟。即位后,任用公子目夷为相,平定齐国内乱。前643年,齐国五公子内乱,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率领卫、曹、邾等国军队,将齐国公子昭,拥立为齐孝公。平定齐国之乱后,宋襄公图谋称霸,并胁迫滕、曹、鄫等小国,使其东方诸国臣服于他。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究“仁义”,没有听从公子目夷的建议,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兵败而受伤。前637年,宋襄公伤病复发而死,葬于襄邑行宫内。

宋襄公登基后,特别推崇在政治上实践仁义,他坚信通过弘扬仁义之道,能够角逐中原地区的盟主地位。[31]在国际舞台上,他紧随齐桓公的步伐,积极推动和维护齐国的霸权地位。[32]与此同时,宋国的大夫正考父对宋襄公的精神风貌大加赞扬,认为他的伟大气度可以比肩商王朝时期的圣贤契、汤等。为此,正考父特地创作了“商颂”,以此来歌颂和赞美宋襄公的高尚品质与卓越贡献。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3]公元前376年,晋国最后的国君晋静公被废,晋国最后剩余的土地被韩、赵、魏三家全部瓜分。从此世上再无晋国,春秋结束。

————————————————————

作者上图

助手1号

助手1号

助手1号

上一章 番外一 助手的新头像 华夏五千年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