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刘备屯兵新野之时,他的次子刘禅降生于世。那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甘夫人,这位温柔如水的女子,为刘备带来了这份珍贵的生命礼物。刘禅的到来,仿佛为动荡不安的时代注入了一抹温暖的希望之光。
建安十三年秋九月,曹纯率五千精锐虎豹骑于长坂坡一战击溃刘备,迫使其率张飞、赵云等数十骑仓皇撤退,无奈舍弃了家眷。在这危急关头,尚在襁褓中的刘禅因赵云的英勇护卫而得以幸存。至建安十六年,当继母孙夫人欲携刘禅返回东吴之际,张飞与赵云及时赶到,阻止了这一行动。又过了数载,直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并正式册立刘禅为王太子。章武元年的春末夏初,刘备登基为帝,宣告蜀汉帝国的诞生。仅一个月后,刘禅便被册封为皇太子。为了使刘禅具备广博的见识与治国才能,刘备特意安排他研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经典著作,并由丞相诸葛亮亲自抄录这些书籍供其学习。此外,他还聘请了名士伊籍教授刘禅《左传》,更不忘培养其武艺。据古籍《寰宇记》记载:“射山位于成都县北十五里之处,正是刘禅习箭之地。”
章武三年的四月,春寒料峭,却也挡不住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在那寂寥的永安宫内,刘备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仅仅一月之后,年轻的刘禅便在成都登基为帝,那时他正值豆蔻年华,年仅十七。在庄严隆重的典礼上,他尊奉父亲的遗孀吴皇后为皇太后,并宣布大赦天下,以此昭告万民,一个新的时代——建兴元年,已然到来。在刘禅即位之初,按照先帝刘备的遗愿,朝政大事无论大小,皆由丞相诸葛亮裁决。与此同时,为了稳固后宫,刘禅迎娶了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然而,新帝登基并未能立刻平息蜀汉境内的动荡不安。先是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举兵反叛,紧接着,夷王高定亦揭竿而起,一时之间,国内局势剑拔弩张。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诸葛亮展现出了一代名相的远见卓识。为了稳定内外局势,他派遣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东吴的君主孙权商讨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之道。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蜀汉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建兴二年春意正浓之际,蜀汉上下一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暂时搁置了连年的征战,给予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一段安宁的时光,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翌年三月,丞相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剑指南方四郡。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四郡尽归蜀汉版图。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片新纳入的土地,诸葛亮下令将益州郡更名为建宁郡,并从建宁、永昌二郡中划出一部分区域合并设立为云南郡;同时,又从建宁、牂牁二郡中划分出另一部分区域,共同组成了新的兴古郡。到了十二月,诸葛亮凯旋而归,回到了成都。自建兴六年起至建兴十二年间,诸葛亮多次挥师北伐,与曹魏展开激烈较量,两军之间胜负参半。然而,在建兴十二年的八月,诸葛亮不幸在渭水之滨病逝。随后,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权夺利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兵戎相见。最终,魏延兵败逃亡;杨仪则将其处决,并统领各路兵马返回成都。面对此番变故,后主刘禅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宽仁。紧接着,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并授予其符节,镇守战略要地汉中;同时,还任命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全权负责国家政事。
建兴十三年的初春,中军师杨仪因故被贬为庶民,并迁居至偏远的汉嘉郡。同年夏四月,蒋琬荣升为大将军,肩负起更重的责任。次年四月,正值建兴十四年,刘禅亲临湔县,登上观阪,俯瞰着蜿蜒流淌的汶水,感慨万千。十日后,他返回了繁华的成都。就在这年,武都的氐王苻健向蜀汉表达了归降之意。刘禅随即派出了大将军蒋琬与张尉前往迎接。然而,约定的日子已过,苻健却迟迟未至,这让蒋琬心生忧虑。张嶷则推测道:“苻健既然主动求降,诚意自是毋庸置疑,应当不会出现变故。只是常闻其弟狡猾多端,加之胡人素来不易齐心归附,恐怕其中有诈,导致他们中途停留。”不久,消息传来,证实了张嶷的猜测——苻健之弟果然率领四百户人马投奔了魏国,唯有苻健一人如期而至。最终,刘禅安排苻健等人迁居广都。又过了两年,进入延熙元年的正月,刘禅册立了前皇后的妹妹张氏为新皇后,并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此外,他还册立了自己的儿子刘璿为皇太子,刘瑶则被封为安定王。同年十一月,大将军蒋琬领兵离开成都,驻扎于战略要地汉中。
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刘禅颁布诏书,晋升蒋琬为大司马,并准许其开设府衙处理政务。翌年(240年),越隽郡内夷族叛乱四起,刘禅随即派遣张嶷前去平息叛乱,并着手开发越隽郡,打通了通往成都的道路。到了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下令打造大量船只,意图顺汉水、沔水东进,夺取上庸等地。为此,刘禅召集众臣商讨此事。朝中普遍认为,虽然水路出兵便捷,但一旦遭遇挫折则难以撤退。因此,刘禅派尚书令费祎及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劝说蒋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蒋琬接受了费祎和姜维的意见,认为羌胡各部仍心向汉室,可与之联合。随后,蒋琬上书刘禅,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刘禅审阅后,赞同了蒋琬的观点,并派遣安南将军马忠传达旨意,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与羌胡联络事宜。马忠返回朝廷后,刘禅又授予他镇南大将军之职。至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吴氏不幸病逝,刘禅将其与先帝合葬于惠陵。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离世,陈祗继任其位。陈祗与深受刘禅信任的宦官黄皓交好,使得黄皓得以涉足政事。直至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逃亡至蜀汉边界,却因不识路径而迷失方向。面对艰难的山道,夏侯霸甚至步行至脚伤,仍未能找到出路。刘禅闻讯后立即派遣使者迎接。相见时,刘禅宽慰夏侯霸道:“令尊是在战场上牺牲,而非我先父所杀。”刘禅又指著自己的儿子说:“这也是夏侯家的外甥。”以此缓解夏侯霸心中的忧虑,并给予丰厚赏赐。
延熙十五年,刘禅册封其子刘琮为西河王,宫廷内外皆感庄重肃穆。待至延熙十九年的钟声敲响,刘禅再次行册封之礼,此次受封的是皇子刘瓒,新平王的封号自此与他紧密相连。然而好景不长,景耀元年,镇军将军陈祗不幸病逝,随之而来的是宦官黄皓渐渐染指朝政,权柄日盛。景耀二年的夏日,阳光依旧明媚,但宫廷内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刘禅又一次册封了三位皇子,刘谌成为北地王,刘恂则被封为新兴王,而刘虔也获得了上党的王位。到了景耀五年,风云突变。大将军姜维目睹黄皓在朝堂之上愈发嚣张跋扈,遂向刘禅谏言,请求将黄皓处决以正视听。然而,刘禅却不以为然,认为黄皓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无需大动干戈。无奈之下,刘禅命黄皓向姜维道歉。但姜维深知黄皓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恐其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之右将军阎宇暗中联合一众朝臣图谋削弱姜维的权力。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姜维内心充满了恐惧,最终决定远赴沓中屯田,避开了成都这一是非之地。时光荏苒,转眼间景耀六年的春风吹过,刘禅下诏,在沔阳为先帝遗臣诸葛亮修建祠庙,以此缅怀这位蜀汉的忠臣良将。
景耀六年,风云突变,姜维耳闻钟会在关中厉兵秣马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地上书刘禅,恳请提前部署以防不测。然而,黄皓却断言魏军不会来犯,使得刘禅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蜀汉朝野上下对此事浑然不知。同年夏日,魏国司马昭挥师南下,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将率军伐蜀。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刘禅匆忙调派张翼、廖化、董厥等人迎战,并改年号为“炎兴”。姜维率领部下在剑阁抵挡住钟会的十万大军,但邓艾却绕道阴平,直取成都。刘禅紧急派遣诸葛瞻在涪城阻击敌军,尽管初战告捷,但诸葛瞻未能采纳黄崇的建议坚守险要之地,最终不幸战死于绵竹。局势危急之下,刘禅再次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而北地王刘谌则坚决要求背水一战,但刘禅未能采纳刘谌的建议。刘谌悲愤之下,先杀妻儿,继而自尽殉国。南中监军霍弋亦提出愿率军保卫成都,同样未获刘禅同意。最终,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决定向魏军投降。他命驸马都尉邓良、侍中张绍及光禄大夫谯周携带国玺和降书前往邓艾处。邓艾接到降书后,大喜过望,迅速回复了一封信,并让张绍、邓良先行返回成都。待邓艾抵达成都北郊时,刘禅亲自携棺材前往魏军营门,身缚白布以示诚意。邓艾解开了刘禅身上的绳索,烧掉了棺材,并以礼相待,邀请其入营共商大事。邓艾依制授予刘禅骠骑将军之职,蜀汉太子则被任命为奉车都尉,诸王均被封为驸马都尉。蜀汉各地守城将领接到刘禅的敕令后,纷纷归顺曹魏。邓艾准许刘禅继续居住于旧宫。次年正月,邓艾遭拘捕,钟会乘机入主成都,企图背叛曹魏,并意图利用姜维作为其臂膀。姜维暗中筹划借助钟会之力清除魏军将领,计划在除掉钟会后消灭所有魏军,以期蜀汉能够东山再起。为此,姜维秘密致信刘禅:“愿陛下忍耐数日屈辱,臣欲令国家转危为安,社稷重焕生机。”然而,钟会的叛乱计划泄露,最终与姜维一同被魏军所杀。一时之间,成都陷入混乱,死伤无数,刘禅之子刘璿亦在这场动乱中丧生。历经数日动荡后,局面才得以平息。
景元五年,春寒料峭的三月里,刘禅携家眷迁往魏国的繁华都城洛阳,陪伴在他身边的仅有郤正与张通两位旧臣。曹魏加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赐予他丰饶的食邑万户、绵帛万匹以及奴婢百人。此外,刘禅的众多亲族亦受到恩泽,其中不乏被授予三都尉及封侯者,多达五十余人;包括原蜀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和殿中督张通在内的诸多旧臣,皆被册封为列侯。自此,刘禅便在这异国他乡的都城中,过起了平静而安逸的生活。晋朝泰始元年,冬日的寒风中夹杂着新朝的气息,司马炎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刘禅依旧保持着安乐公的身份,而山阳公刘康与安乐公刘禅的子弟中,各有一人被朝廷赐封为驸马都尉。岁月流转至泰始七年,秋风萧瑟之时,刘禅走完了他的一生,身后留下了“思公”的谥号。在其世子早逝之后,尽管次子本当继任,但刘禅并未采纳文立的劝告,而是选择了立自己最为宠爱的儿子为继承人。于是,刘恂承袭了安乐公的爵位。时光荏苒,直至永兴元年,刘渊揭竿而起,国号亦复名为汉,并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然而,在永嘉年间的动荡岁月里,刘禅的子孙们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尽数罹难于乱世之中。
刘禅的一生中,剑刃只曾为两人染血,一次是为了守护自己,另一次,则是为了维护那位他敬若师长的诸葛亮。
话说起刘禅首次挥剑指向的大臣,便是那位自刘备豫州牧时期便追随左右的蜀汉元老——刘琰。论及资历,即便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稍逊几分。然而,刘琰虽无治国之大才,却擅长在刘备面前献媚讨好,让君主心中舒畅。因此,他得以担任固陵郡太守,享受着君恩浩荡。待刘备驾鹤西去,刘禅即位,依旧延续着对这位元老的优待,不仅封其为都乡侯,更授予后将军等显赫官职。此时的刘琰权势熏天,仅次于丞相诸葛亮,地位显赫。只是,这份尊荣似乎让刘琰有些迷失自我。公元234年新春之际,刘琰的妻子胡氏入宫拜见太后,这一去便是月余未归。刘琰心中疑窦丛生,怀疑妻子与刘禅之间有不正当关系。待胡氏归来,迎接她的却是丈夫的拳脚相加,随后更是被无情驱逐出门。心怀怨愤的胡氏,毅然决然地向朝廷控诉了这一切。消息传至刘禅耳中,他勃然大怒,难以容忍刘琰这般侮辱自己的清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获得诸葛亮首肯之后,刘禅下令将刘琰拘捕入狱,并最终处以极刑。此举不仅昭示了刘禅并非昏庸无能,更向朝野上下表明了他对挑战权威者的零容忍态度。如此雷霆手段,即便是权倾朝野的丞相诸葛亮,也不得不对其心生敬畏。
李邈,这位昔日益州牧刘璋麾下的谋士,在刘备入主益州后,虽被委任为益州从事,内心却始终未能接受这位新主人。一次宴会上,借着几分醉意,李邈直言指责刘备夺取益州之举有悖道义,气氛瞬间凝重。刘备闻此言,怒火中烧,欲施以极刑,幸得诸葛亮出面求情,李邈这才侥幸保住性命。自此,李邈便在诸葛亮身边担任参军或秘书等职,虽身处要职,却始终难以获得信任与重用。时光荏苒至公元228年,面对马谡失守街亭之责,李邈与诸葛亮产生了分歧。他坚决反对诸葛亮处决马谡,两人意见相左,争执不下。最终,诸葛亮将李邈调离前线,送回成都,自此李邈失去了诸葛亮的宠信。六年后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来,李邈非但未表哀悼,反而上书朝廷,公然诋毁诸葛亮。他声称诸葛亮连年征战耗费国力,如今其逝世,边疆战事有望平息,举国上下应为之欢庆。此言一出,震惊朝野,刘禅听闻更是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李邈逮捕入狱,并最终将其处决,以此彰显君威,警示朝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