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海底》是我目前整个风格的开山之作,从我个人的人生(写作)经历来看,甚至可以说的上是我写作风格的一个转折点,即从我以前的小学生文笔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文笔。 ——前言
让我们先来回忆回忆《海洋与海底》的主线。
少年追随灯光,最后发现不过是一个蜉游。他成了生物学家后,再次来抓浮游,但是失踪了,再也没能回来。
整篇文章其实是偏向个人经历向的,不过,我们在这里不谈个人经历,只来谈谈情感。
当你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想着长大,追随长大的脚步,即从童年变为少年,我引用了一个喻体,即少年去寻找灯光,跳下大海,沿着海岸线向前方不停游去。
还有一处细节,即少年从最开始的无感,变化为后来的四肢麻木,眼睛不适,象征着长大路上的艰难。
最后,成功抓住了灯光,但灯光变为蜉游,象征了达到了长大的目的后,却被青春期的迷茫和学习压力所迷惑,所以未达成目的,却真正“成长”,而非长大。
第二个片段开始,少年成长为青年,再次来到这里,去寻找蜉游,这里主要指青年在经受社会的考验和人情世故的经路后,再次想来寻找回以前童时的状态。
“最后,他失踪了。”这里主要象征,青年未能回到以前的状态,未能寻回好奇心和童真,在过后迷失了自我。
文章分析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谈一谈主旨。
我希望我自己长大后,能在社会斗争中坚守住那颗本心,同时也向我读者提出倡议:不要在斗争中迷失本心,愿你我还能有童真。
注解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