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老成子、长卢子
两人的事迹见于《冲虚真经》的《周穆王》和《天瑞》中。
老成子是名家尹文的徒弟,向尹文学幻化术三年;
《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长卢又叫长庐,面对杞人的担忧进行开导。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此一也,彼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老成子在《元和姓纂》云:老成子,贤人。裔孙老成方仕宋,为大夫,著书十篇。《通志·氏族略》云:“老成氏:古贤人老成子之裔孙也。老成方为宋大夫,著书十篇,言黄老之道。
长卢子仅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与商鞅门客(一说师父)尸佼为楚国人,《吕氏春秋》佚文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载。
《吕氏春秋》佚文:长庐子曰:“山岳河海,水、金、石、火、木,此积形而成乎地也。”
(9)魏牟 注:先庄子,庄子称之
魏公子牟,因魏伐得中山,封牟于中山又叫中山公子牟(高诱注《吕氏春秋》: 魏伐中山,得之,以封公子牟,因曰中山公子牟也。)。
《列子·仲尼》对他的身份做了介绍“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还与名家的公孙龙交情甚好,赞同公孙龙的诡辩“白马非马”,因为有人嘲笑公孙龙公子牟对此展开辩论,但被对方说的词穷,“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中山公子牟者,魏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今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
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但《庄子·让王》里,这位公子牟“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并且在《战国策》里多次出现秦赵两国之间,担任说客。同时这位魏牟有个儿子叫魏尚,是魏国飞地中山国的末代国王,《墨子·所染》、《吕氏春秋·当染》称为中山王(君)尚,东汉注解家高诱在《吕氏春秋》中提到“尚,魏公子牟 之后,魏得中山以邑之。”
《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瞻子曰:“重生。 重生则利轻。 ”
《战国策·赵策》
(1) 公子牟游于秦,且东,而辞应侯。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不梁肉期,而梁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应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
(2)公子魏牟过赵,赵王迎之,顾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工见客来也,因辟。赵王曰:“公子乃驱后车,幸以临寡人,愿闻所以为天下。”魏牟曰:“王能重王之国若此尺帛,则王之国大治矣。”赵王不说,形于颜色,曰:“先王不知寡人不肖,使奉社稷,岂敢轻国若此?”魏牟曰:“王无怒,请为王说之。”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前郎中以为冠?”王曰:“郎中不知为冠。”魏牟曰:“为冠而败之,奚亏于王之国?而王必待工而后乃使之。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为虚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且王之先帝,驾犀首而骖马服,以与秦角逐。秦当时适其锋。今王憧憧,乃辇建信以与强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椅也。”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点评魏牟“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10)田骈
田骈又名陈骈,字广,稷下学者之一,与道法家代表慎到齐名,人称“天口骈”
《七略》:齐田骈好谈论。 故齐人为语曰;‘天口骈。’天口者,言田骈子不可穷其口,若事天。
作为“天下十豪”的田骈主张“贵齐”、“齐万物以为首”,认为万物是齐一的,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
《吕氏春秋·不二》高诱注:齐生死,等古今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田骈以道术说齐,齐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愿闻齐国之政。” 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愿王之自取齐国之政也。”
《淮南鸿烈集》: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己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田骈的评价极其辛辣“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
田骈的老师是彭蒙,出自《庄子·天下》,提出齐物论,强调万物均齐的重要性。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
当然,“天口骈”也会有吃瘪的时候,例如《战国策·齐策》。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赀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11)老莱子、黔娄
两人曾与孔门有过交集,故而合并一起。
老莱子最出名的是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娱亲“,后人以“老莱衣”来比喻对老人的孝顺,但老莱子是一个存疑的道家人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有人怀疑他是老聃,二人都是楚国人(但其实老聃是陈国人,老莱子才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与孔子同一时代,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接受孔子的拜访与其辩论。孔子称赞老莱子“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乐也”。《别录》说老莱子是古代长寿者。
《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自娱,着五采斒斓衣裳,取桨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鶵鸟于亲侧。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莱子者,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
《别录》:老莱子,古之寿者。
老莱子经历过楚国白公胜之乱,逃到蒙山之阳,与老婆过着男耕女织的隐居生活,“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面对楚王的邀请,老莱子询问妻子的建议,最终两人一同离开楚国,见西晋医学家皇甫谧《高士传》。
老莱子者,楚公室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河南,以莱子为老莱子,人莫知其所终也。
同时老莱子还开导孔子的子孙——孔伋(字子思),以齿坚易蔽,舌柔常存的道理开导刚强傲气的子思,语见《孔丛子·抗志》。
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傲也。事君,道行言听,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齿坚易蔽,舌柔常存。」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
而黔娄是田齐国的隐士,坚守道家准则而不屈威,修身守节不求诸侯。鲁恭公、齐威王曾听说他的大能想重金聘请,但是遭到了拒绝。
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先生者,齐人也。修身清节,不求进诸侯。鲁恭公闻其贤,使致礼赐粟三十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以为卿,又不受。著书四篇,号《黔娄子》,终身不屈以寿终。
黔娄去世后孔门弟子曾参前去吊唁,看到黔娄的尸体在破窗下,“枕墼席稿,缊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曾参觉得不妥,建议黔娄夫人“邪引其被,则敛矣”,但是被黔娄夫人反驳,见刘向《列女传》。
“鲁黔娄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稿,缊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妻曰:“邪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曾子不能应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虚,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国相,辞而不为,是有余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妇。”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诗曰:“彼美淑姬,可与寤言。”此之谓也。”
(12)鹖冠子 注:《七略》入兵权谋家
鹖冠子是一位生活在楚国的传奇大佬,教授出纵横家和兵家双修的庞煖,身世不详的他久居深山,以鹖为冠,留下了旷世奇书——《鹖冠子》。《汉志》本一卷,而到了《隋志》、新旧《唐书》、《宋志》皆着录三卷,本黄老而杂刑名,疑似与纵横家或兵家著作《庞煖》合并一处。《鹖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点评为“鹖冠绵绵,亟发深言”;唐代文豪韩愈则对《鹖冠子》给予肯定,并身体力行道教养生术。
徒弟庞煖
(1)刘宋袁淑《真隐传》:鹖冠子,或曰楚人。隐居幽山,衣弊履穿,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马暖(庞煖)常师事之。暖后显於赵,鹖冠子惧其荐己也,乃与暖绝。
(2)《列仙传》:鹖冠子,或曰楚人,隐居,衣弊履穿,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冯暖常师事之。
隐居深山
(1)《别录》:鹖冠子,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号鹖冠子。
(2)《七略》:鹖冠子,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号鹖冠子。
姓氏由来 《风俗通义》: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
韩愈《读鹖冠子》:《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説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学问篇,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者。
(13)郑长者 注:先韩子,韩子称之。
郑长者根据《别录》里记载是郑国人,不知姓名。为什么称为长者?根据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载
“春秋之末,郑有贤人,著书一篇,号《郑长者》。谓年长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故也。”因为阅历丰富,年纪较大,被人尊奉为“长者”。
班固注说这个人在韩非前面,韩非子称赞他。那么郑长者有什么本事能让“战国嘴炮”韩非子为之称赞?查阅《韩非子》发现有三段记载郑长者的文句,见下文:
田子方问唐易鞠曰:“弋者何慎?”对曰“鸟以数百目视子,子以二目御之,子谨周子禀。”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国。”郑长者闻之曰:“田子方知欲为禀,而未得所以为禀。夫虚无无见者,禀见。”
一曰:齐宣王问弋于唐易子曰:“弋者奚贵?”唐易子曰:“在于谨禀。”王曰:“何谓谨禀?”对曰:“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奈何不谨禀也?故曰'在于谨禀'也。”王曰:“然则为天下何以为此禀?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将何以自为禀乎?”对曰:“郑长者有言曰:'夫虚静无为而无见也。'其可以为此禀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则虽索人心以解恶可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姜里也。郑长者有言:“体道,无为无见也。”此最宜于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为智,未及此论也。(《韩非子·难二》)
西汉桓宽《盐铁论》有载《郑长者》“君子正颜色,则远暴嫚;出辞气,则远鄙倍矣。”可见郑长者的学说在战国后期乃至西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郑长者的主张是“无为无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虚静”,希望统治者能够减少欲望和意图,体悟“无为无现。”
郑长者在《真隐传》的记载同。
郑长者,隐德无名,著书一篇,言道家事,韩非称之。世传是长者之辞,因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