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心里苦涩。
可她是胤礽的妻子就够了 。
……
有些人求仁得仁,求旨得旨。
胤禩的要求,李卿卿让胤禛帮忙上递了一纸折子和两幅画。
康熙写了两道圣旨。
八贝勒府也有这样的“殊荣”了
一道申斥八福晋郭络罗氏的圣旨。
一道削八贝勒,贝勒爵位,禁足的圣旨。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因为多种罪名而被康熙帝废黜。
其罪名包括——多次让属下肆意殴打王公贵族、暗中窥探康熙帝日常起居、私自截留蒙古贡品、对病中的父亲和弟弟极度冷漠、放纵手下官员肆意贪污和收取贿赂等等。
康熙帝不想把自己治理下的大好河山,交到这样一个让自己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人的手中。
在废黜皇太子胤礽后,为防止诸皇子争权夺势、谋求皇太子之位,康熙帝还亲自写下一道诏书。
诏书中这样说——“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宥。”
意思也就是说:“诸皇子之中,如果有谁敢密谋成为皇太子者,就是我们大清国的”国贼”,国法绝对不会宽容他!”
那么,既然康熙帝的话已经说的这么明白了,还会不会有其他的皇子敢谋取皇太子之位呢?
有,当然有!
这不就是我们最爱蹦哒的八阿哥胤禩了。
谁让皇太子这个位子的诱惑力,如此不一般呢!
这个在康熙帝的禁令下,仍然肆无忌惮的人,就是八阿哥胤禩。
当时,皇八子允禩的实力,在诸皇子之中是最强的。
在胤禩的身边,拥有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四子等三位皇子的鼎力协助。
除此之外,两位负责皇家护卫工作的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十阿哥胤䄉母族钮钴禄氏)、鄂伦岱,以及工部侍郎揆叙等人,也都是八阿哥胤禩的死党(胤禟,胤䄉,胤祯等,诸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等,皆附胤禩)。
由于他们人多势众,不久就闹出了大动静。
大阿哥胤褆向父皇康熙帝举报,八阿哥胤禩府中聘请了一个相士,名叫张明德。而这个张明德在初次见到八阿哥胤禩的时候,曾经说过八阿哥胤禩今后必定会大贵(胤禔言於上,谓相士张明德言允禩后必大贵)。
所谓的“大贵”,肯定指的不是一般的荣华富贵,而是暗指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
毕竟,一般的荣华富贵,已经是八阿哥胤禩早就已经得到了。
怎么大贵,成为大清皇帝就是最贵了。
此时,康熙还没有从废黜胤礽的余火气怒中走出来,听到这一消息,肯定自然就是龙颜大怒。
更加巧合的是,此时胤禩手下的一名官员,因为攀附胤礽而一并被治罪,而且还被抄家。
按道理来说,此时的胤禩,应该主动撇清与此人的关系,和他划清界限。
这样能博康熙轻罚些。
然而,胤禩却反其道而行之,反着干,多次主动找到皇阿玛,康熙,为他请求(凌普以附太子得罪,籍其家,胤禩颇庇之)。
包庇凌普。(凌普,清朝大臣,曾于康熙四十四年二月至康熙四十七年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其妻为康熙二皇子,太子胤礽的奶嬷嬷。内务府是清朝的内廷管理机构,地位很重要,内务府的总管大臣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或者主要的宗室贵族出任。)
想想,能当内务府总管大臣的人,只有康熙亲信的人才能担任的。胤禛当上皇帝后,怡亲王胤祥担任过内务府总管大臣。
康熙生气的点是,凌普是朕的人,朕要罚就罚,朕要杀就杀,与尔八阿哥胤禩何关。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君要臣死,臣哪有不敢不死的。
凌普所有的荣华富贵,官位都是康熙给的,凌普犯了大错,康熙处置自己的臣子,难道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
所有的大臣,这些官员只有参政议政的能力。
执政者是康熙,别忘了皇朝里,权力最高点,最中心只在一人手上。那便是大清皇帝康熙。
而且八阿哥胤禩和凌普又无关系,有过交道,为凌普求情的话,最起码也要有原因,借口才有用。
要是太子胤礽给凌普求情还有些道理在。
凌普是太子胤礽奶嬷嬷的丈夫。
可是八阿哥胤禩,他这个脑回路真的很奇怪。为无关之人求情,那肯定是为了利益,冲着利益才去。
所以康熙怀疑他沽名钓誉,是为了获得好名声。
诸位可以想想,难道康熙就不需要一个仁政的好名声了吗?
哪个皇帝不想要一个仁政的好名声,能够流芳百世。
而八阿哥胤禩这样做,走“贤王”之风,还是走“贤帝”名声之路。
康熙就更有理由怀疑他了。
加上又出了废太子一事,他只是废掉了他最爱的儿子的太子位,又不是说不要他这个最爱的儿子,胤礽了。
这不就是明晃晃的盯着太子之位。盯着康熙底下的龙椅吗?
如此野心勃勃,暴露在前。
康熙不气厥了都是好的了。
对此,康熙回击胤禩,说他是沽名钓誉、博取虚名(博虚名,为了好名声,殊不知这样的好名声都是讨好人得来的名声。沽名钓誉是没有说错他的。)
几天后,康熙还亲自下诏书解释了这件事情。
康熙说:“凌普因为贪污成性,早就已经是有名的巨富,况且朕又未把他家抄尽,还留下了一些东西。在朕看来,皇八子允禩是一个博取虚名的小人,朕每次给人施以恩惠的时候,他总会把最后的功劳捞到自己手中,让人感激他(凌普贪婪巨富,所籍未尽,允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於己)。”
对于八阿哥胤禩的这种表现,康熙对他失望透顶,康熙指责他又是皇太子胤礽一般的小人(是又一太子矣)!
最后,康熙还留下一句狠话——“今后,如果谁要是敢夸奖八阿哥胤禩的人品好,只要是被朕知道了,必定杀无赦(如有人誉胤禩,必定杀无赦)!”
第二天,康熙感觉这件事情处理的还不到位。
于是,他又下了第二道诏书,表示自己在废黜皇太子胤礽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要是谋求成为皇太子的话,就是大清国的国贼,与国法所不相容”。
既然,八阿哥胤禩执意要当这个“国贼”,那么自己也不能食言。
所以,康熙下令把“国贼”、八阿哥胤禩,即行关押,交给相关大臣去审理(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八爷党”首领胤禩,被康熙帝软禁了起来。
一个党派失去了首领,自然是不行的。
九阿哥胤禟,是一个为人行事非常圆滑,他自己非常想把胤禩给救出来,但又怕惹怒了正在气头上的康熙,他不敢去做,但是他可以怂恿别人去做。
这个倒霉蛋就是十四胤祯了。说他蠢也是真的蠢。
于是,胤禟让十四阿哥胤祯前去为胤禩求情。
而不懂得察言观色的十四阿哥胤祯,傻乎乎的相信他九哥的鬼话,让他干嘛就干嘛,也不想想胤禟,他自己都不敢去和康熙求情,怂恿他怂恿的这么明显都没有看出来。
十四阿哥胤祯在康熙面前一番闹腾后,竟然真的惹怒了康熙。又给康熙的心上添把火,这不就是火上浇油了吗。
康熙他明言圣旨已下,不准任何人给胤礽求情。
八阿哥非要这样干,触怒他的圣旨,挑战皇帝的威严。
在古代,不遵圣旨是可以砍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么会吃人。
罚了胤禩后,又来了一个愣头青,十四阿哥胤祯,覆战挑衅,挑战着康熙的底线。
不生气才怪哦。
怒火燃烧的康熙帝,甚至抽出了随身所佩戴的腰刀,要处死这个让自己极度失望的儿子(上怒,出佩刀将诛之)。
好在,在一旁的五阿哥胤祺急忙跪下,并且抱住了康熙帝的双腿。经过五阿哥胤祺的苦苦哀求,康熙这才最终消了怒气,没有对十四阿哥动手(胤祺跪抱劝止,上怒少解)。
很快,被抓捕归案的相士张明德,就招供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线索——包括身为郡王的布穆巴和拥有公爵的赖士、普奇等人,这些平日里经常出入皇八子府邸,参与谋划相关事宜的人,先后被招供了出来(顺承郡王布穆巴,公赖士、普奇)。
最终,相士张明德被凌迟处死,普奇丢掉了公爵,八阿哥胤禩则被夺取了贝勒的爵位(张明德坐凌迟处死,夺公爵,胤禩亦夺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