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时将至,午门外的礼炮响了九声。
当康熙的龙辇出现在御街上时,百姓们齐刷刷跪了一片。
有胆大的姑娘偷眼望去,只见那位素来威严的帝王今日眉目舒展,竟带着几分少年人才有的意气。
凤舆经过时,不知哪家的小童突然喊了句:"新娘子真好看!"
随行的侍卫刚要呵斥,却见康熙摆了摆手,从袖中掏出一把金瓜子抛了过去。
"万岁爷赏的!"小太监尖着嗓子喊道。人群顿时沸腾起来,祝福声此起彼伏。
礼部尚书擦了擦汗,小声对张英道:"下官拟的流程里,可没这一出啊..."
张英捋着胡子笑:"规矩是死的,万岁爷是活的。"
太和殿前,明玉搭着康熙的手迈过火盆。
她绣鞋上的珍珠在阳光下莹莹生辉,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星河里。
当礼官唱到"跪——"时,康熙却微微摇头,亲自扶着她行了平礼。
这一幕让观礼的嫔妃们绞紧了帕子。
惠妃咬着唇想,当年孝诚仁皇后大婚时,可是实实在在地跪足了三个时辰。
合卺酒用的是康熙私藏二十年的梨花白。
明玉刚要举杯,忽然被握住了手腕。
康熙就着她的手饮了半杯,又将自己的杯子递到她唇边。
酒液沾湿了她的胭脂,在杯沿留下浅浅的唇印。
"万岁爷..."明玉耳尖泛红。
康熙将交杯酒一饮而尽,在她耳边低语:"从今往后,朕的便是你的。"
翌日清晨,张英带着内阁大臣们在乾清宫外候了半个时辰,却见梁九功小跑着出来:"万岁爷说了,今日的折子午后再议。"
大臣们面面相觑。
张英最先反应过来,捋着胡子笑道:"老臣这就去把急件挑出来,其余的...明日再呈也不迟。"
走出宫门时,几个年轻官员忍不住嘀咕:"这都日上三竿了..."
"你懂什么?"
张英回头瞪了一眼,"万岁爷如今有人管着,脾气好了多少?咱们这些做臣子的,该知足。"
众人想起这半年来,乾清宫再没传出摔折子的动静,不禁会心一笑。
乾清宫里,内阁大臣们正战战兢兢地呈上奏折,生怕哪句话惹得万岁爷不悦。
谁知康熙只是淡淡扫了一眼,便道:“此事明日再议。”
张英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再过一会儿,皇后午歇该醒了,万岁爷得去哄人了。
他立刻很有眼色地带头告退:“臣等告退,万岁爷万福金安。”
其余大臣纷纷跟上,心中暗喜——今日终于能下值早一些了!
自打明玉入宫,康熙的脾气收敛了不少,朝臣们再也不用日日提心吊胆,生怕哪句话触怒龙颜。
殿里,明玉刚醒,便见康熙坐在榻边,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燕窝羹。
“醒了?”他嗓音低沉,带着几分温柔。
明玉懒懒地“嗯”了一声,伸手接过碗,小口啜饮。
康熙看着她,眼底是藏不住的笑意:“今日礼部递了折子,说朕亲自迎娶,不合规矩。”
明玉挑眉:“那万岁爷怎么说?”
康熙低笑一声,伸手替她拢了拢鬓边的碎发:“朕说——朕娶妻,朕乐意。”
明玉忍不住笑出声,眉眼弯弯,如春水映梨花。
康熙看着她,忽然觉得,这江山万里,都不及她一笑动人。
晚间时,明玉正倚在窗边看内务府的账册。
晨光透过琉璃窗,在她月白色的常服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康熙走进来时,她头也不抬地道:"臣妾算过了,上个月冰敬的银子,够在京郊再建一座慈幼局。"
康熙取下她发间的玉簪,任由青丝如瀑垂下:"这些事让下头人去忙就是了。"
"那怎么行?"明玉终于抬头,眼角还带着初醒的慵懒,"万岁爷既然让臣妾管着六宫,臣妾自然要..."
话未说完,就被打横抱起。
账册哗啦啦落了一地,康熙在她耳边低笑:"朕现在要皇后管的,是龙榻上的事。"
窗外,容嬷嬷麻利地挥退所有宫人,亲自守在了殿门外。
她望着廊下新挂的九凤灯笼,忽然想起今早内务府总管悄悄塞来的红包——看来这宫里的人,都比从前会看眼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