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相对于前言应该稍微严肃一点?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在你们读这本书以前,我可以随意的和你们闲聊。天南地北的胡扯就对了,写什么都行。不过后记就得讨论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了。
反正无论怎么样,你都能知道这本书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死亡。
在提笔写下这本书的第一个字之前我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该用谁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莎士比亚的眼睛去看世界,能看到《仲夏夜之梦》。用鲁迅的眼睛去看世界,能看到《狂人日记》。用雨果的眼睛看世界能看到《悲惨世界》。用老舍的眼睛看世界,能看到《骆驼祥子》。用石头的眼睛看急匆匆的世界,用阴谋论的眼睛看灰败无理的世界,用孩子的眼睛看纯真无瑕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和不美好的样子,它并不呆板。它是有苍白的,灰败的色彩,绚丽的多彩的颜色。有着腐烂的海风味,也有着贵族香水的芬芳。每一时,每一秒,每一刻,每一帧,每一段历史,每一段神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用哪一双眼睛看,世界似乎永远不那么全面。
所以我想,如果我跳出去看呢?如果以另一个方向的视角去仰望或者俯视这个世界,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这本书中逝去的世界就是这样出现了。隔着一层透明玻璃的模棱两可又真实的,去仰望这个世界,旁观这个世界。不再身在其中,而是成为那个渴望加入又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以陌生的思想和感官来接触这个我熟悉的世界。
让一切都变成“第一次”。
让“残缺”成为我们最新定义的“完美”。
海涅说过 :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海涅还说过 : “生活是痛苦的白天。”
日月无法相遇。但如果我不再以白日望向夜晚,而是以夜晚偷窥白日的时候,月亮的光也能反照在太阳之上。尽管月光来自太阳。尽管生命创造死亡。
所以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并不想洋洋洒洒,它们不受我控制。它们自己排列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里有全新的秩序。
这个死亡上生长出生命,太阳反射月亮光的世界里,去借一张破旧的嘴巴。用它来讲点儿我们世界的故事。虽然讲出来的时候全变了味儿,但也成就了这个故事独有的色彩。这故事是两个世界的“混血儿”。
我希望讲述一个你们听不懂的故事,我却希望你们听懂一个,我不想要讲述的故事。这是一个十分浑浊,但又十分清楚的故事。
我很荣幸我写下了它。
所以我很荣幸的带着这份荣幸,荣幸的写下这篇乱七八糟的后记。
并且很荣幸的把这篇后记命名为“右铭”。
“座右铭”的“右铭”。不过这里只有“右铭”,没有“座”。
“铭”我已经写好了,而“右”就在这里。
至于“座”在哪里。
只由你决定。
现在。笔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