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孤独是人生常态》,又明白了一些道理,认为很有意义,接下来分享给大家。
我看书里说: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与我们人类一样拥有百年寿命,那么我们人类就不应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收藏一株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他短暂生命的同理)。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它的生命只有一年,但是对于它自己来说,那是它的一生,和我们百年的生命并无二致。所以,我们人类不要轻易打着喜欢的名头去随意剥夺其他生物在世界上独自生存的权利(不论是野生植物还是野外的动物)。这个认识,让我再一次意识到生命的平等性。我随即想到,在对《脱口秀》的演员鸟鸟进行的一期采访中(《某某与我》),她曾提到,其实人类中心论是很自大或者没道理的一个观点,因为退一步讲,就算是有上帝,我们只是人类,又怎么知道上帝的意图呢?也许,上帝造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得到塑料(其他任何东西也有可能,塑料只是举了个例子)呢?当时我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感觉到十分震动,仔细一想,又感觉特别有道理:都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就因为我们有灵智,所以就理所当然以为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吗?反过来想,这种高傲和自大又怎么对得起这种灵智?
书里写到:你对一个人的体型估计会受到你与他之间距离的影响,但根据你所考虑的是他的身体还是他的精神身材,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方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精神身材这个词,感觉很新奇,由于人类的熟悉惯性,我愿意把它转换为精神形象一词,我就能理解这个观点了。也就是说,你离一个人越远,你会觉得他越矮小;但相反的,如果你考虑的是这个人的精神形象,他离你越远,你越感觉到他的高大(说的应该是比较高尚的人)。这个观点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事情往往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这大概也是世界的有趣之处吧。
书里写:“大自然在她所有的作品上都涂上了一层清漆,就像桃子和李子表面绽放的温柔一样。”
这句话,初看我是看不太懂的。往下看,我明白了,这是说,大自然在她的作品上都添加了一种自然的美感,不经雕琢。但是人类中的一些所谓艺术家(不是所有)会提前去攫取(省去)这些美感,让我们其他人看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了。这件事,确实会让人觉得很可惜,因为我们错失了可以欣赏最真实的杰作的机会。除了那些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实很少有人会去一一观赏这些美景。我们大多通过艺术家或者媒体看到这些事物,因为也没有时间和那种细心去分辨它们是否就是大自然中最原本的样子,于是又理所当然把这些经过处理的形象储存于我们的记忆中。这样反复循环,我们就再也没有什么机会去欣赏真正的美景了。可能只有在我们终于决定对自己好一点,出去好好看看这个充满美景的世界时,才猛然发现,之前看到的东西被掠夺了太多值得惊叹的美丽,懊悔与愤怒之情同时上涌,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庆幸,终于还是没错过这个世界真实的美丽。我由此想到,人类艺术家再厉害,也不及大自然本身的造化。正如那句话说的: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调色师。天空什么蓝,大树怎么绿,花儿怎么美,大自然自有她的设计。
书里还讲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界上一切伟大或者美好事物都应该只为它自己的目的而存在。但很快它就被滥用于外来目的。”
要怎么理解这段话呢?其实它说的是,原本花儿盛开或者大树成荫,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舒展的美好,这个生长繁殖和凋落的过程,就是它们存在的目的。但因为人类的干涉,它们被用来贩卖,做成花束、做成各种家具,哪怕数量急剧减少,但为了利益,它们依然被无情地掠夺着。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傲的生物,总以为可以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却不曾意识到,人类再厉害,也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如果不保护自然,最后自食其果的一定是人类自己。
自然界中道理是如此,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打着传播知识的名号,开设各种机构,美其名曰“开智”,就为了遮蔽它背后的积累财富的目的。我的意思并不是开设机构盈利不可以,但不要如此道貌岸然,或者至少把自己提供的知识的质量提上来,不要赚一波快钱甚至诈完人就跑路。这样不仅对不起知识本身,更伤了人们之间的信任感。我希望,人们能至少对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重要的事物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比如知识,比如生命(不只是人类,也包括植物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