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得比较早,因为昨天没有熬夜。早起的一天显得好长,甚至一上午都像一天那么长。洗完头发,做完早餐,才刚刚八点左右。
我打开一本新书——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的《我们八月见》。这是一本很精致可爱的小书,初步猜测只有七八万字,翻开一看,竟然只有五万字。
因为时间充裕,我没有囫囵吞枣地读,而是一点点地开始细看。初看书名,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于盛夏的约定的故事。封面也是深绿居多,加上明黄色的人物描画,确实给人一种热烈的夏天的感觉。
很多东西是不能看表面的,不管是人,还是书。我花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仔细地看完了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一开始预想的内容有很大出入。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后面想起书开头对马尔克斯的介绍,他是一个把爱情看得很重的作家(至少在他的作品中是如此),也就明白了一些。
这本书实际上主要写的是一个四十六岁(书开头时是这个年龄)的已婚妇女在埋葬自己母亲的小岛上几年来偶然发生的(也许也不全是偶然)几段露水情缘的故事。
概括起来,这本书实在是一目了然。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类是很复杂的动物。按以前的我,来看这本书,可能从一开始就看不下去,因为会有很多道德的判断,认为这种书是看不太下去的。但现在,我更想了解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心境去做这些事的。在她自认为很有魅力地吸引了一个看上去同样很有风度的男人去她岛上的酒店房间共度一夜之后,却被当成妓女一样被男人在她的书里塞了一张充满屈辱的二十美元的事发生之后,她的心境变化,是一种很好的可以观察人的心理的素材。
虽然我这么说,好像显得很冷酷。但是,文学的意义不就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些对自己有益的营养(哪怕是明白别人为何选择某种生活方式或为何做某件事),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吗?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拙见。有的人也许会认为,文学不应该有这样那样的功利作用。但我却认为,完全纯粹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如此复杂的存在,任何事物或者人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就像那句话说的——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不管你想不想,你都无法与这个社会性的社会脱开关系。哪怕你想归隐山林,也不太可能不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资。更何况,我们还只是一般人,没有那个条件去过悠闲的山野生活。
书中的女主人公和几个男人有过露水情缘,她最爱(也许只是对比之下)的是那个没有塞给她钱、只单纯享受那个夜晚的男人。因为这就意味着,除了生理和寂寞的引诱,她对他来说,是有魅力的。第一个男人的做法,完全否认了她的魅力,很可能只把她的魅力归结于做妓女行业的职业性,而非她本身的魅力。这也大概是让她大为光火的主要原因——他用二十美元玷污了那个本来幸福的欢愉夜晚。
很有意思甚至有些荒诞的一个情节是,女主人公自己屡次犯错,却疑心起丈夫对她不忠。虽然她那看起来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丈夫,确实在十二年前(他们结婚后)和一个中国女孩发生过关系,但是她对自己的出轨却仿佛不曾发生过,一个劲儿地盘问丈夫出轨的细节。这让我明白,人是双重标准的。她甚至很好笑地问丈夫,有没有给那个女孩钱。她丈夫感到疑惑,她接着问,如果她是妓女,你会往她的书里塞多少钱。看到这里,我笑了,觉得可笑又可悲。她哪是问丈夫啊,她是在控诉对她这么做的男人的恶劣行径啊。得到她丈夫并没有给那个女孩钱的答案的时候,她很颓丧。
虽然出轨都是不对的,但是女主不管自己正在犯的事而一个劲儿地盘问丈夫,是很可笑的行为。两个人都有过错,谁也没比谁高尚。女主给出一副很受伤和惊愕的反应,很狡猾。
故事的最后,我在再次去岛上给母亲扫墓送花的时候,发现母亲的墓边有很多祭奠的名贵的花束——不是她送的,她就是送也就是送一束剑兰,数量没有这么多,也绝对没有这么名贵。
她通过询问工作人员,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她的母亲在死前的六年间一直坚持要来岛上养病的真正理由,竟然和她如今一样。她的母亲,也是在这岛上遇上了某个心仪的男人,为方便与他相会,才来到岛上。
故事到这,我们可以看到,母女俩,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甚至这时候的女主人公和母亲去世时的年纪差不多(女主人公此时已差不多50岁)。母女俩的相似命运让人唏嘘,也让人无法琢磨老天爷的安排。对这本书,我不想有太多的道德判断。因为每个人都是人,在清醒的时候,我们可以信誓旦旦,自己绝对不是混账;但若是某个时刻到来,又或者真的遇到了很让自己动心的人,每个人都能坚守本心吗?答案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道德无愧的人,但真正从始至终做到的,大抵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