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悠长岁月的织锦中,我,毓徵,一个喜爱古文的女子,以笔为梭,心为线,缓缓织就了一幅名为《大徽风华》的绮丽画卷。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一段关于梦想、爱情、权谋与宫廷的史诗,它不仅是我心灵的独白,更是对那个时代风华绝代的一次深情回望。
【启笔之初,梦回大徽】
起初,心中只是萦绕着一抹淡淡的雾霭,那是对架空历史朦胧而遥远的想象。夜深人静时,一盏孤灯伴我沉思,历史的尘埃在文字间轻轻扬起,我仿佛能听见古刹钟声穿越千年,回响在耳畔。我提笔,试图在泛黄的纸页上,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轮廓,让每一砖一瓦、每一花一叶都浸透着岁月的沉香。我于夜深人静之时,借一缕月光为引,让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缓缓步入那个风华绝代的王朝——大徽。
【笔触细腻,绘尽长歌】
《大徽风华》中,我力求每一笔都细腻入微,将人物的情感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男主齐怀信,一位风度翩翩的储君,他的眼中既有江山社稷的宏图大志,也藏着对佳人温柔似水的情愫;女主沈宁观,则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本是官家小姐,却自幼因皇权斗争失去双亲,她以智慧与勇气,步步入局,从宫廷侍医至大徽的沈宸妃再至王后,在男权世界中绽放出独属自己的光芒。
二人的相遇,如同春日里最美的邂逅,既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浪漫,也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含蓄,从前期的好友到夫妻,变化之大,也许是于京都医馆的初见,到藏书阁夜晚暗涌的闪闪微波,宫变夺权的相守相知,奉州城的暧昧,到承王驾崩后登临大位的伉俪情深,是虚构历史的时代偏爱,他专情一生,她无疑是他最好的贤内助了。
【情节跌宕,权谋交织】
而故事的核心,则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朝堂之上,风起云涌,每一场交锋都是智慧与心机的较量。我精心布局,让每一个角色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展现出其独特的性格与命运。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暗流,那些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局势,都被我一一揭开,让读者尽可能的在紧张刺激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这本书凭心而论,前期更适合男性读者,说权谋更多,后期宫廷时期,才更应当下女性读者的需求,陷害,晋封之类的……
人物分析:
1.齐怀信,这个名字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正如其命名之意“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他不仅心怀坚定的信念,面对困境时亦能保持那份孤独而不屈的精神,时刻准备着踏上征途,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作为大徽承王世子的他,身份尊贵且责任重大。作为承王齐若昌与贺王后的嫡子(养子),以及先储君齐镇的血脉延续,他自小便承载了大徽的荣耀与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是被寄予了无尽的期望。
他胸怀大志,不仅有着过人的才智和谋略,更具备一颗为民请命、除暴安良的仁心。在那个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民生多艰的时代,齐怀信深知只有打破旧有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安宁。因此,他暗中积蓄力量,步步为营,等待着那个能够一击即中的时机,誓要为民除害,清除那些阻碍国家进步与人民福祉的腐败贵族,可以说,他比他养父齐若昌更有作为,更有理想与报复。
2.沈宁观,她的故事,是一段融合了医术、智慧、宫廷与生死大爱的传奇。她身为前朝侍郎沈岳之女,自幼与师父何如尘学习医术,便沐浴在书香与医道之中,不仅继承了父亲沈岳对世事的深刻洞察,更在医术上展现了非凡的天赋与才华。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以非凡的勇气和坚韧,打破了性别的界限,成为大徽宫廷中首位的女侍医。
可以说她与齐怀信之间的爱情绝非一见钟情,而是相互成就与扶持,于沟通中产生的情愫,她很聪明,她并不是一个完全良善之人,于当下局面之中,她一直想替父母报仇,为了仇恨她只能先后背叛陈惠妃与冯太后,但也是利用关系,陈惠妃与冯太后二人均被她精湛的医术而佩服,也没想到最后会被沈宁观利用,冯太后祸乱朝纲,但于情于理,主仆关系的确不容背叛,这就是角色沈宁观的纠结之处。
齐怀信偏宠她一生,这是幸事,可他是储君,承王齐若昌既是公公,更是皇帝,也不会允许一个医女成为正妃,所以沈宁观只能退封嫔位,只有稳固后宫,才能为前朝的斗争提供坚实的后盾,默默支持着齐怀信,用她的智慧与谋略,为他的登基之路添砖加瓦。
她的结局并不好,生产时被卫独清在催产药里下毒而难产,九死一生,危难之际用刀割腕放血清毒保住了一命,生下了孩子,可难产以致元气耗尽,虽解了毒但却伤尽根本,用了永明大长公主萧颖棠的金丹解毒丸撑了三年后最终撒手人寰,齐怀信挂念了她一生,为她建了一座思宁殿,终生没有纳妃。
到这是,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将沈宁观的结局写成这样,我的回答是世间没有两全之事,得到了天下,为帝王者终会孤独,可沈宁观注定要牺牲;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古代讲究嫡庶尊卑,卫独清是嫡母,庶子被破例封了(储君)世子,除不掉沈宁观肯定也要对孩子下手,宫廷斗争异常残酷,这是事实。
3. 卫独清,丞相府嫡六女,家世显赫,“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这句诗仿佛是对她一生最贴切的写照。她如同那清冷的商音,独自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奏,虽曲调悠扬,却难掩其背后的孤寂与凄凉。卫独清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华丽的悲剧,让人在唏嘘之余,也不禁为她的命运感到惋惜。
她倾心于齐怀信,那份情感纯粹而热烈,如同春日里最绚烂的花朵,不顾一切地绽放,可齐怀信的心并不在她这里,而是另有所属,这份不被回应的爱,让她的生活逐渐蒙上了一层阴霾,她与齐怀信的志向也不相同,她性格中的嚣张跋扈,或许是对这份不公命运的反抗,也是内心脆弱与无助的一种表现。后来,她贵为王后,站在权力的巅峰,俯瞰着这片曾经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却发现心中早已空无一物。
她心里怨恨沈宁观,是她抢走了属于自己的独宠,于是她命产婆在她的催产药下毒,最后东窗事发,她被齐怀信降为废妃,怀恨一生,永远囚禁于冷宫,所幸活到了元寿四年,新君将其追谥为太妃。
在人生的舞台上,她扮演了无数的角色,却唯独没有做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虽是反派,但也是可怜的人。
4.齐若昌,作为大徽王朝的承王,其人生轨迹充满了权力斗争与智谋较量的色彩。他身为先庄王林恭妃之子,让他自小便置身于宫廷政治的漩涡之中。登基之后,齐若昌展现出了多疑敏感的一面,这或许是因为权力的巅峰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与挑战,他对养子齐怀信十分信任,从小就培养他,希望他日后能更好治理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齐若昌与冯太后冯扶光之间的母子关系颇为复杂。冯太后作为后宫中的权威人物,其影响力不容小觑。齐若昌在称帝过程中,无疑得到了冯太后的支持与帮助,但两人之间也可能因为权力分配、政见不合等原因而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心一狠,将冯氏一党灭了族,因顾念母子恩情,只留下了冯太后一人,晚年被谢渊安插的傅珍嫔傅茴香下了醉生梦死,病入膏肓而死,死前传位于齐怀信。
4.冯扶光,大徽王太后,先庄王端嫔,她骄傲偏执,天地之间只要是她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在前朝斗争中助林恭妃之子齐若昌登基,自己被尊为太后,她相貌美艳身材妖娆,是真正的掌权者,但她的统治让民众怨声载道,凭着自己的尊位与冯氏一族的地位在大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冯氏一族落幕后她万分不甘,表面远居园林山庄,暗地逼迫谢渊安插傅茴香欲除掉齐若昌,后来养子齐若昌病逝,齐怀信登基尊封她为太王太后,沈宁观生孕时又借卫独清之手陷害她,齐怀信得知后忍无可忍,最终被赐下毒酒,谥号“端灵”。
5.贺月行,大徽承王后,齐怀信之母,出身名门利州贺氏嫡长女,贤良淑德,统管后宫,言词犀利,但奈何因子嗣问题被婆母冯太后不满压制多年,只能依靠儿子齐怀信保持王后的威风,但宫变之中意外得知齐怀信乃敌对仇人前储君齐镇之子所生,自己当年产下死胎而被换而崩溃,最后死于刀剑之下,被追封为仁淑王后。
她爱齐若昌,可齐若昌一生爱的后妃太多了,这种爱于岁月长河之中慢慢耗尽,帝后夫妻二人之间更多的是相敬如宾。
贺王后与青梅竹马谢渊有一段前尘往事,与前储君齐镇是一生仇敌,齐镇当年杀害了贺王后的叔父,书中没有写。
6.叶云知,华亭阁阁主,武功高深,城府高深,沉稳冷静,必要的时候也不乏狠辣的手段,他对沈宁观从最初的上下级友情,渐渐衍生出一丝难以说清道明的爱恋,但是他一直知道沈宁观不爱他,嫉妒齐怀信和沈宁观的感情,一生默默守护沈宁观,最后为爱放弃,成全沈宁观与齐怀信。
7.何如尘生性洒脱自由,不愿受任何世俗规矩的束缚。他游历四方,以天地为庐,以万物为师,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与宇宙的真理。他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医术上,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世间万物的慈悲心怀。
与齐怀信、沈宁观等人相比,何如尘似乎是一个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存在。他不像齐怀信那样肩负着沉重的家族使命和国家重任,也不像沈宁观那样为了心中大义甘愿牺牲自我。他更像是一位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与事。
我在书中没有写他的事迹,他作为背景人物,也是牵线人物,因为他的关系沈宁观才得以入华亭阁。
8.冯画屏,大徽承王元妃,定国公冯熙之女,后宫中最有心计的妃子,依仗着太后姑母的宠爱,政治野心越来越大,除了一直觊觎王后的位置之外,更想让自己的二叔冯偈登上帝王之位,冯氏落败后自己惨死冷宫,被齐怀信追封为恭怀贤妃。
她是冯氏夺权的参与者,所以前期多写了些关于她的事。
几位后妃中我只将冯画屏写了出来,其他几位大家在书中看看就行。
※
帝王:( X)王[eg:承王]
后妃位分:王后,王妃,王嫔(共只有三级)按封号尊卑按列。
储君:世子
储君正妃:世子妃储君侧妃:世子嫔
无品级妃:统称夫人
【结语】
如今,《大徽风华》已落笔成书,它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心血之作,更是对那段璀璨事迹的一次致敬。愿每一位翻开它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而我,毓徵,也将继续以笔为伴,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书写更多动人心魄的故事。
这本小说肯定有许多不足,但我愿意多多学习,今后加油创作更好的作品。
当下也在进一步构思下一本小说了,可能需要点时间,大家若是感兴趣的话可以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