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不行,还是换个安全的题材故事写吧。爱看不看,就当练练。预计小短文,不会超过十万字。
从学校毕业后,他曾试着在城市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他总是对新工作不太满意,要么要求专业知识过硬,要么就是劳动强度高,要么就是环境不好。
其实他对薪资的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能够有个体面,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
父母的养老和退休金完全足够他们自己在远方生活,自己如果偶尔提出些许救济的要求也完全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类,只是,
都已经出社会工作的成年人了,居然还要向家里人要钱,这又怎不令人难堪?
这几乎是当代年轻人对工作普遍的要求,他们宁愿做月薪三千,应对身边种种刁难,也不愿意去从事重复性高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即便后者的工资基本已经开到上万了。
这一现象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虽然企业难以招人,却也倒逼企业转型,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
虽然也只能说是次要原因就是了...
‘就没有什么简单好做的活吗?’
简陋的出租屋内,一个青年正在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
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从地下百米到天上数百米的空间都已经被开发利用的完完全全。
遍布地下百米的大型商场,交通网络,地面上的居住区,行政区,路政,天空中的巨大居住站和交通。
没有一丝赘余。
居住在核心城市的生活成本,包括房租在内都是极其高昂的。
还能去哪儿呢。
他还能去哪儿呢,心中对未来的茫然和无力,最终他做出的回答却只是徒劳地刷着手机。
刷了这么久网络,其实也依然找不到什么有意思的,无非就是动画,游戏,玩玩一些低俗烂梗,刷刷视频。
虽然网络一直都在产出,但好的作品其实仍然也就那些。
视频刷了一会儿,他看到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标题,那似乎是他一直关注的一个时政类博主,年轻人精力旺盛,却也总得找点事情做,比如把精力用在思考一些宏大叙事上。
视频讲得还是那些事,国际上的一些变化,一些新闻,插播广告,还有就是提及到现在城市化程度很高,乡村土地荒芜,政府收归国有,但是没人种地的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
政府为鼓励人们返乡,推出了一系列保障优惠政策。
看到这里,陈深很自然地想起来了自己的老家。
陈深的父母都是乡村中走出来的,但他们对老家的印象也不多,往往也就是过年过节祭祖的时候才偶尔回去一趟。
因为陈深祖上虽然是农民,但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的扩张,他们就选择来到城市打工,然后再是出生,教育,生活,都是在城市的父母那一辈,而到了陈深这一辈人,他对老家的影响也仅仅只是模糊地记得有这么个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