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地球消息后,我们重整旗鼓,再次启程。知晓地球将在约50年后抵达“科洛斯星”,曾经的悲伤被希望取代,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我们决心继续闯荡宇宙。临走前,我们向地球发送了最后一条信息:“保护第二个地球。” 这简单的几个字,承载着我们对“科洛斯星”的珍视,也饱含着对地球文明未来的期许。
此刻的航行,像是一场没有明确目的地的太空漫游,没有既定的目标,没有死板的理念,唯有一腔热血在胸腔沸腾,驱使我们探索宇宙的未知。
9月1日上午10点半,我和科尔特难得清闲,坐在舱内喝茶聊天。科尔特突然问:“迪拉史是从哪儿来的?” 我放下茶杯,回答道:“科勒。” 科尔特追问道:“‘科勒’ 是什么?” 我想了想,说:“应该是一颗星球或者一片星团群吧。” 我其实也不太清楚,之前听别人提过,具体是什么,谁也说不准。我对科尔特说:“要不,问问迪拉史,他肯定知道!” 正好迪拉史从附近经过,我招手叫住他,问道:“先生,‘科勒’ 是什么呢?” 迪拉史没说话,冲我做了个抱歉的手势,就沉默地走开了,留下我和科尔特面面相觑,满心疑惑。
9月17日上午9点27分,我们在太空中遨游,飞船的探测系统突然报警,显示百公里外出现异物。我们调整视角,看到一个全身黑黢黢的物体,半径大约六十厘米。等靠近些,才看清那是一艘飞船的残骸,模样奇特,像是用某种未知金属打造。
突然,残骸发出巨大的声响,经过飞船过滤后,传到舱内还有72分贝,那声音像是重金属与酒精混合的奇特音调,又像古老吉他的变调警报声,充满威慑力,让人下意识觉得是威胁。我和科尔特紧张起来,猜测这会不会是宇宙海盗的陷阱,但又觉得可能只是无意的相遇。我们减缓飞船速度,一点点靠近它,想弄清楚状况。
就在我们靠近时,残骸的外壳发生奇异变化,从原本类似钢铁的材质,逐渐变得透明,一张武士风格的钢铁装置显现出来。透过透明外壳,能看到里面有十三个人,他们穿着红蓝相间的纳米钢甲,这种钢甲我有所耳闻,是地球科学家德科勒的成果,坚硬无比,据说坦克都无法伤其分毫,没想到在这儿见到了。
飞船速度大减,我屏气凝神盯着他们,担心下一刻就会遭到攻击。科尔特扶着椅子,小声说:“先生,它们好像是宇宙海贼!” 我没好气地回他:“先生,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您先别说话,观察一下!”
这时,迪拉史走过来,他看到那些人后,突然兴奋得像疯了一样,眼睛发亮,就像狂热粉丝见到了偶像。我让他小声点,他却根本不听,手舞足蹈地笑着对我说:“先生,我要出去!我要和他们沟通!” 我皱着眉拒绝:“不行,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现在危险还没解除,不能让你出去!” 迪拉史急得脸通红,大喊:“不!不!危险已经解除了,我、我认识他们!”
我看向科尔特,他也拿不定主意,示意我自己决定。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同意了。科尔特却急了,说:“先生,您不该这么做,在不知道对方是谁的前提下,不能让人出飞船!” 说完,他就坐下,开启紧急防御,把所有保护罩都准备好,还对着广播喊:“所有成员,准备战斗!” 我透过玻璃,能清楚看到迪拉史站在舱门外的身影。
迪拉史做了个奇怪的手势:双手内翻,掌心朝前,半握拳,拇指包在里面,双手抬高,同时伸出食指并在一起,然后全握拳。神奇的是,那些穿着纳米钢甲的人看到这个手势,原本皱紧的眉头瞬间松开,惊讶无比,接着猛地吸气,嘴巴张得像漏斗一样大。他们手里拿着一把奇怪的枪,枪头巨大,往外冒着冷气,应该是能把人冰冻的“冰冻枪”。可当迪拉史做完手势,他们立刻放下武器,笑着出来迎接迪拉史,几个人之间的互动很亲近,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我心里松了口气,对科尔特说:“先生,您的嘴可真是开过光了!” 科尔特却反问我:“那,您想好怎么应对了?” 我思考了一会儿,说:“让所有成员准备好!” 科尔特有些失望地看着我,说:“先生,您还是缺乏‘知识’!” 说着,他对着广播下达指令:“编码7,国光林,编码8,科比夫,去前舱把‘泽未’ 推进检查通道,编码24,龙飞国,编码41,光龙,编码19,彼得尔米,去保护领航员!在大厅等我们,其他人等待命令。”
我惊讶地问:“哇!先生,您是怎么记得如此清楚,还是随便叫的?” 科尔特解释道:“编码7、8,是两个有着底线意识和安全感、责任感无比的人;编码24、41,是几个勇敢、善于观察的人。” 果然,这些编码对应的人,很快就各就各位,让我不得不佩服科尔特的组织能力。
等他们几个人进了飞船,我们才知道,这些人是来找迪拉史的。原来他们是同一个民族的,我抓住机会,再次问迪拉史:“所以,‘科勒’ 是什么?您的家乡?” 迪拉史依旧沉默,他身旁的人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和他交流。
科尔特站起身又坐下,礼貌地说:“先生,这件事对我们十分重要,也许对您也万分重要,总之,您说明‘科勒’ 之后,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好处,我是真心希望您表态。”
迪拉史沉默了大概十分钟,终于开口:“‘科勒’,是一个…… 世界,你们这里称作宇宙,我们那儿叫…… 科勒。我是冲破‘科勒’ 飞船爆炸,提米里当神要追杀我,我在一个星球上做出飞船后,你们发现了我……”
我追问道:“那么,提米里当神是哪位?” 迪拉史缓缓说:“专门收割人的生命的神。” 这话让舱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我们这才知道,迪拉史背后藏着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也对“科勒” 这个神秘的存在,充满了好奇与警惕,不知道未来的航行中,还会遇到多少与“科勒” 相关的未知,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在宇宙中探索,为人类文明寻找更多的可能,揭开更多宇宙的秘密。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了解到这些来自 “科勒” 相关族群的人,他们的飞船是因一场意外与大部队失散,在宇宙中漂泊许久,才探测到迪拉史的信号。他们向我们讲述 “科勒” 的世界,那是一个与我们认知的宇宙截然不同的存在,在他们的描述里,“科勒” 有着独特的物理规则,能量的运行方式、物质的构成形态,都和我们所熟知的宇宙理论大相径庭。
比如,他们提到 “科勒” 中的 “能量循环场”,类似我们宇宙的恒星系,但能量的传递不是通过电磁辐射,而是一种他们称为 “脉流” 的特殊波动,这种波动能让物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能量自给,不需要像我们依赖恒星的能量供给。这让我和科尔特等人大开眼界,同时也意识到,宇宙的奥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人类的认知,不过是沧海一粟。
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也学习到一些 “科勒” 文明的技术。他们的飞船残骸修复技术,利用一种 “微能重组” 原理,能将损坏的飞船部件,通过特殊的能量场,让原子重新排列组合,实现快速修复。我们尝试着将这种技术与 “科洛斯号” 的修复系统融合,经过多次实验,竟真的提升了飞船的自我修复能力,这让我们的星际航行更有保障。
然而,随着交流的深入,矛盾也逐渐显现。他们对 “科洛斯号” 上的一些设备和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我们从地球带来的生态循环系统,这涉及到文明的核心技术,我们不敢轻易分享。而他们也对我们的戒备感到不满,认为我们不够信任他们。科尔特多次出面协调,强调不同文明初次接触时的谨慎是必要的,经过耐心沟通,双方才慢慢理解彼此的立场,重新建立起信任。
在这期间,迪拉史也逐渐打开心扉,向我们讲述更多关于 “科勒” 和提米里当神的故事。提米里当神在 “科勒” 文明中,是死亡与秩序的象征,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持 “科勒” 世界的能量平衡,通过 “收割” 生命,将能量重新回收到 “脉流” 中。但这种 “收割” 并非无节制,而是遵循着一套复杂的规则,只是迪拉史所在的族群,认为这种规则过于残酷,试图反抗,才遭到提米里当神的追杀。
我们开始思考,不同文明对于生命、秩序、能量的理解差异,地球文明追求的是生命的延续与自由发展,而 “科勒” 文明则在独特的规则下运行。这种差异,让我们意识到宇宙文明的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地球文明的特质,同时,也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文明,充满了敬畏与探索欲。
随着相处时间的推移,我们与这些 “科勒” 族群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邀请我们参观他们修复后的飞船,那艘飞船虽然外观奇特,但内部的科技布局,有着独特的美感与实用性。他们的驾驶舱,采用神经交互系统,通过脑电波直接控制飞船的飞行,这比我们的手动操作和人工智能辅助,更加高效与精准。我们尝试着体验这种驾驶方式,一开始很不适应,大脑的信号常常与飞船系统冲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竟也能熟练操作,这种全新的体验,让我们对宇宙文明的科技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一次星际跃迁的尝试中,我们融合了地球飞船的跃迁技术与 “科勒” 飞船的能量系统,竟成功实现了一次超远距离的精准跃迁,比以往的跃迁距离提升了三倍,且能量消耗降低了一半。这次成功,让我们看到不同文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探索、交流、融合的决心。
然而,宇宙的危险总是不期而至。在一次跃迁后,我们遭遇了宇宙风暴,风暴中的能量乱流,像无数只无形的手,撕扯着飞船。“科洛斯号” 和 “科勒” 族群的飞船,在风暴中剧烈摇晃,能量护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我们迅速启动联合防御机制,将两种飞船的能量系统并联,共同抵御风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技术人员紧密协作,不断调整能量输出,终于,在护盾即将耗尽的关键时刻,我们找到了风暴的薄弱区域,成功突围。
这次危机,让我们与 “科勒” 族群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宇宙的浩瀚与危险面前,不同文明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之后,我们继续在宇宙中航行,一边探索未知,一边与 “科勒” 族群交流融合。我们向他们传授地球文明的生态理念,如何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保护好生存环境;他们则向我们分享 “科勒” 文明的能量管理经验,让我们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在一次路过星云群时,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能量晶体,这种晶体在 “科勒” 文明的理论中,是 “脉流” 能量的结晶,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尝试着用地球的科技手段,结合 “科勒” 的能量提取技术,对晶体进行开发利用。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将晶体能量转化为飞船的动力能源,这种能源不仅清洁高效,而且续航能力超强,为我们的星际航行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随着对 “科勒” 文明了解的加深,我们也开始尝试探索 “科勒” 世界的奥秘。迪拉史和他的族群,利用他们对 “科勒” 规则的了解,带着我们模拟进入 “科勒” 世界的场景。在模拟环境中,我们感受到了与现实宇宙截然不同的物理规则,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变得模糊,能量的形态千变万化。这种体验,虽然只是模拟,却让我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知道,宇宙中还有无数像 “科勒” 这样的神秘文明与未知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交流,每一次的融合,都让我们的文明更加丰富与强大。
在航行的日子里,我们也时刻关注着地球发来的消息,期待着地球文明与我们在 “科洛斯星” 会师的那一天。我们将在这之前,尽可能多地探索宇宙,积累更多的知识与技术,为地球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遭遇宇宙风暴的惊险,还是与 “科勒” 文明交流融合的惊喜,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探索宇宙的决心。因为我们知道,在宇宙的深处,还有更多的奇迹与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更多的文明等待我们去相遇,而人类文明的未来,也将在这无尽的探索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驾驶着融合了地球与 “科勒” 科技的 “科洛斯号”,继续在宇宙中航行,向着未知的远方,扬起探索的风帆,书写属于人类文明与宇宙相遇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