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空间原理(上册)
本书标签: 脑洞  未来科幻 

宇宙漏洞

空间原理(上册)

宇宙漏洞

在与科勒族群交流之后,迪拉史整天郁郁寡欢,毫无生气,想来是思念故乡科勒了吧。我不擅长安慰别人,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无能为力的滋味。

12月24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我们进入了一片神奇的星域——一片因暗物质扰动而呈现奇异能量波动的星团。前段时间飞船在穿越陨石带时,各功能模块受损,我和几位机械师、工程师下飞船进行修缮。

下午3点多,我站在飞船外,望着已经飞过的漫漫长路:5万万亿光年的旅程,我们从银河系悬臂边缘出发,穿越过类星体喷流、宇宙空洞、原初引力波荡漾的远古宙域,下一步就是前往科勒。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探索使命,更是为了迪拉史,我们要把他送回属于他的家。新目标的出现,让我们再次充满希望,朝气蓬发,探索的热情重新燃起。

棘手的是,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超预期,不断压缩我们的航行速度。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光龙和科尔特。

“或许当我们的速度低于宇宙膨胀速度,就能找到穿越宇宙膨胀限制的节点。”光龙基于相对论宇宙学,提出这样的猜想,宇宙膨胀是时空本身的延展,若局部速度能匹配时空曲率变化,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不,我们可以尝试制造局部时空曲率扰动,让前方时空膨胀暂时停滞。”科尔特结合量子引力理论,认为通过高能粒子对撞模拟微型黑洞,可局部影响时空结构。

“但是,目前唯一已知实现类似穿越的是迪拉史,我们不妨问问他的经历。”我说。他俩相视,示意我去沟通。

我找到迪拉史,他正凝视着舷窗外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些微弱的光子带着宇宙诞生的余晖。“迪拉史,能和我说说你从科勒来到我们宇宙的过程吗?星球的生命其实无比脆弱,哪怕是宇宙中常见的星际物质撞击,都可能让一颗星球的生态崩溃,就像人类的行为,曾让地球生态遭受重创,很多物种灭绝,生态恢复艰难。”

迪拉史缓缓开口:“啊!这个……我当时驾驶的飞船,误入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那黑洞非常大,引力潮汐力差点把我的飞船撕碎,我差点死在那儿……”

“那黑洞内部是什么样的呢?”我追问,想从他的经历中寻找突破宇宙膨胀限制的线索。

迪拉史回忆着,眼中闪过一丝恐惧:“漆黑无比,四周一片混沌,能听到引力波扰动产生的次声波,还有霍金辐射粒子流的细微声响,那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吵得人脑袋要爆炸。一眼望去,深不见底,时空曲率急剧变化,有些区域的能量密度高得能吞噬一切物质。我的飞船防护盾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就差点被压爆。而且,黑洞内部的时间流速和外部完全不同,引力导致的时间膨胀效应极其显著,感觉像是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穿梭。”

我回到主舱,向光龙和科尔特讲述了这件事,他们大吃一惊。紧接着,又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

“茫茫宇宙之中,要找到一个能帮助我们突破宇宙膨胀限制的黑洞,就像是大海捞针!”科尔特基于宇宙学尺度的庞大,感慨道,已知宇宙中黑洞数量虽多,但要找到符合条件、能让我们利用其时空特性的黑洞,概率极低。

“是的,先生,这只能看我们的运气,以及对宇宙结构的理解和探测技术。”我说,我们可以借助引力波探测器,分析宇宙中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筛选出可能符合条件的黑洞位置。

“但是,会不会存在另外的特殊天体或者时空结构,就像存在第二个或者更多能影响宇宙膨胀的区域?”光龙提出新的猜想,基于多元宇宙和时空泡理论,认为可能存在其他特殊时空区域,其时空性质可被利用来突破宇宙膨胀限制。

“不敢否定,我认为黑洞的某些特性,或许能被人类利用来局部调控时空膨胀。”我说,从黑洞的霍金辐射到吸积盘的能量,若能精准控制和利用,或许能制造局部时空效应。

“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因为随意制造或利用黑洞,可能引发不可控的时空坍塌,甚至让我们的飞船被黑洞吸积,变成一堆宇宙尘埃。而且,科勒文明,说不定也有过类似尝试,他们的科技或许在这方面有独特之处。”科尔特理性分析,提醒着潜在风险。

“能有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尝试,飞船上还有成千上万个人类胚胎,这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希望,我们必须为他们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突破宇宙膨胀带来的限制,寻找新的家园。”我看着休眠舱中排列整齐的胚胎,坚定地说。这些胚胎是地球生态恶化到无法挽回时,人类留下的最后希望,我们的探索,不仅是为了当下的船员,更是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

我们的运气似乎不错,三个月过去了,也就是2117年12月24日,下午17点09分,洛米在监测引力波数据时,第一个发现了特殊信号。他提着数据终端,着急地找到我,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先生,根据引力波的频率、振幅和传播方向分析,这个信号对应的黑洞,其事件视界的时空曲率、霍金辐射强度以及吸积盘的能量分布,可能符合我们的需求!”

经过详细的探测和计算,我们确定了黑洞的位置。在准备进入黑洞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这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验证我们基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宇宙学的理论猜想。

我们花费了两个小时,利用飞船上的高能粒子探测器、时空曲率扫描仪和引力波分析仪,对黑洞进行全方位探测。发现这个黑洞与以往观测到的黑洞并不相同。它的外层是“氢壳”,这种由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物质层,一旦与氧气接触,本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引发爆炸,但实际却未出现。进一步研究后,印度天文学家在2101年提出 “氢氧间质” 概念,指出氢元素和氧元素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 —— 媒凯芙质π(MNYT),它如同精准的 “隔离层”,将氢与氧分隔开来,使其无法相聚发生反应,这才让氢壳得以稳定存在,成为该变异黑洞的独特特征。往里一层是“云层”,这里的氢与氧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结合状态,却因媒凯芙质π(MNYT)的隔离,未产生接触反应。

黑洞内部,是大量的氘核和中子。众多的氘核,在黑洞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不断运动、碰撞。因为氘核和氚核聚结(氘核聚变)时会产生并释放热量,而如果我们突破媒凯芙质π(MNYT)的隔离,外层的氢壳与内层的云层中的氢氧元素将解除限制,可能引发后续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的高温会进一步加速氘核与氚核的聚变,释放出更为庞大的能量。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要利用这个黑洞突破宇宙膨胀限制,需要突破层层障碍,从外到内应对不同的物质层和能量反应。黑洞半径达七万光年,直径约十四万光年,以我们飞船目前的速度和技术,要穿越它,难度极大。

我还有一些问题,便去找迪拉史。他正在调试飞船上的量子通讯设备,试图与科勒文明残留的信号进行连接。我打断了他:“打扰一下,先生。”

“怎么了?”迪拉史关闭了通讯设备,看向我。

“我想问一下,您上次飞船进入类似黑洞环境时,飞船有哪些损坏的位置?或者说,您觉得现在我们的飞船,在哪些方面需要升级,以应对这种极端环境?从宇宙生态的角度看,黑洞这样的极端天体,对周围星系的物质分布、恒星形成都有着巨大影响,就像地球生态中,大型生态系统对物种演化的作用,我们了解这些,或许能更好地应对。”

迪拉史思考了一会儿,说:“因为外防御圈在黑洞的引力潮汐力下损坏,所以防御时间大幅减少。您的飞船现在的防御盾强度,和我当时的飞船不同。我的飞船当时质量是192吨,采用的是科勒文明的量子态防御材料,所以抗压力比你们的要强一些。但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也只是勉强支撑。”

在进入黑洞之前,调查清楚其结构和特性,是保障安全的必要前提。我们基于探测数据,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试图找到穿越黑洞、突破宇宙膨胀限制的方法。

我激动地奔向前舱,用控制台的手动模式,控制住飞船动力开关,尽可能地让飞船速度降下来。果然,面前出现一个大到前所未有的宇宙级黑洞。我们的飞船在它一边,就像是一粒灰尘站在银河系面前。我无法看见它的全貌,只能瞧见一大片的黑紫色,其中还点缀着因霍金辐射产生的微弱亮点红。

速度由二光年每时,降到了一光年每时。我们悬在黑洞的正上方,距离只剩下一光年,但这一光年的距离,在黑洞的极端时空曲率下,就像一个人的手指接触到另一个人的手指之间的无名指的距离一样,看似近在咫尺,实则因时空扭曲,充满不确定性。

此时,科尔特进来了,他并没有看屏幕,而是诧异地对我说:“先生,飞船的速度怎么可以调得这么低?从相对论角度看,低速度在黑洞附近,会让我们更容易被黑洞的引力捕获,而且时间膨胀效应会让外界的宇宙膨胀情况,在我们的感知中发生变化。”

“啊,科尔特先生!您先看屏幕,您瞧瞧!”我得意洋洋地说,指着屏幕上显示的黑洞数据和我们飞船的位置关系。

“是……黑洞?”科尔特看着屏幕,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开始分析黑洞的引力场数据、时空曲率参数。

“是的,科尔特先生,我们要算出此黑洞能让我们穿越宇宙膨胀限制的位置与距离!”我于是喊了波罗顿先生,他是一位数学家,在2068年因制造出基于量子算法的新型时光机,解决了时间旅行中的悖论问题,而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擅长从复杂的时空数据中,寻找数学规律和可能的穿越路径。

我还叫来了钱兰女士,她是一位物理学教授,在2072年因造出真正的反物质永动机,实现了能量的无损耗循环,而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她对极端环境下的能量利用和时空操控,有着深刻的理解。

下午19点31分,我前去看他俩的计算结果,却得到一个消息:“无法计算。”黑洞内部的时空曲率变化、量子涨落的不确定性,以及多种极端物理条件的叠加,让传统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公式难以适用,无法精确计算出穿越的路径和安全距离。

可我依然想要前进,这是突破宇宙膨胀限制、为人类胚胎寻找新家园的希望之路。但是科尔特却拦住了我。

“您怎么了?科尔特先生?”我不解地问。

“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继续前行!”科尔特严肃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风险的担忧。

“……为什么呢?”我看着他,不明白他为何在关键时刻退缩。

“‘无法计算’ 这意味着这件事情的结果充满未知,我们无法预测穿越黑洞后会进入怎样的时空,是平行宇宙、还是宇宙的另一个区域,甚至可能是时空的裂隙,这对飞船上的人类胚胎和我们来说,风险太大。”科尔特解释道,从科学严谨性角度,未知的结果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先生,我理解您的担心,但是您请放心……”我试图安慰他,告诉他我们的准备和对风险的评估。

“不,这件事不应该继续前行,我认为。”科尔特打断了我,坚持自己的观点。

“您错了,科尔特先生,迪拉史都成功从科勒穿越到我们的宇宙,我们也一定可以……”我试图用迪拉史的经历说服他。

“这是因为迪拉史的飞船,采用了科勒文明的特殊技术,而且他可能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未知过程,他的成功不具备可复制性!”科尔特反驳道,强调不同文明科技的差异和经历的独特性。

“啊……你生气了吗?”我看着他激动的样子,问道。

“……没有,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不希望您走出这一步,真心的!”科尔特看着我,眼神中满是恳切,他担心一旦失败,人类文明的希望将彻底破灭。

“科尔特先生,请给我一次试试的机会!好吗?”我几乎是在恳求,因为我知道这可能是我们突破宇宙膨胀限制的唯一机会。

“这次不是玩笑,先生!”科尔特严肃地说,“黑洞内部的环境复杂到超出我们的认知,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不!我从来没有有准备地走出一步,既使是正确的,也会被您给纠正,我不是一个好的领航员吗?我也想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做出一次冒险的决定!”我有些激动地说,渴望能为这次探索带来突破。

“先生,这是会死人的!会机毁人亡的!会全死的!”科尔特大声说,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见过太多宇宙探索中的悲剧,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您为什么就不肯相信我!”我也有些激动,看着他问道。

“我并非不相信你,我是怕事情搞砸了!”科尔特说,“我们肩负着人类文明延续的重任,不能拿这么多生命去冒险。”

“从来就没有将一个事搞砸!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怕乱,但若你已经完成了原本的使命,那么以后的事就不那么重要了,你已经完成了初始的任务,为什么还要害怕把后面那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搞砸呢?”我试图说服他,告诉他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使命,现在的探索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

“不,不,后面是一个任务!”科尔特坚持道,“我们的任务是保障人类胚胎的安全,寻找新的家园,而不是盲目地进入未知的黑洞。”

“就算是吧,但是现在我们除了黑洞以外,没有任何的径来穿越宇宙膨胀限制,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我说,看着屏幕上的黑洞,眼中充满无奈。

“真的,这个任务是会死人的,您是没有经历过亲人死去的悲痛吗?”科尔特看着我,问道。

“我的儿子!我的妻子、女儿,我的父母甚至是宠物都死了!”我想起在地球生态恶化过程中,失去的亲人和家园,声音有些哽咽。

我接着说:“科尔特先生,我们已经挺过了那么多。马上要成功,难道要我们还要对结果畏惧不前吗?”

科尔特伤心地走开了,我坐在前舱,没有前进,脑海里一直回响他刚才说的话。我用手捂着左脸颊,突然感到手掌一湿,我去察看,才发现,我竟哭出来。大概是因为科尔特的担忧,也因为想起那些在地球生态灾难中逝去的亲人,我的心就沉了下去。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我和科尔特、光龙、波罗顿先生、钱兰女士,以及飞船上的科学家们,再次召开了紧急会议。我们重新分析了黑洞的探测数据,从量子引力理论、宇宙膨胀模型、时空穿越的可能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波罗顿先生提出,虽然无法精确计算穿越路径,但可以利用量子概率云的概念,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随机穿越,通过飞船的量子态防护盾,应对穿越过程中的时空扰动。钱兰女士则认为,可以利用反物质永动机的能量,在飞船周围制造局部的反引力场,抵消一部分黑洞的引力,为穿越提供助力。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模拟实验,我们制定了一个相对保守的穿越方案:利用飞船上的引力波发射器,向黑洞发射特定频率的引力波,尝试与黑洞内部的时空曲率产生共振,开辟一条临时的穿越通道;同时,启动反物质永动机的最大功率,制造反引力场,保护飞船不被黑洞完全吞噬;在穿越过程中,飞船进入量子态,降低时空扰动对飞船和人类胚胎的影响。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我们深吸一口气,启动了穿越程序。飞船在引力波的共振下,开始缓缓向黑洞移动,反引力场与黑洞引力的对抗,让飞船周围的时空泛起层层涟漪。进入黑洞的瞬间,时空扭曲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时空隧道,霍金辐射的粒子流撞击在飞船防护盾上,发出滋滋的声响。

在穿越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变得模糊,我们依靠着飞船上的科学仪器,艰难地维持着穿越的方向。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几个小时,飞船终于穿出了黑洞,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宇宙区域。

眼前的宇宙,有着与我们原来宇宙不同的物质分布和能量形态,宇宙膨胀的速度也在可控制范围内。我们成功了,突破了宇宙膨胀的限制,为人类胚胎找到了新的生存希望。

看着舷窗外的新宇宙,我知道,我们的探索还远未结束。但这一刻,我们为人类文明的延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地球生态恶化的教训,也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在新的宇宙区域,守护好每一个可能的家园,不再让生态灾难重演。

上一章 他乡的传说—科勒 空间原理(上册)最新章节 下一章 生死之间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