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人刚走空,椅子摩擦地面的声响还没散尽,闫森就拿着个蓝色文件夹朝宋钰扬了扬下巴:“过来,给你看看这个。”宋钰赶紧放下手里的保温杯,杯底在瓷砖上蹭出轻响,她小跑着跟上时,瞥见闫森文件夹边角已经磨得发白——那是常年被手指摩挲的痕迹。
小隔间的空调有点旧,吹出来的风带着点嗡鸣。闫森把文件夹摊在桌上,露出里面订得整整齐齐的训练日志,最上面那页写着“丁宁 6月12日 技术复盘”,旁边用红笔批注:“14:30 多球训练接发失误率12%,情绪出现波动——此时递了瓶温水,停顿1分20秒后恢复正常。”
“孔指导让你学心理调节,不是让你记‘她今天心情不好’这种空话,”闫森的指尖划过那行批注,指甲修剪得干净利落,“是让你看她怎么把‘不好’转成‘好’的。丁宁接发失误后,会下意识捏一下球拍柄上的胶带,那是她的‘重启键’,你记下来了吗?”
宋钰捏着笔的手顿了顿,笔记本上“心理调节”四个字旁,确实漏了这处细节。她刚想补,闫森忽然从柜子里翻出个铁盒,打开时露出一沓泛黄的笔记本,最上面那本封面印着2008年北京奥运的会徽。“这是我当队员时跟王励勤他们备赛的记录,”他抽出一本递给她,纸页间飘出点淡淡的墨水香,“你看,马琳每次关键分前,都会用毛巾擦三次额头——不是真的擦汗,是给自己‘倒计时’呢。”
宋钰翻开笔记本,见里面除了技术分析,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图标:一个茶杯代表“喝水暂停”,一根发带代表“调整节奏”。翻到某页时,夹着的半片干枯的玫瑰花瓣掉了出来,她刚要捡,闫森已经弯腰拾起:“这是当年张怡宁姐给的,说赢球那天的玫瑰香能定神。”
隔间门忽然被轻轻推开,樊振东探进半个脑袋,手里拿着瓶运动饮料,额前的碎发还在滴水:“闫指导,王指导让我来拿新球台的参数表。”他的目光扫过桌上的笔记本,落在宋钰手里那本旧册子上,忽然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这是闫指导的‘武林秘籍’吧?当年我刚进队,想看一眼都得蹲他门口等半小时。”
闫森瞪了他一眼,却从抽屉里抽出张纸递过去:“参数表在这。对了,你刚才加练的反手衔接,录像我存电脑里了,等会儿让宋钰也看看——她记的细节比你全,正好给你补补漏。”
樊振东“哎”了一声,走到桌边时,目光在宋钰的笔记本上停了停:“你记我昨天练发球时,总往左边偏半厘米?”他挠了挠头,运动服的领口沾着点白色的球毛,“其实是新换的胶皮还没适应,今天加练时调过来了,等会儿你可以去看看。”
宋钰抬头,撞进他带着笑意的眼睛里,那里面还沾着点训练时的水汽。“闫指导刚说,要学你们的‘小习惯’,”她把笔记本往前推了推,“比如丁宁姐转球拍,刘诗雯姐捏发带……你有吗?”
樊振东愣了愣,忽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虎口处的茧子在灯光下泛着淡青色。“我啊,”他笑了笑,指尖无意识地在桌沿敲了敲,“每次局间休息,会把毛巾叠成方块,叠不好就觉得这局赢不了。”他顿了顿,忽然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不过这是秘密,别写进报告里,不然王指导该说我迷信了。”
隔间外传来王皓喊他的声音,樊振东抓起参数表往外跑,走到门口又回头:“对了,新球台的弹性确实有点怪,你要是记数据,记得多测几次——下午四点阳光斜照的时候,球速会比平时快5%。”
他的脚步声消失在走廊里,闫森忽然敲了敲宋钰的笔记本:“听见了?连球台受光线影响这种细节都记着,这才是备战的样子。”他把那本带玫瑰花瓣的笔记本塞进她手里,“拿着吧,当年我能站在奥运赛场上,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底气。”
宋钰抱着笔记本,指尖划过纸页上前辈们的笔迹,忽然觉得沉甸甸的。隔间的窗户正对着训练馆,樊振东已经站在了球台前,捡球机“唰唰”吐出白球,他的身影在灯光下忽明忽暗,每次挥拍前,都会下意识顿半秒——那大概就是他没说出口的,另一个“小习惯”。
闫森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忽然说:“当年我跟王励勤他们备战,也是这样,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你们现在攒下的这些细节,将来都会变成赛场上的默契。”阳光从窗缝钻进来,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像把所有没说出口的期待,都酿成了这安静午后里,最踏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