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暗流再起
建文二年,金陵三月,柳色新新,秦淮河畔箫鼓未歇。
皇城极盛,却也是风生于末;朱允樋立于午门城楼,俯瞰万家灯火,眉间却凝着一道折痕。
一、龙案上的密折
戌末,司礼监呈上一只火漆竹筒,朱允樋亲拆,抽出薄薄一折——
「……燕庶人棣潜匿大宁,结朵颜三卫,私铸‘建武通宝’,招亡命者三千;又遣僧道衍、袁珙分道中原,以‘真武转世’蛊惑愚氓。其世子高炽、次子高煦已据北平,暗设六卫,号曰‘靖难后军’。——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 沐敬谨奏」
朱允樋指腹微凉。
“终究还是来了……”
二、内阁夜议
次夜,谨身殿灯火通明。
齐泰、黄子澄、徐辉祖、方孝孺环列。
齐泰先言:“燕王败逃,尚能借虏兵再起,其根在勋旧未除。臣请再削诸藩,断其羽翼。”
方孝孺却缓缓摇头:“诸藩之中,亦有忠谨者。若一概苛削,反驱之与燕合流。臣请行‘推恩令’——令藩王众子皆得裂土,其势自散。”
徐辉祖以拳击掌:“纸上分地不如马上封刀!臣愿提京营三万,出居庸关,一战枭其首。”
朱允樋抬手,止住众议,道:
“兵戈之外,朕更忧民心。去岁黄河决口,今春两浙又旱,若再兴大役,反为燕贼借口。朕意:明抚诸藩,暗修兵备;赈济灾黎,以固根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朕已密令平江伯陈瑄、都督佥事平安,各募水师舟师,循大运河北上,断燕粮道;再令盛庸屯德州,瞿能屯真定,互为犄角。京师三大营,五日一操,不得懈怠。”
三、江南血书
四月望日,苏州知府姚善急递血书:
“浙西大旱,米价腾涌,饥民啸聚太湖,传有白莲妖人以‘弥勒下生’煽乱。请朝廷速发漕粮四十万石,迟则生变!”
朱允樋即刻批红:
“发内帑银二十万两,截留漕粮五十万石,以工代赈;令户部侍郎夏原吉驰赴江南,督修吴淞江、白茆塘,泄水通运。”
又密令锦衣卫:
“凡借灾讹言‘燕王将至’者,立地锁拿,不必解京,就地处斩。”
四、潜龙卫初试
当夜,朱允樋独入武英殿密室。
案上摆着一枚乌木令牌——“潜龙”二字以银丝嵌就。
这是他登基后暗设的亲军,仅三千人,皆选自三大营死士,专事非常之役。
“统领陆风。”
“臣在。”黑影自梁上掠下,单膝点地。
“朕要你率三百人,潜入大宁,焚朵颜三卫之粮,坏其弓甲;若遇燕庶人,可杀则杀,不可则归。三月之内,朕要北地无夜火。”
“遵旨。”黑影隐去,灯火复明。
五、兄弟裂痕
五月,恭王朱允炆自凤阳返京。
他素以“恭谨”得誉,此番却带了一万凤阳卫入京“宿卫”。
朱允樋于奉天门亲迎,兄弟执手,笑意却未达眼底。
“大哥远来辛苦。”
“为弟分忧,不敢言苦。”朱允炆垂眸。
当夜,密探来报:
“恭王密会李景隆、耿炳文,言陛下‘年少锐于改革,失祖宗旧章’,欲联名上疏,请复‘洪武祖制’。”
朱允樋沉默良久,只道:
“明日,宣恭王入武英殿观《皇明祖训》,朕亲讲之。”
六、锦衣夜审
六月,锦衣卫诏狱。
烛火摇红,徐福(吕氏旧党)被锁于铁椅,琵琶骨已穿,仍狞笑:
“……吕娘娘早布棋子,京师三大营,不止我一个……你查得完吗?”
朱允樋立于暗处,只淡淡一句:
“查不完,就换一批。”
次日,三大营副将以上凡与吕氏、恭王有连者三十七人,同日赐死,家口流放琼州。
七、运河夜火
七月,平江伯陈瑄密报:
“水师已抵德州,焚燕军粮舟三百,俘燕将陈亨。燕庶人粮道已断,军中一日一粥。”
朱允樋立于地图前,指尖沿运河北划,轻声道:
“燕贼无粮,必走山东。传令盛庸,坚壁清野,勿与浪战;再令平安,以轻骑截其归路。”
八、尾声·未雨
八月中秋,朱允樋于奉天殿大宴群臣。
月光如水,酒过三巡,他忽命乐止,取玉笛吹《无衣》。
笛声激越,百官屏息。
曲终,他举杯朗声道:
“天下方定,人心未安;诸卿与朕,皆在舟中。舟外风浪,朕自当之;舟内若有人凿船,休怪朕剑利!”
殿内鸦雀无声,唯有夜风吹动旌旗,猎猎如铁。
朱允樋垂眸,杯中酒映出他的影子——
盛世之下,潜龙勿用;
一剑在鞘,霜刃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