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沈千冰收到了一封来自王茗导演的邮件,附件里是一个名为《望川》的剧本。王茗在邮件里没有过多介绍,只是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我觉得你会感兴趣。不急着回复,慢慢看。”
沈千冰花了整整三个下午,才细细读完了这个剧本。合上电脑的那一刻,她久久没有说话,只是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
《望川》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古籍修复师,在日复一日与千年古卷、残破字画对话的过程中,逐渐窥见历史缝隙中那些被遗忘的女性身影与情感,并最终在与历史的共鸣中,找到自身存在意义的故事。整部戏节奏极其缓慢,几乎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更像是一首用光影和沉默谱写的散文诗。
这与《春日迟迟》的乡土写实风格截然不同,它更内敛,更抽象,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需要依靠极其精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出角色内心浩瀚的情感世界。
林浩轩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走进来,看到她凝重的神色,问道:
林浩轩王导的新本子?怎么样?
沈千冰转过身,眼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芒,那是被深深触动后的震撼,以及一种跃跃欲试的挑战欲。
沈千冰浩轩,我想……我的‘休耕期’可能要提前结束了。
沈千冰我好像,找到下一片想要耕种的土地了。
她将电脑屏幕转向林浩轩,上面是《望川》的封面,古朴的设计上,只有两个字,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
林浩轩看着她的眼睛,那里面重新燃起了熟悉的、属于创作者的光芒。他知道,那个在荣誉顶峰选择退一步沉淀的沈千冰,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正准备向着另一个艺术的高峰,发起新的攀登。而这一次,她将更加从容,更加无所畏惧。
《望川》的剧本像一颗投入深湖的石子,在沈千冰看似平静的心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那种与古老文明、与沉默历史对话的吸引力,让她沉寂数月的创作欲望再次苏醒。然而,这一次的冲动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盲目炽热,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激动和清晰的认知。
她没有立刻回复王茗,而是向林浩轩提出了一个要求。
沈千冰浩轩,在决定之前,我想先去一个地方。
她没有说想去哪里,但林浩轩瞬间了然。他联系了国内最负盛名的古籍修复研究所之一,位于一座千年古都的僻静院落里。
几天后,他们悄然抵达。没有惊动任何人,沈千冰以普通访客的身份,走进了那座青砖灰瓦、仿佛与外界喧嚣隔绝的院落。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樟木、糨糊和旧纸张混合的独特气味,时间在这里似乎都流淌得格外缓慢。
研究所的负责人是位年过花甲、气质沉静的女先生,姓周。得知沈千冰的来意并非参观,而是为了一个角色希望进行短期体验和观摩后,周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打量了她片刻,没有多问,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周先生这里的工作很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静心。你能坐得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