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走访,让她对《她的沉默》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心理,有了更加血肉丰满的理解。她甚至开始尝试学习最基础的平针,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表演,而是为了体会那种指尖发力、呼吸与之配合的微妙节奏,理解那种“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专注状态。
在寻找导演的过程中,沈千冰也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眼光。她没有考虑那些已有盛名的商业片导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在独立电影和艺术短片领域颇有建树的新生代导演。最终,她选定了一位名叫陆衍的年轻导演。他的作品以画面极具诗意、擅长捕捉人物细腻情感而著称,虽然名气不大,但风格与《她的沉默》高度契合。
与陆衍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工作室附近的一家安静茶馆。陆衍有些拘谨,毕竟面对的是双料影后和制片人。但当他开始阐述对《她的沉默》的理解时,眼神立刻变得不一样了。
陆衍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核心,不是‘她说了什么’,而是‘她没说什么’。
陆衍镜头不应该去解释,而应该去发现。我们应该像侦探一样,通过光影、通过物体的质感、通过她身体的姿态,去窥见她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
这番话,瞬间击中了沈千冰。她知道,找对人了。
团队搭建完毕,前期筹备紧锣密鼓却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沈千冰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从勘景到服装道具的设计,她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绣娘居住的古镇环境,她要求必须真实、有生活气息,拒绝任何虚假的影棚感。对于服装和绣品,她坚持要找到真正的手工艺人进行定制或借用,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林浩轩看着她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沟通,身上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坚定的气场,心中感慨万千。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他小心翼翼保护在身后的艺人,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项目主导者。
然而,就在开机前一周,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原本谈好借用的、一件作为重要道具的清代晚期苏绣精品《百鸟朝凤图》屏风(仿制品,但工艺极高),因其所属的民间博物馆临时有重要展览安排,无法外借了。
这个消息让整个团队顿时陷入了焦虑。这件绣品是故事的核心意象,是绣娘情感的最终载体,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整个拍摄计划都可能受到影响。道具组联系了多家机构和私人收藏,都找不到在年代、工艺和意境上都能匹配的物件。
陆衍如果找不到,我们可能得考虑修改剧本,或者用特效后期合成,但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沈千冰沉默了片刻,忽然抬起头。
沈千冰也许……我们可以自己绣。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她。
道具组长自己绣?千冰姐,那幅《百鸟朝凤图》构图复杂,工艺精湛,就算是最顶尖的绣娘,没几个月也完成不了啊!我们时间根本来不及!
沈千冰我们不绣完整的。我们只绣最关键的那只凤凰的眼睛。
她的眼神亮得惊人,
沈千冰记得剧本里写的吗?
沈千冰绣娘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凤凰的眼睛里,让那只凤凰看起来‘似悲似喜,俯瞰众生’。
沈千冰我们只需要完成这一小部分,用特写镜头来呈现。其余的部分,可以用虚化处理,或者用未完成的状态来呈现,这反而更符合故事结尾时,那种‘心事未竟’的余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