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高考必背古诗词七十二篇
本书标签: 现代  原创国庆活动 

6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高考必背古诗词七十二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赏~~~~~~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析一下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这里说句题外话

我很喜欢辛弃疾,我依稀记得当时初三老师在课堂上讲他,说他是南宋的一个武将,也会写诗,然后我就去了解了一下好像是北宋末尾出生的,长大了就为南宋朝廷效力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我也不知道对不对,这是我的理解)。为此我终于分清了北宋南宋“武可上马安天下”是老师对他的评价,我曾经有在作文中尝试补出另一句“文可诗词惊传世”(为什么不查手机补出下一句,因为…初中学校不然带手机,而且少年的心本就是躁动狂热的,总觉得自己文采斐然,是骄傲自满的),当时最喜欢他的一首诗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是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两个是一起讲的,两个虽然都是豪放派诗人代表,但我就是喜欢他,壮烈而又悲凉,理想而又现实

话有点多啦

简要分析!!!!

这首词写词人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即景生情,抒发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流露出词人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对此一筹莫展的愁闷,虽情思深重,却是淡淡叙来,不温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其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上一章 6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高考必背古诗词七十二篇最新章节 下一章 68.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