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将尽未尽之处发现了她。
赏~~~~~~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简要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古代词作中描写“上元佳节”主题的佳作。整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上阕描绘了花灯璀璨、乐声悠扬的元夕盛况,犹如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而下阕则以寻找孤高女子为中心,透过灯火阑珊的细节,展现了她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词人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很耳熟能详
当时我们老师有给我们做过扩展(我好像写过)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立”,即立志、下决心。这是治学的起始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正如晏殊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所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描述了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方,象征着在治学之初的迷茫与探索。
第二境界是“守”,即坚守和执着。这一阶段强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忘我奋斗。柳永在《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表达了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王国维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在治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往直前。
第三境界是“得”,即在经过多次努力和磨练后达到的成功境界。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描述了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寻找和努力后,突然间发现成功就在眼前,象征着在治学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