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关于我们四人小分队的碎碎念。
转班之前,我们四个两两是同桌。我不知道她俩上课传不传纸条,反正我俩仗着坐在后排,容易躲在老师的视线死角(我们觉得的死角,其实在讲台上坐着底下都一清二楚的)语文课写小说设定,地理课写数学作业,数学课努力听个半截,从跟不上开始手脑分离,手管手抄板书,脑子管脑子自行进入宕机状态,晚自修偷摸聊天,在书包里藏mp3······我们好像无话不谈,包括我们似乎都不太尽如人意的初中时代。
我们四个好像被绑定了,在看上去关系最好但不是最舒服的那段时间。吃饭要一起,问题目要一起,体活课要一起,尽管可能其中一个人并不太喜欢某一项,却还是想要一起。
绑定这件事让我们看上去关系很铁,但它悄无声息地增加了我们之间潜在的矛盾。
倒不是具体某一件事让我们发现了这一点,而是慢慢的我们从四个人变成了两个两个,我们依然在抢位置的时候抢四个,也依然在分组的时候以四个人为初始组别再往里加人,但很多话逐渐由四个人的共同话题变成两个人的秘密。
如果说分界线,那大概就是高一上册还没结束的时候文理分科。我可能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的选课机制,语数英必考(英语可以换成其他外语,但是要自己学,学校不统一开班的)剩下的科目七选三,包括物化生政史地和技术,我们的上一届是随便选,我们学校在我们这一届要求物化或政史捆绑选择。当时分班考分到文创其实有些意料之外,虽然我一直文科比理科好。考虑了很多方面,包括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包括未来的就业选择,虽然理科并不健长,我还是决定转班。
这个考虑的过程很漫长很痛苦。
初识的这半个学期,大家都有了自己几乎固定的搭子,如果要转班意味着我要重新适应一个班级,包括人和氛围。我不擅长社交,这一点,我不得不考虑,虽然,后来的我发现这一点没有很重要,但这是后话。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一个学期,我们同时要学九门课,其实每门课都学得有些稀里糊涂的,物理化学甚至生物都没有接触到什么特别难的东西,哪怕补习班的进度会快一些,也只是接触了一点皮毛,我根本不知道进展到选修的内容我能不能学会。
和我有同样顾虑的我们四个中还有一个。
那个时候我们都还上晚自修,吃完晚饭后的那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是一天里面最放松的也是最迷茫的。我们站在走廊或者露台,赶一个冬天日落的尾巴,有时候什么都不说,我们俩就站在那里吹冷风,好像这样我们就不用去考虑转不转班,学文学理这件事。
直到那个突然的家长会,下定决心转班,一个忙着补课的寒假开始到结束我都好像毫无知觉。再然后,高一下半学期开学,我拖着装书的行李箱,在原来的位置上跟同桌聊天,我们说,怎么办啊,以后上课要无聊了,以后最后一节课不都是自修课能凑不上时间吃饭怎么办,说不定不是今天就要搬到隔壁理科班去呢,说不定还能多做几天同桌呢?······知道班主任进来通知,说选择理科的几个同学把东西都带上,到门口我跟你们说一下情况。
她们仨等我下课和我等她们仨下课的日子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因为课表不一样,老师拖课时长不一样,吃饭时间随着学考的到来被我们自行压缩,我们不再有空余去等。
再后来,我们体活课的路径也变得不同,再后来,我们好像压缩包,打包了以前的欢乐上传云端同步,自此成为云盘里的一串编码,知道它在,却没打开。走廊上碰见,就打个招呼,偶尔线上闲聊,偶尔互相吵讽阴阳着开玩笑,考八百的时候互相陪个跑······明明在一条走廊上,上课下课总能碰到,但已经不在一个方向上。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虽然说起来并没有多少文字。
现在毕业了,从朋友圈里看到大家散去了天南海北,我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有什么联系,不过大概很难了。
有人会觉得这样挺惋惜的,我倒觉得,小分队的快乐对于我来说依然存在着,就不算惋惜,我不知道她们现在怎么回看忙乱的高一,但对我来说,能在高中的一开始遇见一群能一起向前走一段的姐妹,已经很幸运啦。
就在这里,祝我们越过山海,去自己想要的未来看看。
毕业快乐,大学的新生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