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时代的小卖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的时候看漫画,好羡慕漫画里的高中生放学的时候在零食店买辣条,羡慕他们放学可以和同学一起走回家,甚至没有太多的作业晚上还有空开party——当然上中学了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是后话了。
学校门口开过好多家零食店和便利店,除了那家我妈妈小时候就存在的文具店,其他的都好像开不太久。高一的时候去小学看老师还在的那家鸡蛋仔,高二调休回去看就不在了;我们当时最喜欢吃的关东煮早就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那边现在变成了一家咖啡店;一块一包的小零食涨价到两块了好像,后来吃过一次,除了齁得慌没啥别的感受了。
我们小学低段的时候几乎都是祖辈来接放学,手里是没有零花钱的,到高段五六年级住得近的才会有几块零花钱放学自己回家能买点零食吃,冬天就是关东煮,夏天就是绿舌头、大脚板或者盐水棒冰。现在想想,小时候的快乐就是在放学的时候吃平时家长不给吃的零食,几个人抢一包辣条都是开心的。后来辣条也不吃了,除了说这油不健康什么的就是不敢吃辣,怕脸上长痘。
那天去叔叔家送东西顺便接我堂弟放学,学校门口的小店挤满了人,小孩子优越的嗓子调门都高得不像话,喊的什么大概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我是听半天也没听懂。虽然也才高中毕业的年纪,看我堂弟就是小朋友,而且说起来都是“想当年”——想当年也是在门口小店和一群人抢一包辣条的一员,比谁的跳绳颜色更好看的一员,还是因为想吃的棒冰口味被抢完了嘴硬说没有想吃的一员······
零食吃完了去超市采购是我开的车,挂着实习标在老小区的犄角旮旯磨蹭。突然想到,现在是喝可乐不用瞒着家长的年纪,喝可乐还得加冰块,生理期还偶尔打个“嘴里暖一下再咽”的旗号;是被允许喝酒的年纪,吃烧烤的时候会被问喝酒还是饮料······
好多条条框框不是一下子消失的,对于时间的实感却是一瞬间的。
初中和高中在一个地方,共用操场食堂和小卖部,小卖部在我们入学的第一年改装过,然后陪伴了我们六年。我们学校的小卖部好像比市区里其他学校都要好一点,跟超市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连老干妈都有。关东煮食堂有卖,小卖部畅销的是汽水薯片和棒冰。别的饮料倒是没特别大的感觉,运动和汽水绝配,小卖部还是我们这种打球不看时间的人的救命稻草:汽水加面包,晚自习躲着值班老师一边写作业一边啃面包。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们这样,买饮料的话是所有人都会买一样的,也不是特别好喝或者对这一款饮料情有独钟什么的,就是第一个走到冰柜门前的人拿了什么后面就跟着拿什么,面包也是,每次抓晚自修吃东西我们那块都重灾区,躲值班老师的水平也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别学啊,纪律还是要遵守的)薯片倒是大家都会拿不同口味的,换着吃,一包也没多少,我的基本上最后都是被瓜分的命,没办法我吃东西太磨叽。
高中毕业前小卖部被改了,说是不让吃棒冰之类冷的东西,连冰的饮料都不行,好像是被举报了还是怎么的。那个时候快高考了,我们打球的小分队也没那么整齐了,压力脆皮加上变幻莫测的天气,大家都在生病,小卖部也就不怎么有机会去了。
这么说的话,校园生活在回忆里好像比在经历的时候要开心幸福的多,毕竟目前是没有刷不完的试卷和答案都看不懂的题了,回忆里的高中围绕吃这件事,真的蛮开心的。
零食这种东西嘛,是上课的时候趁老师转身写板书的时候最好吃,躲值班老师和卫生纪律检查的时候最刺激(一边卖队友一边打掩护,都是惯犯,老师都知道),是站在走廊上聊天的时候最随意,下课跑去隔壁班蹭最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