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代官制
本书标签: 历史  历史 

第三节 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历代官制

对官吏的管理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先秦时期,随着国家机器的逐步完善和官吏的不断增加,对众多官吏进行有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初步形成。

鉴于资料有限,还无法了解、探索商代的职官管理制度,所以,本书涉及的先秦官吏管理制度只好从西周开始。

一、官吏选任制

(一)西周的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贵族世代为官,它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诗·大雅·文王》说:“文王孙子,本枝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诗》的这种记载,正概括地反映了周代贵族累世为官不衰的事实。《史记》、《诗经》等古文献也具体反映出周、召二公及其后世为王官。金文中反映世官制的材料有四十余条。周原出土的铜器铭文反映井氏、虢季氏、史氏、华氏、中氏等皆历世为王朝重臣。西周器铭屡见诸王每每以王朝旧臣毕身服役于王家之典范,勉励其后代子孙,尤重用先王旧老臣之后,使世世继承其先祖考做王官,此已成为历代王朝政治传统。铭文习见王官新旧更替之际,或在新王登基时,仍要由王以册命形式加以法权上的认可,表明世官确为习见之事,并且已制度化。

在世官制下,王朝官吏和地方诸侯虽然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但二者在世袭官职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封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军事、政治制度,独立性相当强,由此决定了诸侯世袭罔替。王官虽然也有土地附庸,但其领地毕竟不像诸侯国那样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周王朝对王官的控制更紧,管理更为直接。因此,周王的个人意志,王朝贵族间争权夺利等因素,都可以造成王官职位的变动。所以,一般而言,在王朝为官的贵族,虽然可以世代做官,但世袭的职位却并非固定不变。虽然如此,官职的任何变动,都是局限在贵族范围内,平民、庶人则决无突然跃为王官之可能。

西周王朝以世袭官职作为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是为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周初,为了扩大和固定姬姓家天下,周天子以大分封的形式将统治权力、土地、人民封赐给同姓、姻亲、功臣,受封的卿大夫、诸侯便成为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被层层分割的统治权力的继承,即各级官吏的选任,是涉及王朝统治稳定与否的重大问题,而当时西周王朝在任官制度上可供选择的,只能是世官。因为大分封所造就的宗法血缘关系政治化,已致使宗法血缘关系在巩固王朝统治上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客观存在。要继续巩固姬姓家天下,唯其仍使宗法血缘关系政治化,即以受封者世袭官爵、封土作为重要手段。从文献金文反映的情况看,在整个西周王朝统治时期先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诸世族,如周、召、毕、荣、毛、南宫等,绝大多数属于姬姓。这既充分体现了王朝最高统治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政治化来巩固统治的一贯思想,也充分证明了血缘关系政治化在巩固王朝统治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一贯思想”和“重要作用”,成为西周实行世官制的内在根据。世官制的实行,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当时文化教育状况的限制。当时“学在官府”,教育文化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统治经验在内的一切书籍,只有贵族才有机会学习阅读。因此,统治经验的累积和传承,当然也只局限在贵族范围之内,以世官制让贵族世代为官,才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

世官制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首先,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在各级宗亲、姻亲奴隶主贵族本身弱小,西周王室强大的时期,各级贵族必须依赖王室的庇护,依靠官职、财产的世袭来求生存,谋发展。世官制给贵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从而换取奴隶主贵族代代矢志效忠王朝,世世藩屏周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正是世官制使各级贵族与王朝既有血缘或姻亲关系作为联系的纽带,又有实际的政治、经济利益作为联系双方的强有力的保证,才使得各级贵族才可能成为王朝统治的支柱。其次,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人选推进了各级统治机构之中。贵族因垄断了教育文化而垄断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才可能富于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的合适人选。世官制将贵族们不断地推入各级统治机构,从而保证了王朝统治有效运转。

曾经合理,对西周王朝统治具有重要功能的世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形势的变化,也逐渐失却存在的合理性而走上衰亡,终于为新的选任制所取代。世官制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就发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剧变之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选任制的改革

1.选任制改革变化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封建中央集权制下新的官吏选任制则逐步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官吏选任制之所以发生深刻重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愈演愈烈,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要富国强兵,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人才,固有的世官制已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要。首先,曾经是周王室、诸侯国巩固统治重要保障的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它的反面。世官制之所以逐渐走上反面,一方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亲近的血缘关系日渐疏远,血缘纽带的维持作用日趋衰微,诚如李斯所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106】这意味着以前蕴含于世官制中,可资利用的血缘因素的功用已日渐失却。另一方面,曾经实力弱小必须依赖王室或公室庇护的各级贵族,在世官制下,通过累世经代的发展而逐渐强大起来。羽翼丰满的强宗大族已不再依赖王室或公室,王室或公室反而成为其扩展政治、经济权益的障碍。因此,各级贵族不仅不再矢志效忠王室或公室,反而时常成为主卑国乱的危机根源。西周中晚期以来,畿内卿大夫世族的实力已日渐坐大,世族之间、世族与王朝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不断激化。地方诸侯也日益崛起争霸。这一切表明,以世官制巩固王朝统治的固有功能已逐渐丧失。春秋中后期以来,各诸侯国公室与卿大夫的矛盾斗争,则进一步将世官制的负效应暴露出来。在国君与卿大夫的矛盾斗争中,国君宗室以消灭大族、削封、转封、改封等手段来尽量控制和削弱卿大夫的势力;而卿大夫则拼命以各种手段削弱甚至控制公室,来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其次,世官制已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对人才的需要。富国强兵首先需要富国强兵的各类人才,而世官制将官吏的选任局限在贵族范围内,在各国疆土日益扩大,军政事务日趋繁杂的形势下,贵族范围内提供的统治人才显然不能满足激烈的军事、政治、经济竞争对人才的需要,再加上贵族内部激烈的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又对人才形成不同程度的内耗。所以,贵族范围内能富国强兵的人才就更为有限,废除世官制,广泛的选贤任能就更显得势在必行。

上一章 第二节 地方机构与职官 中国历代官制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节 官吏管理制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