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代官制
本书标签: 历史  历史 

第三节 官吏管理制度3

中国历代官制

诸侯称霸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人才使用的空间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为宽松的历史时期。你只要有才能,尽管去发挥,各国都为你创造条件,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所能做到的,更没有后世的门阀、党派限制。

二、官吏的监察制度

为了使国家统治机器能正常运转,中央王朝必须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监察制度就是中央王朝控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滥觞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

(一)监察制度的滥觞

西周王朝在诸侯国设监官,称为监国,其职掌是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西周的监国制度,屡见记载。《周礼·太宰》:“乃施典于国,而建其牧,立其监。”《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所谓三监,即史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120】。此为西周设监之始,尔后遂成定制。应监则是周王派往诸侯国应国的监国者【121】。诸侯、诸监并举,可知监国与分封的诸侯是同时并存的,监国制当是一种普遍的制度。诸监之设,在历史上首创政治权力体系中的监督系统,是我国古老监察制度的滥觞。诸监设置对秦汉监察制度特别是汉朝设立十三州刺史,显然有着渊源启发作用。

西周虽有监国制,但一方面该制属初创,尚不完善;另一方面该制又受分封制制约,所以无法形成健全稳定的监察机制。诸监是王朝派出的监官,在分封制下,当有一定的封土和民人。如周初的“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即分别以卫、鄘、邶为其封地【122】。诸监既权大位重,又有土有民,所以极易失去其监督职能。西周中后期,诸监之封土逐渐演变为封国,诸监本身也演变为诸侯,监国之制也就被湮没在分封制下官吏贵族的势力不断膨胀之中。

(二)监察制度的初步形成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监察制度必不可少,至为重要。监察之所以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君主集权的需要。君主既要集大权于一身,但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统治,因此只有设立监察制度对百官进行控制,才能使百官提高统治效率。二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百官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有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对于官吏的劣行,虽然有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但整个古代中国都不曾是法制社会,对官吏的诸劣行,百姓既不懂,也不敢自下而上地揭发。如果听任官吏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的劣行发展,势必激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从而危及地方政权的统治,因此必须设监察制度,尽量将百官的行为局限在不危及整个统治阶级统治的范围内。

战国时期,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在一些国家形成,监察制度也随着初步形成。如前所言,战国时赵、韩、魏、齐、秦均设有御史,随着权力日益集中在国君手中,对百官的监督也日益重要起来,身为国君秘书的御史也就逐渐兼有监察职能。据《韩非子》、《战国策》等史籍记载,韩、魏等国不仅在中央设有御史,而且在县的官僚机构中,也置有御史。迄至秦汉,郡县官吏由中央委派的,也仅郡守、丞、尉,县令、丞、尉等主要官员。战国时韩之县御史由中央委派,即说明御史是县级主要官吏之一,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当因其职掌监察。

至于秦国,在统一前夕,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一整套监察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群臣议帝号时写道“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这个顺序的排列反映就在天下刚统一的这一年,御史大夫已是仅次于丞相的朝廷重臣。这时的御史大夫从名称到职掌,虽然都是承袭战国时期的御史而来,但是地位因其监察职能的制度化而大大提高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还记载各郡一律设置“守、尉、监”,《集解》引《汉书·百官公卿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郡守治民,郡尉职掌军事,郡监御史职掌监察。从中央的御史大夫到郡的监御史的设置,证明统一之初,一整套监察制度在秦已基本形成。

三、考核奖惩制度

国家为了有效刺激各级官吏忠勤职守,往往通过检查、考核来确定官吏的优劣,实行奖勤罚惰,提拔优秀,淘汰昏庸。于是,从西周到战国,逐渐形成一套考核奖惩制度。

(一)巡狩与述职

西周有诸侯定期朝聘天子之制,诸侯朝聘天子叫述职【123】。《史记·鲁周公世家》记伯禽:“初受封之鲁,三年而报政周公。”“(齐)太公亦封于齐,五年而报政周公。”伯禽、太公向王室报政,说明诸候向王室汇报封国政务,陈述职守之制在分封之初就产生了,只是述职之制在当时属初创,述职的时间规定性不强,或三年或数年。以后随着述职制度的完善,岁聘于天子遂成定制。之后必须每年去周王室汇报职守,接受周天子考察,以此督促诸侯不忘职守,忠于职守。《左传》召公十三年记载晋大夫叔向追述西周旧制说:“诸侯岁聘以志业。”杜注:“志,识也。”志业即谨记职守以忠于职守。正由于述职有督促诸候不忘职守的作用,所以,诸侯有违反该规定的,就会受到惩罚。“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124】

巡狩,也称巡功【125】,就是周天子在境内巡视,考察诸侯政绩【126】。据《孟子》记载,周天子依据考察结果,奖勤罚惰,“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攘”【127】。

上一章 第三节 官吏管理制度2 中国历代官制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节 官吏管理制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