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春意渐浓,茶铺后园的茶灵茶苗已是绿意盎然。小柱子站在茶苗前,手里捧着从松江带回的新茶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些是改良后的'松烟雪芽'种子。"他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进土里,"松江的茶农们改良了品种,抗病虫害能力更强,香气也更浓郁。"
白璃走过来,轻抚他的肩膀:"你带回的不仅是种子,更是新的希望。"
淡墨从屋里捧出本新书:"我根据你的经历,写下了《南北茶艺考》,记录了长安与松江两地茶文化的异同。"
茶雨瑶端来药茶:"这是新配的'清心茶',适合品鉴新茶时饮用。"
就在这时,茶铺外传来喧哗声。
几个身着官服的人站在门口,为首的官员手持文书:"奉圣旨,宣白璃、小柱子进宫觐见!"
众人皆惊。白璃皱起眉:"进宫?所为何事?"
官员宣读圣旨:"朕闻长安有茶灵显灵,茶艺精妙,特召白璃、小柱子进宫,为太后娘娘表演茶艺,传授茶道。"
紫禁城的宫殿宏伟壮丽,却比茶铺的后园多了几分肃穆。
小柱子跟在白璃身后,手心冒汗。这是他第一次进宫,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庄严。
"不必紧张。"白璃轻声安抚,"太后娘娘喜爱茶道,今日召见,是对你的认可。"
慈宁宫内,太后端坐在上位,身旁站着几位宫女太监。
"白姑娘,小柱子,"太后慈祥地笑着,"朕听闻你们在民间传授茶道,拯救茶园,很是欣慰。"
白璃行礼:"臣女不敢当,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你不必谦虚。"太后指着案上的茶具,"今日请你们来,是想看看你们的茶艺,也想听听你们的茶道见解。"
小柱子深吸一口气,走到茶席前。
他的手不再颤抖,动作行云流水——温壶、投茶、冲点,每一个步骤都透着自信。茶汤清亮,香气清雅,带着淡淡的松烟味。
"好茶!"太后端起茶盏,细细品味,"香气纯正,滋味甘醇,比宫里的贡茶还要好!"
旁边的太子也忍不住称赞:"小师傅的茶艺,比我请的师傅还要精湛。"
茶艺表演结束后,太后问道:"你们认为,茶道的精髓是什么?"
白璃上前一步:"回太后,臣女认为,茶道的精髓不在技艺,而在心境。用心泡茶,用情待人,茶自然就有了灵魂。"
小柱子接着道:"臣子以为,茶道是传承,是分享,是让更多人感受到茶的美好。就像我们在松江改良茶园,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更让茶农过上了好日子。"
太后点头,眼中闪着赞许的光芒:"说得好。茶道不仅是技艺,更是德行。你们做到了。"
离开皇宫时,夕阳西下,宫墙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
"我们成功了。"小柱子兴奋地说,"太后娘娘认可了我们的茶道。"
"更重要的是,"白璃微笑,"我们的理念得到了认同。茶道不只是个人的修行,更是可以影响社会的力量。"
回到茶铺,等待他们的是更忙碌的日子。
宫廷的召见带来了更多关注,茶铺的生意更加兴隆,前来学习茶道的学子络绎不绝。
"师父,我想学茶道。"一个年轻的书生跪在茶铺门口,"我想像您一样,传承茶文化。"
"师父,我家世代种茶,想请您去指导。"茶农带着家乡的茶叶,恳切地请求。
小柱子望着络绎不绝的求学者,忽然明白了茶灵当初的选择。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行走,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
深夜,小柱子独自站在茶灵茶苗前。
茶苗已经长得极为茂盛,绿光透过叶片,照亮了他的脸庞。
"茶灵,我做到了。"他轻声说,"不仅传承了技艺,更让更多人爱上了茶文化。"
茶灵的声音响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温暖:"你不仅传承了茶脉,更传承了希望。看着你,我就知道,茶文化的春天,来了。"
白璃走过来,轻拥住小柱子的肩膀:"明天,我们要开始编写新的茶经。"
"新的茶经?"小柱子疑惑。
"记录我们这一路的经历,记录茶灵的故事,记录所有为茶文化付出的人。"白璃眼中闪着憧憬,"让后人知道,茶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茶铺的灯火通明,映照着案上的茶经手稿。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夜晚,一个新的传奇正在书写。茶灵茶苗静静伫立,见证着一个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