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安安看了一眼刘盈,就接着连接下一个互动人员了。
光屏中,那汉子身着官服,裤脚还沾着泥土,身后是连绵的田垄,正是汉武帝时期曾任大司农的郑当时。
他望着严安安,眉头微蹙,声音带着农耕者特有的厚重:“在下郑当时,姑娘既是后世之人,眼下关中水旱无常,粟麦亩产微薄,百姓常食不果腹,可有法子能让他们日子好过些?
严安安看着他眼中的恳切,心中一暖——这位曾主持漕运水利的官员,果然句句不离民生。她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郑大人莫急,改善民生,首重农桑,兼顾水利与作物改良。”
说着,她拿出手机,指尖快速滑动,调出几张图纸:“您看,这是后世的‘曲辕犁’,比现在的直辕犁更省力,一人一牛便可耕作,能让农人单日犁地面积翻倍;还有这‘龙骨水车’,不用靠天吃饭,能把低处的水引到田垄,哪怕天旱也能灌溉。”
光屏上清晰映出犁具的弯曲辕头和水车的链条结构,郑当时俯身细看,手指不自觉地在虚空中描摹,眼中闪过惊异:“这犁……辕是弯的?水车竟能这般省力?”
“不止农具,”严安安又调出作物图谱,“作物选种更关键。您看这‘占城稻’,早熟耐旱,一年能两熟,产量比现在的粟米高近一倍;还有‘番薯’和‘玉米’,不择土地,哪怕山地、贫瘠处也能种,饥荒时能救无数人命。可惜这两种作物原产海外,汉代还没有,但若能设法引入,百姓再不会轻易挨饿。对了,这两样,明朝万历年间才会引入中国!”
她顿了顿,补充道:“另外,兴修水利要更讲究法子。您主持的漕运已惠及关中,若再修‘梯田’,把山坡改成层级田地,既能保水,又能多打粮食;还有‘堆肥法’,把秸秆、牲畜粪便堆在一起发酵,能让土地更肥沃,亩产自然能提上去。”
郑当时听得双目发亮,抚掌道:“曲辕犁、番薯、堆肥……这些法子闻所未闻,却句句在理!耐旱作物、省力农具、肥田之术……若能推行,百姓何愁衣食?”
光屏外,万朝众人早已议论纷纷。
“这曲辕犁看着简单,竟有这般妙用?”唐朝的均田制推行者喃喃自语,想起关中农田的辛劳,不禁点头,“我朝也该试试改良农具。”
“番薯、玉米?不择土地?”朱元璋出身佃农,对此最是敏感,猛地起身道,“明朝已经有了?这两种作物必须找到!有了它们,灾年何至于饿殍遍野?”
桑弘羊捋须沉吟:“兴修水利、改良作物,既利民生,又能增国库,当速速推行。只是这海外作物……怕是要靠张骞那般使者了。”
孔仅也凑上前来,盯着图纸道:“堆肥之法倒可试试,眼下铁器官营,若再配合新犁,农人定会省力不少。”
郑当时还在追问:“那占城稻、番薯,何时能有?如何种植?”
严安安笑道:“占城稻在后世宋代会传入中原,番薯则要晚些,但只要有种子,种植不难。您看这图谱,番薯藤蔓扦插即可成活,玉米需点播,都有详细步骤……”
她一边讲解,一边放大手机里的种植流程图,从选种到施肥,从间距到采收,说得清清楚楚。郑当时听得入了迷,频频点头:“记下了,都记下了!回去便让人试制新犁,研究堆肥,再奏请陛下,派人寻访这些作物!”
光屏外,各朝官员也都神色激动。对他们而言,民生之本在于农,严安安提出的法子,句句戳中要害。
李世民对身边人道:“我朝关中水利虽兴,却少这般巧思,回去便让工部研究这曲辕犁和龙骨水车。”
康熙则盯着番薯图谱,对侍卫道:“传令下去,遍寻能者,务必找到这种‘番薯’,若能在北方推广,百姓再无饥馑之虞。”
郑当时深深一揖,眼中满是感激:“姑娘所言,胜读十年书!若能让百姓仓廪实,便是我等为官最大的幸事。”
严安安回礼道:“大人心系民生,才是百姓之福。这些法子能得推行,便是最好的结果。”
她忽然暂时屏蔽了各个时空的声音,对着虚空低声问:“直播系统,能送些高产粮种给各朝吗?”
冰冷的机械音响起:【权限不足,跨时空物质传输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