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 救亡探索与列强侵华加剧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
1、背景:清政府统治腐朽,激化阶级矛盾,列强侵华激化民族矛盾。自然灾害,贸易中心北
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过程:1851 年金田起义—1853 年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1856 年后达到全盛,天
京变乱,走向衰弱。1864 年失败。
3、纲领:(1) 1853 年《天朝田亩制度》土地问题,“四有二”的理想社会。绝对平均,
空想无法实现。(2) 1859 年《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因战争无法实现。4、反
思:农民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纲领的指导。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地主势力发展。
二、洋务运动(1860—1895 年)
1、背景:内忧外患,挽救民族危机。(自强、求富)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䜣、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
4、实践: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事业、海军建设。(具体举例)
口号 性质 创办者 时间 企业
自强 军事工业
曾国藩、李鸿章 1865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左宗棠 1866 福州船政局
崇厚 1867 天津机器局
曾国藩 1861 安庆内军械所
求富 民用企业
李鸿章 1872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1878 开平煤矿
李鸿章 1890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1890 汉阳铁厂
筹划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兴办新
式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
派人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5、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经济),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有助
于国人思想的解放。局限性: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
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
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
(一)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殖民争夺加剧。(市场)
(二)表现:
1、新疆:1875 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 年设新疆行省。(海防与塞防之争)
2、中法战争(1883—1885 年),设置台湾省。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以机会。
(2)过程:平壤战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马关条约》—赔两亿、割三地、开四口,输资本、割台湾。
(4)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民族矛盾激化,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角度 表现
列 强 侵 华 特
征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以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呈现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