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答应了九良要和关系亲近的师兄弟们聚餐,还没等日子定下,黛玉先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里。
北京初夏的好天气,阳光明媚,微风不燥。
但黛玉的心情却像被一块巨石压着,沉闷得透不过气。
二楼书房里,黛玉眉宇间的焦躁。
她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光标在文档的空白处固执地闪烁,像是在无声地拷问。
问题出在一个关键论点上。
她试图论证某个古典文本在现代戏剧改编中的“失真”与“再生”,可搜集来的所有资料,都只能佐证前半部分的“失真”,却无法为后半部分的“再生”提供坚实的逻辑闭环。
思路像是钻进了一条死胡同,前面是墙,后面是不断涌来的学术焦虑。
她摘下防蓝光眼镜,用力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
这种感觉,比写剧本卡壳还要难受。
剧本的创作是感性的,而论文是理性的,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垒高楼,一步都错不得。
周九良推开书房门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黛玉穿着宽松的家居服,赤着脚在地毯上走来走去,眉头紧锁,嘴里还念念有词。
那种全身心投入却求而不得的挫败感,他太熟悉了。
在台上,一个包袱没响,观众没乐,他心里也是这般滋味。
他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默默地倚在门框上,看了一会儿。
然后,他轻轻地带上门,转身下了楼。
一楼的厨房,是他周大厨的领域。他打开冰箱,看着里面塞得满满当当的食材,选择太多有时也会令人有些手足无措。
拿出手机,他搜索“清热降火、安神补脑的汤谱”,挑了个看起来最简单、食材家里也都有的“莲子百合瘦肉汤”。
很快,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就响起来。
洗莲子,泡百合,把瘦肉切成大小一致的块状,再仔细地焯水。水烧开时,浮沫涌上来,他还加点料酒。
只是炖汤,他就那么穿着自己的T恤衫,没有再穿围裙。他小心翼翼地把所有食材都放进砂锅里,加上水,开小火慢炖。
一个多小时后,厨房里弥漫开一股清淡的、食物本身的香气。
用汤匙盛一勺先试试,确定没问题,再盛汤,同时准备一小撮盐。
用托盘稳稳地端着,再次走上二楼。
书房的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
黛玉已经回到了电脑前,但姿势没变,依旧是托着下巴,死死地盯着屏幕。
周九良(周航)歇会儿吧。
他把汤碗放在她手边,温热的瓷碗触碰到她的皮肤,让她一个激灵回过神来。
戴裕(黛玉)你炖的?
黛玉有些惊讶,鼻尖萦绕着一股淡淡的肉香和莲子的清甜。
周九良(周航)嗯,尝尝,这个食谱我第一次做,你试试味道怎么样。
他拉了把椅子在她旁边坐下,没提她论文的事。
黛玉拿起勺子,舀了一勺汤送进嘴里。
味道确实很清淡,但莲子软糯,百合清甜,汤汁里有种朴实的温暖。
她喝了几口,心里的那股燥火似乎真的被浇熄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