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几个现代街区,绕过一片仿古的宫殿群,眼前豁然开朗。
一条民国时期老燕京风格的街道,完整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青砖灰瓦的店铺,斑驳的木质牌匾,街角的黄包车,甚至墙根下不起眼的青苔,都仿佛是从旧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
万能小寒:怎么样?王导对细节的要求高,你剧本里写的那些老字号的牌匾字体、窗棂的样式,我们都找了资料一一核对,力求完美复刻。那个“远东钟表行”,还有那边的“济世堂”药铺,都是关键场景。
黛玉看着眼前的一切,几乎有些失神。
这比她想象中还要真实,还要震撼。
她仿佛能看到自己笔下的人物,穿着长衫旗袍,在这条街道上穿行,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
九良紧了紧握着她的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的激动。
他看向小寒,眼中带着一丝感激。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朋友,黛玉的才华才能如此快地被看见,并转化为现实。
这时,一位戴着鸭舌帽和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几个工作人员。
他看到黛玉,脸上立刻露出真诚的笑容,热情地伸出手。
万能王导:青黛老师,久仰大名!我是这部剧的导演,王正。你的剧本我看了不下十遍,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值得推敲,太精彩了!
戴裕(黛玉)王导您太客气了。是您和小寒哥,还有整个团队厉害,能把纸上的文字,变成眼前这般鲜活的景象。
黛玉收敛心神,谦虚地与他握手。
在专业领域,她褪去了小女孩的娇憨,展现出自信从容的一面。
九良站在一旁,看着她与王导、小寒侃侃而谈,从场景的细节布局,到某个道具是否符合时代背景,她都对答如流,甚至能提出一些更精妙的建议。
他又一次看到,他的妹妹,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如此地闪闪发光。
这种光芒,不同于生活中的温婉可人,而是一种源于才华和热爱的、令人折服的专业魅力。
万能王导:哦,周老师也来了,欢迎欢迎!不知道周老师有没有兴趣,在剧里客串一个角色?我想来想去,剧里有个拉胡琴的街头弦师,戏份不多,但特别有味道,是个洞察世事的旁观者。我觉得您的气质,特别合适。
王导显然也是认识周九良的,目光诚恳地发出了邀请。
万能小寒:小航,这角色真不错,王导可是很少主动开口邀人的。来玩玩呗,就当是支持青黛工作了。
小寒也在一旁笑着敲边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九良身上。
九良看了一眼正亮晶晶望着自己的黛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贯的、带着点促狭的笑容,他慢悠悠地开了口:
周九良(周航)我听我们家领导的安排。
一句话,既给足了黛玉面子,又带着点不经意的秀恩爱,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王导和小寒都是人精,立刻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