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翻过身来,一张白皙的脸上全是已经干涸的泪痕。“原来我在她的眼中,只是个罔顾伦常的畜生.....”
刘婵玥背对着他:“你对我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转眼便散了。”
“我爱你!”他双瞳圆张着,嘴也微微张开,两行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到嘴边。
刘婵玥转过身,抚摸上他的脸。和她朝夕相伴的弟弟.....和她血脉相连的弟弟.....刘婵玥哽咽地开口:“你放过我。”
“咱们两个的事情,是不是只能紧紧关着门窗,遣散外人,在这一方小小的暗室中,才能拿出来,说一说?”
“那不是咱们两个人的事情。那是你的事情。”
刘善一双眼睛通红。“那你又为什么对我好?冷宫里,你明明只对我一个人好!”
“我又不知你非我亲弟弟。我从未体验过手足之情,自己的弟弟,自然是想要对他好,和他一同共享天伦之乐。”
刘善一只手抬起来抓住刘婵玥的衣袖,如同溺死之人的最后顽抗。“我爱你,那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乐得自在就好。皇姐,你回头看看善儿,善儿不会再惹你生气了。”
刘婵玥想要把袖子拽走,却被他死死地拽着。她伸出了另外一只手,指了指从窗外透进来的光线。“你看,如今这屋子有光照进来,一切还是生机勃勃的样子。可是你和我只能当姐弟,也就只有当姐弟,我们才能见到天光。我并非圣人,我怕世俗指点,怕人言可畏。你放过我。”
力气用尽,自然是枯竭了,刘善的一双手无力地垂下,脑袋还抬着,双目圆睁着,却犹如失去了魂魄。“便是.....连一点喜欢,都不允许有么?”
刘婵玥闭了闭眼,一狠心,张口:“不允!”她将衣袖抽回,迈开的步子比从前大了些,她匆忙离去的背影在刘善看来,便犹如逃出巨兽的魔爪,巴不得冲出殿外能一沐天光。
大殿外跪着的照顾刘善的宫人,都是一脸茫然,不知道殿内发生了什么。“传孤诏令——幽王已经年近十八,按照凤栖礼制,理应前往封地,东宫一干人等随幽王即日启程前往封地漓川。”
身后有铃铛的细碎声传来,刘善生辰,刘婵玥送给他的铃铛,他佩戴了许久。刘善倚在门边,脸色苍白地看着刘婵玥。
刘婵玥继续说道:“从此之后,天高路远,幽王若无孤的诏令.....永世不可回京!”脸上一热,刘婵玥不知道那是什么,她心中发觉不妙,转头要走,却忽然对上刘善阴森的目光。他温热的手抚摸她的脸颊,帮她擦掉了眼角的泪。“皇姐......”他的表情好似向刘婵玥索命的厉鬼。“往后余生.....珍重啊....”
刘婵玥抚开他的手,不管不顾地逃离了那里。她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他。而这......是最好的结果。
翌日早朝后,刘婵玥召集三品以上的重臣来紫宸殿议事。
凤栖国的中央官职也用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审理各方奏折、任命重要官吏,并为皇帝起草诏令。尚书省掌管六部,执行中书省发出的决策。门下省则是负责审核决策。若决策不妥,门下省可驳回中书省发出的决策,并令其重改。
可是自从刘婵玥的皇祖父开始,门下省便遭到冷落,长久以来,国家的政令颁布都是由中书省直接发出,不需要经过门下省的审理。父皇即位以来忌惮中书省独揽大权,所以开始扶持门下省,重新授予其审查中书省诏令的权力。
在这一观点上,刘婵玥和父皇是一致的。中书省现在更是有宰相,也就是担任中书令的宗胤为中书省长官,更是妄图带领中书省将权力蔓延到三省。
为了制衡中书省,也为了防止中书省长官宗胤继续独揽大权,刘婵玥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还是要效仿她的父皇,继续扶持门下省。
门下省长官侍中,此官位一直是由寒门出身,官场沉浮二十年的老臣杨善担任。门下省副长官是刘婵玥的太傅冯叶宽兼任。这二位是父皇为刘婵玥选好的人才,她登基以来便时常和他们在紫宸殿讨论政事。他们受到父皇所托,时常在政务上对刘婵玥多番敲打,勉励她勤政,她有错,他们也会开口指责。
刘婵玥感恩他们的同时,也发现了凤栖朝堂的漏洞。那就是,凤栖朝堂上,缺少谏官。谏官,是随侍在君王、宰相身边,为其提出谏言的朝廷官员。唐朝的李世民即位之后,深知纳谏的重要性,出台谏言制度,令贤臣谏官,从中辅佐。
刘婵玥准备开口的时候,瞥了一眼冯叶宽。当初她刚登基时便有设立谏官组织的想法,曾数次和太傅冯叶宽在紫宸殿商讨。冯叶宽是朝中的肱股之臣,对她的想法多加支持。冯叶宽看着刘婵玥,对她坚定地点点头。
刘婵玥沉稳地开口:“孤即位不到两年,于政事尚有不明之处,也担忧自己处理失当,引得百姓蒙难。故而孤想要效仿前朝的梁文帝,在中书、门下省再设立谏官一职。门下省设立正五品谏议大夫,对帝王言行有归谏讽喻之责。中书省极其门下省各自设立左右补阙、拾遗,补阙从七品,拾遗从八品。补阙、拾遗要对孤的过失进行指正,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谏官由在朝辅佐多年的老臣极翰林院学士担任,众卿家可有异议?”
众臣也听闻过刘婵玥一直有建立谏官的想法,可是当他们看到她以极快的速度将这个制度推行,脸上难免洋溢出惊讶之色。谏官制度若是完好运行,是有利于君臣民上下三级的事情。所以此制度一出,一心向着朝廷的会因此感到欣慰。因此,刘婵玥的想法提出后,许多朝臣表示认可。
刘婵玥看向宗胤,宗胤正好走上前来,向她躬身。“敢问陛下,中书省设立的补阙、拾遗,职责是否也和门下省相同?”
“不错。不过,除了孤以外,三省的长官也是掌管国家民生大事,其责任重于泰山。故而每逢紫宸殿议事,谏官必须参加,并且和中书省、门下省三品以上官员同平章事,以及——”
宗胤抬起头,心中已经有所预料。刘婵玥也直视他,毫无惧意。“谏官,无论品级大小,必须随宰相入紫宸殿,也对宰相有规谏讽喻之责。要知道,你们所发出的所有决策,无论大小,都关乎百姓生计。若你们发出恶政,多少百姓要跟着遭殃,受无妄之灾!此等朝廷重要机关,断不是你们争权夺利的场所!此后中书省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审核才能发出。门下省发现不妥,可直接驳回中书省诏令,让其重发。若违反此令者——剥夺官职,流放!”
被震慑住了的中书省官员不敢出声。议会结束之后,冯叶宽还留在殿中。刘婵玥问道:“太傅可还有事?”
“中书令走的时候,脸色阴沉。”
“孤重新重用门下省,又在中书省设立谏官限制他的宰相权力,他本就会不快。可太傅觉得,孤这样做,是对的,是吗?”
冯叶宽欣慰地点点头:“陛下有心纳谏,广开言路,既能整肃朝廷风气,又能对陛下治国有大的帮助。”
“那太傅为何要紧锁眉头?”
冯叶宽叹气:“宗胤.....是一头猛虎。”
“太傅觉得,孤会任由这猛虎在龙椅上酣睡吗?”
“陛下.....提防宗胤。”宗胤已经对事情渐渐失去他的掌控而感到恐惧。他刚刚议事结束便走了,不知道还会在府中谋划什么。
“中书令.....他寒门出身,一路走来,磕磕绊绊,身上受过的伤口都成了他继续走下去的激励。他打仗时勇猛,计策多变,堪称良才。他做官时心系百姓,父皇在世时,他不断地向父皇提议减少百姓赋税,还一直努力提拔寒门官吏。他本应是个好官.....利欲熏不到他的心,可不断向权力巅峰走下去的决心却可以。太傅觉得,对付这种人,该怎么办呢?”
“陛下若是还想要将他招揽为人才,那只能让他自己回头。”
“不错,他要自己回头。”
“陛下已经有了方法?”刘婵玥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