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又说回来,崔妖和崔修这对活宝的遭遇可就没那么妙了。
表面上看,她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官方认证的百合CP,但别忘了,她们一个是从这个世界穿越而来,另一个则来自完全不同的位面,不同的次元。
废话,崔修是高维生物,这个说不准是什么时候的投影呢。
这种设定简直就是活脱脱从小说里蹦出来的水仙组合,在现实生活中稀罕得跟大熊猫似的。
崔修“小妖,你那边有什么眉目吗?”
崔修懒洋洋地瘫在太师椅上,那副慵懒模样活像个退休老大爷在晒太阳。
崔妖“你个废物!你他妈就不能动弹一下吗?”
崔妖翻了个大白眼,毫不留情地吐槽道。
然而下一秒,崔修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懒到家不想干人事的废物——直接把崔妖拽了过来,在她腰上一顿乱蹭,毛茸茸的脑袋像只撒娇的小猫一样摩擦着对方。
崔妖“这招对我没用,你他妈赶紧给我起来!”
崔妖一把揪住崔修的耳朵,提溜着把她拎了起来。
崔修“痛痛痛!饶命啊~”
崔修疼得龇牙咧嘴,明明比崔妖高出半个头,却摆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让人哭笑不得。
就这样,这对活宝开始了她们的寻宝之旅——说是寻宝,不过是崔修被崔妖威逼利诱的结果罢了。
崔妖“崔修,过来看看这个。”
崔妖指着一幅古画,画中人物与她有几分神似,但显然不是她,更不可能是崔修。
画中的女子身着清朝服饰,但那模样实在是令人不忍直视:右嘴角的皮肤像是被剥去了一般,森森白牙尽数暴露,右眼周围布满了龟裂般的纹路,仿佛干旱大地的裂痕。
这不是普通的画像,而是传说中的旱魃形象,明清小说中那个让人生畏的怪物。
崔修“啧啧,画得真够辣眼睛的。”
崔修忍不住吐槽道,但她的眼神却透着掩饰不住的震惊。
崔妖斜睨了崔修一眼,那眼神仿佛在看一个不学无术的废物,
崔妖“你这张嘴啊,迟早惹祸上身。”
崔修“我这叫实话实说,再说了,你不是也看得直皱眉嘛。”
崔修揉着被揪疼的耳朵,一脸不服气地嘟囔着。
崔妖懒得再和她废话,仔细端详起那画来。画中女子虽面容可怖,但衣饰华美繁复,金线绣成的祥云纹路清晰可见,每一处褶皱都透着精致。可那旱魃的形象就像是一道狰狞的疤,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崔修“你说,这画藏着什么秘密呢?”
崔修凑近了些,呼出的气息差点拂到画上,崔妖眼疾手快地把她脑袋推开,
崔妖“别在这儿喘你的仙气,离远点。”
崔修讪讪地往后退,眼睛却始终没离开那画,
崔修“我觉得吧,这画肯定是个线索,不然怎么会在这偏僻的角落里挂着。”
崔妖“废话,我也知道是线索,重点是她是谁。”
崔妖眉头紧锁,思绪飞转。
这时,一阵阴风突然吹过,画纸轻微晃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崔修夸张地打了个寒颤,
崔修“哎哟,这不会闹鬼吧。”
崔妖“闭嘴吧你!”
崔妖呵斥道,可她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往画前凑了凑。
她发现画的右下角有一行小字,若不细看根本难以察觉。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匆忙之下写就,内容更是晦涩难懂,仿佛是一种古老的咒语。
不过有两个字能够分辨——山东。
崔修也瞧见了,她咧嘴一笑,
崔修“哟,这下可有好玩的事儿了,你祖籍不是山东的吗?分析分析吧。”
崔妖“少在这幸灾乐祸,接下来还不知道有什么麻烦事等着咱们呢。”
崔修眼睛一亮,一脸兴奋地看着‘山东’二字,像只闻到腥味的猫。
落笔:1269字
‘崔修小课堂’开课啦!
文章中的旱魃作者刻意提到是明清小说著作中的旱魃,而并非神女旱魃。
传说黄帝和蚩尤作战,因为蚩尤擅长制造兵器,并且纠集了很多精怪,所以黄帝打了不少败仗。
后来,皇帝派遣应龙和天女魃前往作战,魃穿着青色的衣服,能够发出极强的光和热,破解了蚩尤制造的迷雾,帮助黄帝打了胜仗。
胜利之后,魃失去了神力,就留在了北方。(在我的小说中,并非如此)
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干旱,所以人们诅咒她,称他为旱魃。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明初,旱魃的形象逐步渐向妖怪转变。到了明清时,旱魃逐渐成为了僵尸的形象,成为极有威力的妖怪。
旱魃的形象,依汉代的典籍记载,身高二三尺,身体赤裸,眼睛长在头顶,行走如风,又叫旱鼠。
对付它的手段就是扔厕所里,就会死了。
而到了清代,就有把旱魃烧了,就能降雨的习俗。
所以在过去的山东——
在干旱时期,村民们会寻找新埋葬的尸体,特别是那些被认为可能会变成旱魃的尸体。
一旦发现可疑的尸体,村民们会不顾死者家属的反对,刨坟开棺,检查尸体是否腐烂。
而当时的人们相信,旱魃通常是由死后一百天内的尸体变化而成,其尸体不腐烂,坟头不长草,坟头渗水。
然后确认这尸体是旱魃之后,就会直接把它烧了。
这是鲁中一带乡村中流传的一种奇特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毕竟作者祖籍也在山东,经常听老一辈人讲这些玩意儿。(也包括东北的民间怪谈,但多半是为了吓唬我,不让我上山瞎跑)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七月三日》:“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着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