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力量的一段话:“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真正的进步成长,不要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平静的自我接纳,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提前焦虑实在是太愚蠢了,祝你我都能尽兴!”
“常常熬不住的时候,也想找个靠山靠一下,可怎么找都会发现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鲁,所以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
“允许一切发生。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和接受,接纳挫折、接纳无常、接纳情绪、接纳不同,当你允许一切发生之后,就会不再那么尖说,会渐渐变得柔和。境随心变,当我们的心态变强了,困难也就变弱了。”
《百年孤独》里的一段话:“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独处让自己的本心,更自由,更潇酒。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用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大概就是自由吧。”
《有匪》里说:“终有一天,你会跨过静谧无声的洗
墨江,离开群山环抱的一日桃源,来到无边阴霾的夜空之下。你会目睹无数不可攀爬之山相继倾覆,不可逾越之海干涸成田,你要记得,你的命运悬在刀尖上,而刀尖须得永远向前。”
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人这一生,若总抓着过去的痛苦不放,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世事无常,生活总是喜乐参半,人活着,难免会有烦恼和忧愁,别把什么都看得太重,更别因小事让心情受累
与其让自己痛苦不堪,不如放下负担,潇洒地与过去告别。轻松前行,内心无累,才能面对这世间的风风雨雨
其实,这世上的苦恼,或许只不过是自己给心上了枷锁,当你不喜计较,不屑纠缠时,便会发现除了生死皆为小事
曾经迈不过去的坎,最后都变成了与人说笑的谈资;曾经纠缠不清的事,最后都变成了回忆里的故事
世间万般事,无非一瞬间,何必闷闷不乐,何必纠结伤怀
学会一笑而过,方可身心轻松,自在潇洒;只要敞开胸怀,生活中的细小微光,便都是耀眼的希望
好事坏事,终成往事;大事小事,已然过去,把心放宽,把事看淡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人生匆匆如旅,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祸福相依,所有经历,都有成长
若事与愿违,那其实是人生常态,它像一场冒险,能让美好的期盼成为遗憾,也能让乌云密布变得柳暗花明
正所谓:“水到绝处是飞瀑,人到绝处是重生。”
这世间很多事都是如此,此处若有亏欠,彼处定会弥补,所有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时,毫不犹豫会选择放弃,然后抱怨命运不公,自己不幸
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中的缘分
收获的每一份惊喜,遭受的每一份磨难,也都是助我们醒悟和成长的
无需着急让生活给予最好的答案,因为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马上获得回报
但只要做好自己,耐心等待,生活的美好,定会在不经意间回馈于你
请相信,所有的失去,都是为日后的惊喜做准备;所有的琐碎,都是为未来的圆满做铺垫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却能左右人生的质量
能否开心地活,拥有顺意的人生,全在自己
不要满身戾气愁眉不展,也别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结果不仅无济于事,日子也会越过越糟心
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唯有心情需要自我调整
正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当你喜笑颜开,把烦恼事抛在脑后,把烦心人请出生活,把好心情留在身边时,生活自会清风徐来,顺风顺水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把心情照顾好,比什么都重
不管生活难易,愿你眼中常带笑意,心中常怀欢喜,照顾好自己的心情。
小时候很羡慕那些背包离开家去外面闯的大人,于是自己也渴望长大,渴望去大城市,渴望离家远点,可长大后却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小县城,回到离家近点的地方。
不想开学,不想远走,不想长大,不想去应对心累的人际关系。恋家的情绪总是在收拾行李,准备上车,抬不动行李箱,看不到熟悉的路牌时达到顶峰,眼泪总是在坐在车里望着窗外风景的时候止不住往下流,后来才发现,读那么多年的书只是为了离开家而已…….
或许成长是一次又一次渐行渐远的离别。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成长是一座越走越窄的桥。
成长是座越走越窄的桥,越往后走,陪在你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少。
那些生活轨迹不同、价值观相左的朋友,都在不可避免地退出你的生活。
作家马德说:“成熟,就是习惯并看淡身边人的来来往往。”
对于注定要走散的人,与其强留,不如送别:合不来的关系,与其不舍,不如放下。
中年真正的清醒,就是允许自己失去一段关系。
作家刘同说:“最遥远的距离是人还在,情还在,回去的路已不在。”
岁月变迁,不同的境遇,让每个人的性情都会慢慢转变。
再好的朋友,也会因为不同的人生选择,最终与你相背而行。
人总要等到经历过才会明白,离别和失去,都是人生常态。
距离的改变、境遇的不同,都会导致同行的人逐渐失去交集。
年轻时,我们都满腔热情,幻想一段情谊能持续到永久。
上了年纪才发现,任何关系,都是阶段性的。
很多关系的疏远,也不是谁做错了什么,而是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
随着时移事迁,不同的境遇与不同的追求,就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彼此。
在人生的岔路口,少的是殊途同归,多的是分道扬镳。
对于那些渐行渐远的人,与其挽留,不如允许走散,各自安好。
作家梁爽说:“三观、审美、经历,真的是生活的过滤网,谁都没办法背叛自己的一切。”
中年以后,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隔膜,不是距离的遥远,而是观念的差异。
三观相左的人,即使能够并肩同行一段时间,最终也都会相背而行。
作家张嘉佳说,决定一段关系上限的,是价值观念。
观念相悖的两个人,就像两条相交线,随着彼此分歧越大,最终只会渐行渐远。
人与人相交,性格或许可以磨合,但观念却无法将就。
中年以后,不是一路人,散了也就散了。
不必追问,也无需解释,允许各自默默离开,就是最体面的告别。
傅首尔说过,感情里最重要的,就是情绪价值。
中年以后,人与人的相处,就是一场礼尚往来的储蓄。
你存一些,我存一些,互相注入正向能量,感情才能在两人之间不断流动。
若是相互消耗,总是带来负面反馈,这样的关系不如趁早疏远。
丰子恺先生说过一句话: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
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世间的缘分有深亦有浅,聚散半点不由人。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有些关系注定很快就会消失在你的生命中。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温习离别的过程。还记得高中时借读过《亲爱的安德烈》,后来偶然买了这本书,一转眼4、5年过去了,一直搁置未读。如今已是新气象,是该跟它好好道个别。
关于摄影,她说:“我是个摄像师的幼稚园大班生,不懂得理论也没学过操作,但是跟风景约会的时间长了,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
关于亲情,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关于爱情,她说:“事实上,爱情能持续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关于教育,她说:“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关于告别,她说:“这么常地来来去去,这么常地说‘你保重’,然而每一次说‘保重’,我们都说得那么郑重,那么认真,那么在意,我想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次一都当作可能是最后一次。”
关于遗忘和死亡,她说:“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成长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旅程。在这条路上,我们经历着无数次的告别,同时也迎来了无数次的相遇。
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程的人和事,终将成为回忆的一部分,而新的风景、新的面孔又会在下一刻出现在我们面前。
成长的过程,正是如此:不断告别,不断遇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告别都是不可避免的。小时候,我们与童年的玩伴告别,
与那些曾经玩耍过的游戏和习惯告别。当我们走进校园,告别的是无忧无虑的时光,
迎接的是学习与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不断与自己熟悉的环境、朋友、甚至是梦想告别。
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一份不舍与伤感。那些曾经深刻影响过我们的记忆,仿佛还在昨日,然而现实却提醒我们,那些美好的瞬间早已成为过去。
告别往往意味着成长,因为它要求我们放下曾经执着的东西,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正是因为这些告别,我们才得以不断前行,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告别并不意味着遗忘。那些曾经的经历和感情,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底,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告别,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我们懂得了无论多么美好的时光,终将过去;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终将远离。
成长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告别,以更坚强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成长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五岁半的儿子开始有了明确的性别意识,开始“避母”了。开始我还在为儿子的长大而欣喜,但同时又体会到了一种失落感——一种他长大,正与我渐行渐远的失落。
儿子终究是长大了,知道了羞羞,不在我面前脱内裤,不让我给他洗澡。
我换衣服时会让他出去,或者他自己说背过身去“不看, 于是,以后我们母子间的互动又少了一层。
其实不仅仅是这种形式,我们之间的分离,早已不是第一次了:从出生时被剪断的脐带开始,他离开了我的身体
然后是断乳,我们之间身体的连接彻底断开。
然后是他去幼儿园,我们只有晚上和早晨、周末节假日那点时间共度。
然后就是现在这一次。
虽然很长时间以来,每晚睡前基本都是爸爸给他洗澡,晚上也总是黏着爸爸玩游戏玩玩具。
偶尔爸爸回来的晚,我就带他洗。
但现在他有了性别意识,要“避母”,以后我这个选项就不成立了。
不能给他洗澡,这又是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一次分离。
而我立马可以预见: 在远一点的未来,他还有青春期,不再和妈妈讲所有心里话。
这将是一次心理上的分离。
那时他会有很多同龄朋友一起玩,而不是天天需要爸爸妈妈陪着。
这又将是一次物理空间上的分离。
还有他再长大一点,外出去上学,会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才回一次家。
更不用说成年后的完全独立了。
就这样,我们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共度的时间越来越少。
虽然这一点在开始做妈妈那天起,我就有所预备,但这一天终归还是来得太早了,太让我措手不及了。
就像现在,他还只是上个幼儿园,但仔细算下来,我们陪伴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我上班每天早上七点出门,那个时间点他一般刚刚醒来。有时还在睡,就几乎没有相处的时间。
晚上下班我最早7点、偶尔8点到家,而他10点多睡觉。
满打满算,陪伴他的时间就只有两三小时,而这就是一天的总时长。
一周五天都是这样,时间真的屈指可数。
所以,他早已不是那个我眼皮子底下的小孩了,因为一天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我都见不着。
所以现在每天下班我就赶紧回家,争取多陪伴他们一分钟。
在一起时,有时我还会十分认真的端详他和妹妹身体样貌,以防他们有什么变化的痕迹,在短暂的相处时间里被我给忽视了。
我想要确保他们的成长变化,我都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看见,并和他们一起接受。
年龄越大,越觉得身边的人越少。原来热热闹闹的同事圈,朋友圈,亲戚圈都慢慢从视野中逐个退场。
成长的人生终究是与他人渐行渐远的过程。或许真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倒也没觉得多失落,反而有点享受这种清净。
当然遗憾还是有的,羡慕曾经的风风火火,那么热情昂扬的过着每一天。迎接生活投过来的各种挑战,都一一接盘,迎难而上,披荆斩棘。
甚至有时候我都怀疑,如今再遇到同样的困境,是否还能像从前那样?
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只能接受身边的时代变迁,接受人会越来越孤独,就像来时一个人一样。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送行》这本书的作者袁哲生说。 觉得甚合我意。
豆瓣上曾有个话题:“长大后你是怎么跟朋友走散的?”
底下有人说,毕业后大家各自结婚生子,相隔千里,渐渐就没了联系; 有人说,朋友来借钱,当时手头紧借不了,结果隔天就被拉黑;还有人说,自己跟朋友分享生活,他却当成炫耀,关心他,对方又觉得是嘲笑。成长是座越走越窄的桥,越往后走,陪在你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少。 那些生活轨迹不同、价值观相左的朋友,都在不可避免地退出你的生活。
作家马德说:“成熟,就是习惯并看淡身边人的来来往往。”对于注定要走散的人,与其强留,不如送别; 合不来的关系,与其不舍,不如放下。中年真正的清醒,就是允许自己失去一段关系。 人总要等到经历过才会明白,离别和失去,都是人生常态。
距离的改变、境遇的不同,都会导致同行的人逐渐失去交集。年轻时,我们都满腔热情,幻想一段情谊能持续到永久。上了年纪才发现,任何关系,都是阶段性的。 很多关系的疏远,也不是谁做错了什么,而是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
随着时移事迁,不同的境遇与不同的追求,就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彼此。
在人生的岔路口,少的是殊途同归,多的是分道扬镳。对于那些渐行渐远的人,与其挽留,不如允许走散,各自安好。
人与人相交,性格或许可以磨合,但观念却无法将就。 中年以后,不是一路人,散了也就散了。 不必追问,也无需解释,允许各自默默离开,就是最体面的告别。 傅首尔说过:“感情里最重要的,就是情绪价值。”
中年以后,人与人的相处,就是一场礼尚往来的储蓄。 你存一些,我存一些,互相注入正向能量,感情才能在两人之间不断流。 若是相互消耗,总是带来负面反馈,这样的关系不如趁早疏远。《送你一颗子弹》里有句话说得好:“若一个人要你搭上很多精力才能留下,那注定就不是能陪你到最后的缘分。 很多时候,好的感情需要双方付出,好的关系需要彼此滋养。若是一方过度消耗、索取,到头来只能一拍两散。 人到中年,太耗神的关系,与其费力拉扯,不如趁早割舍、远离。丰子恺先生说过一句话:“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世间的缘分有深亦有浅,聚散半点不由人。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有些关系注定很快就会消失在你的生命中。 中年以后,对于注定要失去的关系,学会坦然对之,去留随意,聚散随缘。 允许生命中的人来人往,看淡一切聚散无常。有人说过;教会你成长的人,永远没办法陪你过一生,因为TA是用离开来教你的。TA用曾经的海誓山盟,和转身时的冷酷无情教会你,爱情是会消失的,没有人会成为你永恒的依靠。网易上有段热评:去年分手的时候,我在电话这边哭的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清。他沉默了半天突然说,“你知道吗?你现在在那哭成那样,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哭声一下子停住了,甚至自动补齐了他没说出来的那句'甚至还觉得有点烦.我愣了两秒说,“我知道了",然后挂断了电话。当时我坐在墙角,不知道发了多久的呆。后来起来洗了把脸,就去工作了,没有撕心裂肺,没有优柔寡断。不过就那一瞬间,好像有一大车水泥灌进我的心里,然后迅速地凝固了。此后的每个心动的瞬间,我脑子里就出现他说的那句话。 没关系的,大家都会做错选择,会莫名其妙掉眼泪,走在路上会突然崩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看看晚霞,吹吹风,再次爱上这个世界。 “爱错了就勇敢的放下,大胆地向前走吧,努力成为自己的底气。 “人这一生,终究会穿越一场场暴雨,和自己在一起。 请记住;勇敢结束的人,会被奖励一个新的开始。成长的代价就是,看着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去让我措手不及,生命的脆弱让我们无能为力,在生老病死面前又有那么多的无奈,只恨时光短暂。来日并不方长,后会并没有期,真的好想给时间按下暂停键,让时光停留在原地,我的亲人们永远留在我的身边!
“长大,成。这件事,既是剥夺,也是馈赠。” 长大,成长,这件事,既是剥夺,也是馈赠。我们都在用朴素的童真和未经世事的洁白去交换长大的勇气。凡是经历,皆是成长。
莫言曾在《蛙》中写道:不遭苦难,如何修成正果;不经苦难,如何顿悟人生。行走于世,无论是莫言,还是你我,都会遭遇数不清的烂人烂事。但这些糟糕经历的出现,并非全无好处。正所谓,经事长志,历事成人。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为眼前的烂事沉沦。当别人还在为破事内耗时,格局大的人早已摆脱是非恩怨,实现了自我的蜕变。
莫言在一则演讲中,也说到一段类似的经历。他年少时,家里很穷,只能经常跟着母亲去地里捡麦穗度日。然而有一次,他们正巧撞到了看守麦田的人。那人二话不说,夺走了母亲捡到的麦穗,还狠狠地扇了母亲这个场景,深烙在了莫言的脑子里。此后只要想到这件事,莫言莫言就对那个人怨恨不已。多年后,莫言和母亲在集市上偶然碰到了那个守田人,此时他已白发苍苍。莫言冲上前去,就要和他算账。母亲却拉着他,摇摇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平静的一席话,让莫言突然醒悟。
原来母亲早已放下,而自己却背着怨恨过了这么多年。正如《生死疲劳》中说的那样: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那些他人给的伤害,是长在心里的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