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人活杂事
本书标签: 现代 

一百零七:老家(1)

人活杂事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成年人世界里,我们常常被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压力所困扰,内心变得浮躁不安,而回到家的那一刻,魔力般的能瞬间卸下背负在身上的压力

我其实不算是一个恋家的人,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年长,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在家人身边,感觉什么困难都不算那么难受,面对父母慈祥的笑容,乡邻间亲切的问候,仿佛找到生活的真谛,理解人生的价值

你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变成了你现在拼命想回去的地方

每一次归途都是一种惊喜,回家的意义就是让长大的我们做回小孩

繁华十里长街,都不及家长烟火小巷

日子有毒,且没有解药,但止痛片很多,比如音乐、文字、风景和故人,愿时光清浅,故人不散。

目之所及,皆是回忆

心之所向,皆是过往

老家的房子,早已破败不堪了。很多村里人举家搬到镇上,留下的旧屋子就荒废长草了。看着那熟悉的地方,童年的记忆忽的就汹涌了出来,那些遗忘的,关于儿时的记忆,在此时却是无比的清晰!村里的风景,虽然平淡却格外耐看,老家或许没有城里般便利,却是最温暖治愈!

厚重的泥巴墙,扎根在方石头块里的灰色木柱子,以及木横条搭建的阁层,灰白的门板,还有黑青色的瓦,都在支撑着岁月的痕迹。想起那时父亲在屋顶添瓦补漏的身影,我们在院子里梨树下玩耍的情形,院坝里铺有刻着***语录的石板,小时候常常有事无事地读一遍,现在确早已忘记内容是什么了。院坝前杂草有一尺多高,以前用竹子圈的院墙也爬满了枝枝条条,早已看不出曾经的痕迹,现在只剩荒凉。鸡鸣,狗叫,鸟唧唧,烟冲升起炊烟,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间烟火气,那么温暖。

大石磨是那时用来撵粮食,还清晰记得我家大水牛一圈一圈地转着,累了还会被主人一顿吆喝,只能无奈地继续转着,直到全部撵完算完成任务得以有吃的。平时也是我们小孩玩耍的地方,过家家,做游戏。如今风吹日晒颜色更深,凹痕也变浅了,周围杂草丛生包裹着。

去菜园的小路长满了杂草花,金竹子比人还高,谁会想到这里会有条路。只有旁边的石板小路还隐约看见,这是我们上学以及去镇上赶场必经之路,上面铺满了焦黄的竹叶,旁边的水沟更是我们年少时捉螃蟹玩水嬉戏的地方。

曾经田地是绿油油的稻谷,麦子,玉米,现早已荒废长满了杂草,田埂旁一颗年代久远的老树,它的果籽被风一吹飘落在田地里,现长成了一颗颗小树,还是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太神奇了,生命力太旺盛。有谁会想到大人们在田里忙农活而我们在田埂上奔跑的时光,还以为本就是一片树林呢。

如果不是父亲提前把小路上的杂草清除,我恐怕也找不到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路。

这里承载我们太多儿时回忆,老屋依旧在,岁月无回头……

晴天,绚烂。

风中微微凉意,地上斑驳地洒着细细碎碎温柔的光。

乡村的天空,夏天似乎还在,又似乎渐渐消失。

玉米空地里,不知谁家的两只大狗踏着光,姗姗而来,后面尾随着小狗。

樟树下,猫儿垂涎。

岁已惊秋,一切都在季节的风里渐行渐远,或,渐行渐浓。

早上公婆去贺集剪头发,他们说店铺里有卖月饼的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中秋。

中秋一过,年也就不远了。岁月不经数,果真是这样啊。

蝉声稀了,叫声也没有那么热烈了。红薯地里,薯叶挤挤挨挨,葳蕤一地。

走到邻居门口,看见构树上垂挂着一个老南瓜。

一把摇摇欲坠的板凳,孤零零的立在石磨上,仿佛泻落了一地旧时光。

这段时间回乡村了,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那些农活似乎干不完。现在坐在树下更文。

用玻璃大杯冲荷叶茶,热热的,喝下去全身都是通透的。这次没敢放决明子,太刺激胃了。

乡村的秋天很好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夕阳昏黄的光线。

昨晚散步时看见了晚霞,瑰丽多彩,宛如一场盛大的晚宴,美得让人着迷,让人流连忘返。

天空仿佛也沉醉于这份浪漫之中,将落日演绎得绝美无比,晚霞盛大,壮观,令人惊叹。

田埂上,一丛翅果菊开花了。

我最喜欢野花,盛开在山间、田埂上的一处处肆意蔓延。

小花采采,淡紫色的小花,淡淡的味道,缄默不语,像极了那个恬静的女子,兀自矗立,静寂安然。

女人大多喜欢花,不是花有多娇丽,而是看到花那一刻,心里某一个地方,也在静静开了。

儿时的故乡是我常常怀念的,尤其在越来越平静的日子里,总会想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溪流,故乡的房子,故乡的人,和围绕在我周遭的,可亲可爱的,生生不息的花草树木果蔬粮食。可每每回去,就多添一份伤感,离开的,变样的。走进它,像个侵略者,连乡音都带着几分尴尬和结巴。害怕这样的失去和改变,它让我像没有根的孩子。

还有故乡吗?儿时爬过的山被推平成了厂房,田野架上了高架,一垄一垄的菜园子,荒凉着。我曾得意于生于乡野,所以见过种子,看过破土而出的新芽,一点点长大,长成人们喜悦的样子,后来,这样的得意也变成了回忆。

慢慢地,开始去寻找自己心里的故乡。有山,有水,有朴素而简单的人。心里开始安定而踏实起来。我久久去见它一面,什么都不会变。它只是随着四季流转,给我每一个季节的答案,它没有手表,时钟,只是给我看新发的芽,盛放的花,初结的果实和落了的叶。只是这样,我就知道它在同我诉说什么。

故乡像一个记号,记录着我们来自何方,而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流浪。流浪,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亲人越来越远,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都越来越远。我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像亲人一样;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建立心的故乡,偶尔拜访。

闽北地区,山多。因茶结缘,一去再去。武夷有山,连绵一片,山里有茶,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溪流穿行山涧。有时候走进它,有时候远远望着。一日一日,静坐喝茶,三两好友相聚。

记得第一次同友人进山,车行至一处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路该徒步了。山的气息越来越浓厚,脚下踩着沙沙的落叶,踏着古旧的青石板,茶树夹道,一路行至溪涧边的慧苑禅室。稍作休息,到僧人的后院喝茶,平房几间,石桌石凳,廊道敞阔,尤其适合听雨喝茶。高地的院子,没有围栏,种花种菜,有猫有狗。寺院的师父也没有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只是剃了个光头,穿了件僧服,说一些生活的话,有一番自在。

寺院不在深山处,却也生得幽静。再前行,路在万山间迂回。环顾四下,山青,水清,山静,水净。抬头是天,脚踩泥土,人在其间,生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一路偶得山涧清风拂面,虫鸣鸟叫,山花静悄悄开。而今忆起,心下治愈。精神原乡,是这样的吧。

再问,还有故乡吗?我想,故乡一直在。变了样的它,还是它。我经历过的它,让我知道我的来路,亦清晰脚下正在行的路。没有彼时的故乡,就没有而今的心乡。我,始终是乡野的孩子啊!

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说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每次过完节,都意味着与故乡的又一次的离别和疏远。

书上说,成年后,我们似乎都成了故乡的游客,只能在节日的间隙感受它的温情和烟火气。

想起贾樟柯说过的那句话: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只有离开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珍惜那里的生活,人际关系和贫穷。"

以前其实并没有故乡的概念,直到后来,在每一次节日的间隙回到老家,听着熟系的乡音,穿过曾经长大的街道,在物是人非里感受到了似水流年的虚无,才开始对家乡有了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以前想要逃离的地方,现在开始享受它,离开了家乡后,才懂了故乡的含义,才发现了乡愁的存在。

小时候我们都向往外边的世界,想要去探索未知,当真的背井离乡在城市漂泊,故乡似乎又成为了一种幸福的背景。

就像年少时总以为未来都会是闪亮的日子,虚荣过后才发现所有的记忆都会褪色。原来最好的时光我们早就身在其中,当时却未为所动。

时间给我们凭添了许多的物是人非和疏离,时间越久,被抛在身后的人、事、物便越多。生活这条路上,我们似乎都只能彼此不顾,然后各奔前程。

岁月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在时光的留声机上轻轻旋转,音符流淌间,多少故事悄然上演又落幕。那些曾经的过往,犹如风中的花瓣,纷纷扬扬地洒落,却总有几片,在心底的角落留下一抹芬芳,让惦念,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起。

犹记故乡的老街,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摩挲下变得温润而光滑。街边那间老旧的杂货铺,斑驳的门板半掩着,透出昏黄的光。小时候,攥着几枚硬币,满心欢喜地跑去买彩色的糖果,店主阿婆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那目光里的慈爱,如同春日暖阳,暖了我整个童年。如今,老街在城市的变迁中渐渐沉寂,杂货铺也已消失不见,可每当夜幕降临,那昏黄的灯光和阿婆的笑容,总会在心头浮现,惦念便在这回忆的缝隙中生根发芽。

校园里的那棵老槐树,曾是我们青春的见证者。春日,满树繁花,香气馥郁,我们在树下嬉戏打闹,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雀鸟;夏日,枝叶繁茂如盖,我们躲在绿荫里,分享着彼此的心事与梦想。后来,毕业的钟声敲响,我们各奔东西,老槐树的模样却深深刻在心底。每逢夏日,闻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槐花香,那些青涩的时光便呼啸而来,想念着曾经的挚友,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会在某个瞬间,因这熟悉的味道而想起往昔,想起那段纯真岁月里的彼此。

也曾在异乡的旅途中,邂逅一场落日熔金的晚霞。那绚丽的色彩,将天空染成一幅绝美的画卷,我独自伫立在山顶,望着那轮渐渐西沉的红日,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怅惘。那一刻,惦念跨越了山水,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想念家中那盏为我彻夜长明的灯,想念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想念父亲那默默关怀的眼神。原来,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山水、亲人的牵挂,始终是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岁月的长河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思念的涟漪。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在时光的轨道上一路疾驰,看过无数风景,历经诸多沧桑。那些逝去的人和事,如同珍珠般散落在记忆的沙滩上,每一次俯身拾起,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而这悄然而起的惦念,或许正是岁月赐予我们的礼物,它让我们懂得珍惜,明白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光芒,在回首往事时,心中总有一份深情在流淌,宛如一首无声的诗,诉说着生命中那些难以忘怀的篇章,悠悠长长,绵绵不绝。

每次踏上这条小路,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

两旁的树影斑驳,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步都踩在记忆里。

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笑声洒满了整条路。

如今,虽然走过了更远的地方,但这条小路依然是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无论走多远,家乡的路,永远是归途。

小时候总想着早点长大,我要独立,自由,离开这个地方,走得越远越好。上大学那会填报志愿,填了西安的学校,我爸急了,说女孩子跑那么干嘛,后来还是改成南京。

再后来工作回到了老家的城市里,离老家车程一个小时。那时候也不爱回去,闲言碎语家长里短的,让我对小镇的人避而远之。

可好像就是这两年,也许是自己变得强大了,很多人和事就显得云淡风轻。我走遍它的角角落落,寻找童年的记忆,才发现我原来这么深沉的爱着它,故乡的思念是刻在骨子里的。

今天溜达的时候碰到一个小姑娘,骑着一个小车车,和我炫耀她的车技。她家的小狗却凶得很,可当我举起手机拍它的时候它又吓得一激灵,真是又菜又爱玩。小姑娘学起大人的样子教训起了小狗,咔擦留下了可爱的画面。

我对于故乡的认知大概是个正方形,最北最南最东最西,基本上都是学校或者走亲访友的界限。今天心血来潮想着要不突破一下,于是走出了小镇闯入了一片田园世界。那种感觉很是奇妙,在很熟悉的环境中又可以觅得旅行的趣味。

那个我曾经想要逃离的地方,却用它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治愈着我。

故乡的秋,是生命的诗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如同阳光在写诗,似乎在诉说着大地的丰饶。而那些层林尽染的树木,像是大地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流转。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宁静,它洒在每一寸土地上,给万物带来生机。它穿过树荫,形成一道道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水墨画中。而那些慵懒的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屋前的院子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话当年,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故乡的秋,有着独特的韵味。那些蜿蜒的田间小路,如同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而路旁的野花,如同大地的星子,点缀着这美丽的秋景。那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婉转歌唱,仿佛在为这丰收的季节献唱。

每当夜幕降临,故乡的秋变得更加迷人。月光如水,洒在每一片叶子上,那些庄稼和树木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神秘和美丽。仰望星空,星星点点,如同天空的眼睛,观察着大地上的一切。此时,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在院子里纳凉,谈论着生活的点滴,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

故乡的秋,充满了浓浓的乡愁。那斜阳余晖下,白发苍苍的父母,守望在村口,等待着子女的归来。那熟悉的乡音,浓浓的乡情,让人无法忘怀。每一次回到故乡,都像是回到了心灵的港湾,找到了最初的温暖和力量。

故乡的秋,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诉说着岁月的流转,生活的平凡与伟大。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们感悟着生命的美好,珍惜着当下的时光。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故乡的秋,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岁序不言,四季流转。

15年前,背上行囊,离家来到这个城市求学;10年前,毕业了选择继续离家。生活的忙碌,让自己感觉偶尔的归家,仿佛成了一种远游。

离家在外的夜晚,我不曾想到,有一天回家,而那个记忆里的“家”,却不复存在了。

它,一点点的改变,悄然无息地改变,令人毫无察觉。直到某一天,我回家,却再也认不出它的样子。

老家屋后那片无垠的田野,曾是我童年尽情玩耍的天地,如今早已成了一个空气里飘散着浓浓染料味的工业园;

门前那条河,河面曾停歇着一艘艘船,曾是与母亲一起洗衣淘米的地儿,如今河道被生生拦腰截断,成了一汪死水;

那座桥,曾是和小伙伴们经常过家家的福地,如今被改造得生硬无情极了;

那颗百年古树,也被旁边那户人家圈养在了自家院子里……

时光飞逝,世界崛起,而我沉沦。

如今每次回家,看着万家灯火,突然觉得我的记忆跟现实成了断层,我不知自己是属于哪里的。这种迷失,没有归属感,没有记忆感,我好像游离在家与城市之间,在这两者的夹缝中,顽强地生活着。

会不会终究有那么一天,所谓家的这个地没有了,人也散了,而留给我的只有“家”这个词,以及内心逐渐淡化的记忆。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是现在大环境的形势所迫。

无意间翻到原田泰治的《故乡,心里的风景》,顿时被里面的插画深深吸引,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虽然他画的是日本乡下的风光风俗。

原田泰治,日本著名画家、平面设计师。原田泰治访遍日本47个州道府县,用画笔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故乡”。驶过花丛的轨道车、运河边的石造仓库群、乡村里的烧炭人、海边的曲屋、农民庆祝丰收的场景……

《故乡,心里的风景》共收录原田泰治222幅绘画作品。无论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还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建筑,在原田泰治的画中都可以找到。在他那朴素自然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情与热爱。

在他的画里,突然明白,倚檐下修竹,觉人世清正;看陌上桑榆,知红尘简净他在繁华中可见清冷,于萧索处闻得喜气。

在这草木翠绿之中,我触摸到自己的故乡,少了一丝惆怅,心生温柔和敬意。

你的家乡,在沦陷吗?你记忆中的家乡,是怎样的呢?一起来聊聊各自的家乡吧!

我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

我爱着这些土壤,和这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所有食物。

家乡的人虽然许久不见,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

家乡的食物虽说许久不尝,却总保留着以前的味道。

我虽然踏遍万里,在异乡寻找前世故乡,可我这一世始终只有一处故乡,那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让我永远会怀念的故乡。

在印尼生活了一年,我突然理解,那些远在异乡的人,即使是死亡,都想要回家的那种执念。

因为家乡一直存在,即使家乡在变,可在我心中没有变,那古老神秘的乡村气息也不曾改变。

家中有祖宅,总有一份安全感,虽说家里祖宅许久无人居住,可每次回家时,看到总有砖瓦为自己遮风挡雨,心中总有许多安慰。

我突然理解了父辈的心态,祖宅永远不可以动,人始终要落叶归根。

我也在我心中种在了一个念头,即使走的再远,祖宅永远是家,而我始终会回家看看,落叶归根。

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人生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从草长莺飞的春,到急景凋年的冬,从喧嚣繁华的绽放,到笑渐不闻声渐悄的消逝。

在渐深的人事里,那乡愁染遍万里征程,岁月河山。也正是那份乡愁,在百态繁华里守着一份安然,在寒凉的夜里带来一份温暖。虽有一颗盼归的心,脚步却被世事牵绊,看似近在咫尺的相聚,却在回首时成了天涯。

故乡,是镌刻在心底最温柔多情的文字。无论是在书本里看到几个熟悉的字眼,还是在远方看到几朵家乡开过的野花,都能勾起你的那份柔肠。

那如火的晚霞,那灯火通明街道,仿佛都多了几份亲近。因为故乡,所以好风向晚。因为故乡,所以美景良辰。

月色阑珊,那份乡愁也在岁月里慢慢老去,尘埃落处,铺满那些无法拾捡的愁绪。

终有一天,时间将他乡变成了故乡,将故乡变作了他乡。

有人说:故乡是滋养我的根。

有人说:故乡很美,却是不愿意回去的地方。

有人说:故乡是,父母在,乡情浓。孩童笑,有家在。

有人说:不同阶段,故乡的意义不同。故乡是我的,不是别人的。

……

那我呢?我的故乡在哪里?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但现在我找到了答案,它们藏在中国人的智慧里。

白居易写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史铁生写道:“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也有人说: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作为一个离故乡多年的人,从某些意义来说,那是我回不去的地方。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我想回去,任何时候我都可以抵达。

而那些不是我故乡的地方,只要我待得心安,不也是我的老家?

中国人对于故乡的执念很深,大多都是物理意义上的故乡,实际上还有一种老家

上一章 一百零六:人间烟火,抚人心(3) 人活杂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百零八:故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