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人活杂事
本书标签: 现代 

一百零八:故乡(1)

人活杂事

“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留不住灵魂”,这句话道尽了无数游子的心酸与无奈,也精准地勾勒出漂泊之人在现实与理想、生存与归属间徘徊挣扎的复杂心境。

故乡,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笑、青春的懵懂。记忆里,是村口那棵老槐树,夏日里洒下一片阴凉,是邻里乡亲质朴的笑脸,逢年过节时的热络寒暄。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故乡的发展步伐难以匹配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了追寻更好的物质生活,为了给家人更坚实的依靠,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前往他乡的征程。故乡的薪资水平有限,就业机会稀缺,难以支撑起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肉身只能在他乡的车水马龙中奔波忙碌,为生计而操劳。

他乡,是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是灯火辉煌的商业街区,看似充满无限可能。在这里,我们怀揣梦想,日夜拼搏,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谋得一席之地。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孤独与迷茫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走在异乡的街头,周围是陌生的面孔,耳边是听不懂的方言,心中那份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在他乡取得的成就,似乎总是缺少一份根基,灵魂仿佛飘荡在空中,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港湾。这里的繁华属于城市,而不属于漂泊的我们,心中始终有着寄人篱下的漂泊感。

但漂泊的生活并非只有苦涩,在他乡的闯荡,让我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学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与思维。这些经历,如同一块块基石,夯实了我们人生的道路。而故乡,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正张开怀抱欢迎游子的回归。

或许,我们不应再执着于故乡与他乡的对立,而应将二者视为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乡的历练,让我们有能力反哺故乡;故乡的牵挂,给予我们在他乡拼搏的力量。心若有所安,何处不是归乡?当我们不再将肉身与灵魂割裂,而是以一种更包容、更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便会发现,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爱,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未来的希望,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实现自我的价值,让生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最近下班后会在家漫无目的放着播客

喜欢听一些内核坚定的创作者娓娓道来

昨天听到贾樟柯说起这句

''离开故乡,才会获得故乡''

身处故乡时从来不自知,甚至待不下去

只有离开时才会有所怀念

每隔几年的回老家是我用来完成的任务

完成记录/寻觅记忆/被老人多看一眼的任务

表弟已经开始交卷,生了孩子,赡养父母

我却还在踌躇,思索我是否走进过正确的考场

没有什么新的命题,我们还在路上

少时喜海,如今乐山。

年少时,总以为大海浩瀚,能包容一切。

中年以后,走过太多地方,慢慢爱上了山。

山上的树木、石头,都曾与前人相遇。

与山结缘,犹如与前人对话。

一切的妄念和业障都昭然若揭。

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说,但远山长,云乱晓山青。

弘一法师说,近观山色苍然青,远观山色郁然翠。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是幻,万法皆然。

本乐长老说,越不过的从来不是山,而是你数不清的执念。

大部分的痛苦,都是我们不肯离场的结果,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成年人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来时珍惜,去时释然,尽己所能,顺其自然。

故乡的这条小河不知道流经了几代人,从我出生就有,据妈妈说是老一辈用锄头挖出来的,河的上游是高家冲上湾,采碎石为生,所以这水是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特别干净清甜。

故乡的这条小河,流经我们的村庄,也经过着我们的人生。小时候,妈妈在这里洗菜,洗衣服,洗过年的鸡鸭鱼肉,洗年关要榨粉的白薯,洗要打糍粑的糯米,洗要做豆腐的黄豆,那时候的小河可热闹了。天天络绎不绝,充满村里人的欢声笑语和家常话。小河边的石头也早已被磨得光溜溜的,磨刀的地方有磨刀石般的缺口,光滑泛白,洗衣服的地方平坦干净,受尽水的洗礼。去放牛的,浇菜的,摘菜的,都要经过这条小河,人们牵着牛,挑着担,经过两块预石板搭的小桥,和下面河里的人东一句西一句的聊家常,河水不知疲倦的流淌。故乡的小河就像一个日历,记录着村里人一年到头的生活。

小河还是我们童年的快乐之源,暑假的时候,和小伙伴在河里摸鱼摸蟹,回家背着大人炒来做零食解馋。或者用罐头瓶装上剩饭,用毛线沿着瓶口绕一圈固定,放到水里沉下去,有小鱼觅食就会钻进罐头瓶里,然后我们瞅准了时机再快速拎起来,就能捕到几条小鱼,自己玩或者喂猫都是乐趣。

在河边洗衣服也有乐趣,小时候农村洗衣服都是用芒锤,就是一根粗的扁的木棒,用它来敲打衣服,可以把肥皂水打出来,这样涮起来干净。但是这样衣服也磨损得快。小的时候我帮妈妈洗衣服,大人们看见了总要夸一句“好能干”心里听了总泛起一阵骄傲。

洗衣服的人还喜欢在河边的石缝里放几块用剩下的肥皂,以免有时候忘记带肥皂,有时路人需要洗点什么也不用借,自己取来洗了放回去就是,这好像是洗衣人之间的默契。所以,小时候我们经常在石缝里找肥皂,摘桃吃桑葚把手弄脏了,果汁粘在手上黏糊糊了,用肥皂一洗,立刻干净。为了报答,我们也喜欢放一些剩肥皂到石头缝里去,好让路过的人用。不过,长大了以后,往石头缝里放肥皂的人也少了,再往后,逐渐没有人往石头缝里放肥皂了。今年春天我回家过五一,还扒着石头缝好一通找,却没有发现肥皂,想来来河边洗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有洗衣机了,这不能不说是童年逝去的一种遗憾。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

钱钟书一语道出家的意义:家是身体休息的地方,也是心灵休憩的场所。无论我们与人事如何奔波疲累,有家就有依靠,有永远的归处。

一个幸福温暖的家,需要家庭成员共同经营,小事不指责,大事一起扛,凡事多体谅,家庭才能和谐美满。

一个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沟通是标配,陪伴是高配,理解是顶配。记住,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一个永远都能接纳自己的地方,家是安心的港湾,是温暖的烟火,家是松弛的治愈,长情的告白。

祝愿每个人有家有爱有温暖,风雨里做个大人,屋檐下做个孩子。

下车就哭了!人是不是到了三十岁之后就开始怀旧!总是做梦回到童年生活的家。今天终于回来了,一个人谁也没打招呼,自己转了一圈又一圈。我记得换牙时我还把牙齿往屋顶上扔,还在土里埋了些什么,给未来的自己,但是路已经浇上了水泥。

曾经二十岁的时候一个劲的想在大城市憧憬未来,从没想过回到故乡看一看,有近二十年没来了,小时候的老房子早就卖给了别人拆拆建建不复从前。看到新建的房子和破败的老屋,眼泪止不住的流。有些邻居不在世了,有些邻居年轻的去了城里,老的还在家。只跟路过一个后面嫁过来的阿姨打了声招呼聊了一下自己是哪家的,认识的老人好像在屋里面,就没敲门打扰。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再回来,仿佛是和小时候的自己对话,自从离开故乡以后我的生活就再不如从前,没想到他也是。童年那一段时期的生活已经是我最好的生活。

小时候在这里的一幕幕,涌上心头,不知道怎么形容和表达,只想哭。也很可惜曾经家门口那片美丽的荷花田被填上无规律的建了房子,没有规划,建的挺难看的。

不知为何年龄越大越喜欢回老家

你是否有一种莫名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想回老家的心情。老家,那个曾经熟悉的地方,有我们的童年记忆,有我们的亲情,有我们的快乐和悲伤。最近特别喜欢一句话“小孩眺望远方,成人思念故乡, 我们从挣扎着松绑到思念的投降,大概这就是成长”。是什么让我们年龄越大越喜欢回老家呢?我想大概无非是因为这些吧:

一、对过去的怀念

年龄越大,我们对过去的回忆也越来越多。这些回忆可能包括童年的快乐时光,青春期的激情与梦想,或者是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回到老家,我们可以重新找回那些美好的回忆。人这一生会走过很多条路,但让人魂牵梦绕的始终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家的路。

在那些简单的岁月里,我们还是无忧无虑的孩子,周围是熟悉的人和事,心里是无拘无束的快乐。而现在,尽管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让我们更加怀念起小时候那些简单而美好的记忆。

二、亲情的牵引

年龄越大,我们对亲情的理解越深刻。家中年迈的父母,熟悉的亲戚和朋友,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有一种归属感。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地方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那份最纯粹的亲情,可以找到那份最真实的朋友情。因此,每当我们想到家人,我们就会产生回老家的冲动。

三、寻找内心的平静

无论离家多远,只要老家的房子还在,人生就有退路,累了、倦了、想回家了,永远有个安顿的归宿。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远离家乡,去追求更大的发展和更好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迷茫。而老家的平静和宁静则成了我们内心的避风港。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找到那份最初的梦想。这种平静不是简单的小城镇生活,而是一种经过岁月洗礼后的宁静。

四、寻找自我

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里,我们经常迷失自我。城市的喧嚣和竞争让我们不断地奔跑,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回到老家,我们可以暂时放下繁琐的事务,重新找回那个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那份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越喜欢回老家可能源自于对家乡的思念、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过去的回忆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回到老家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宁静。

故乡,是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故乡的风,是温柔的手掌。它轻拂过麦田,麦浪翻涌似金色的海洋,那沙沙声是故乡的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穿梭在小巷,撩动着屋檐下的风铃,清脆声响如灵动音符,奏响着往昔的美好。

故乡的云,是梦幻的棉絮。洁白如雪,悠悠飘荡在湛蓝的天空。阳光倾洒,给云朵镶上金边,像极了童话中的场景。我曾无数次仰望,幻想能乘云而归,回到那熟悉的地方。

故乡的雨,是缠绵的思绪。如牛毛,似花针,淅淅沥沥地飘落。打在瓦片上,发出清脆的滴答声,那是故乡在倾诉着对游子的思念;滴落在池塘里,泛起层层涟漪,晕开了儿时的回忆。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雨中的小巷,仿佛能邂逅年少时那个纯真的自己。

故乡的夜,是静谧的诗篇。月色如水,洒在青石板路上,树影婆娑。远处,灯火星星点点,宛如天上繁星落入人间。蛙声、虫鸣交织成曲,伴我在这温柔夜色中,沉醉于故乡的梦。

故乡的人,是温暖的港湾。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却又洋溢着质朴的笑容。邻里间的寒暄问候,长辈们的谆谆教诲,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都如同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即便远在他乡,想起故乡的人,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故事,是一部没有结局的书。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片田野,都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情感。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如影随形,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在我深藏多年的记忆宝库中,最为鲜明且难以磨灭的,便是那魂牵梦绕的老家,以及在那片故土上度过的悠悠岁月。岁月如织,离家已数载春秋,而今重返这片孕育我成长的热土,心中却泛起“梦里不知身是客,恍若隔世再归乡”的感慨。久违了,我的故乡,漂泊的游子终于归来。

老家的老宅,依旧那么温馨而熟悉,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眼前一群活泼嬉戏的孩童,让我恍若置身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古诗意境之中。生命的轮回不息,正是这一代代人的传承,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不朽。

步入后院,几株榆钱树已蔚然成荫,枝繁叶茂间,儿时的欢声笑语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春日里,榆钱初绽,我们一群孩子争先恐后地攀上树梢,将那嫩绿的榆钱塞入嘴中,品味那份独有的清甜,没有丝毫苦涩。而当榆钱圆润饱满之时,一场别开生面的爬树比赛便拉开了序幕。我,虽为女孩子,却毫不逊色于男儿,灵巧地攀援而上,稳坐树梢,享受着胜利的喜悦,而那些男孩子们,只能在树下仰望,羡慕不已。我总会慷慨地折下几枝榆钱,抛向他们,让他们也能分享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而我,则如一位凯旋的将军,昂首挺胸,眺望远方。

春末夏初,老家的夏日如火如荼地展开。稻田里的蛙鸣、树梢的蝉歌、低旋的蜻蜓、黄瓜架下的阴凉、玉米地的翠绿……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让人心生向往,渴望沉浸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那份纯粹与和谐。

漫步于乡间小径,稻田中纵横的水渠潺潺流淌,滋养着一片片翠绿的稻苗。环绕村庄的伊逊河,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轻柔地将水分引向各处,灌溉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也滋养了我们这片土地的孩子。蛙鸣声声,似乎在预告着丰收的喜悦,我仿佛已经看见了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向我们致意。

老家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之中。虽然有时,面对过往,我不知该以何种心情去缅怀,但“叶落归根”的情感,让我深知,老家,是我永恒的归宿,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身在何方,那份对老家的思念与眷恋,将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每一个他乡的人都有一个叫故乡的梦。

想念的不是故乡,是里面的人和事。

它是儿时下学时的呼朋唤友;是田间地头里的你追我赶;是槐花榆钱树上的爬高上低;是村头小河里的摸鱼抓虾。是夜幕降临时的袅袅炊烟;是空气里弥漫的饭菜香气;是母亲呼唤贪玩晚归孩子回家吃饭的乡音;是一家人围坐在小院树下聊天时的欢声笑语。

对我来说,故乡是坐在奶奶的三轮车,大街小巷田间小路的穿行;是拉着奶奶的手,在经过回家那段坡路时的安全感;是小院柿子成熟时,奶奶用它做的不知名字的小点心;是夏夜里树下的摇椅,手里的蒲扇和星空下奶奶的故事。

年少时人人都是一个梦想家,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迫不及待的离开了家乡。人到中年,出走半生,梦醒了,只剩下想家,还有回不到的过去。

春风十里,不如故乡一径

故乡的春,总有种独特的味道。油菜花漫山遍野,桃李花点缀庭前,村道蜿蜒曲折,牵引着童年的记忆。一缕春风,带来久违的温暖;一株老树,见证岁月的安然。无论走多远,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总为故乡留着。

原来最美的风景不是远方而是故乡

渐行渐远的不是老家,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是儿时的小伙伴,是陪你长大的亲人,

是曾经满是烟火气的村庄。

记忆里依稀记得放学回家那条泥泞的小路,

走过整个童年的春夏秋冬。

如今我们为了生活学业,奔赴远方,

故乡成为了我们回不去的地方。

有人说,故乡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每一个他乡的人都有一个故乡的梦。

我想,我的故乡在哪里呢?

是出生地吗?我的父亲是军人,因工作关系,来到了西北边疆,我在那里出生,大概几个月后,父亲工作变动,我们全家又来到更边远的小城,在这座小城,我度过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小学毕业,我又跟随父母来到了这座城市,父母说,那座边陲小城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那么,这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故乡吗?单从记忆中,那座小城,在我心中是美好的,回想起那段童年时光,我也是无忧无虑的,可是那里应该早没有我的印记了,甚至没有人能记得我,就像我从来没有在那里出现过一般,虽然喜欢但是没有作为故乡的牵绊。

父母说,他们的故乡就是“老家”,那里有他们的父母,有他们的宗亲,有他们的童年。但是,他们的“老家”是我的故乡吗?我在那里有记忆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离开父母的我在那里过的小心翼翼,虽然在那里可以更放飞的在田野里奔跑,但那里现在依然没有我的位置,甚至少了近的亲戚,自然少了作为故乡的慰籍。

母亲在世时对我说,父母在哪里,那里就是故乡!我想那么现在的这座城市可以算作我的故乡吧!在这里,从高中到工作、结婚、生子,我的大半时光,都给了这里,会说这里的方言,喜欢这里的美食,也有许多深交的朋友,可我也总没有那么自信,记得曾经填表写籍贯时,同事无意的一句,你不是这里的呀,这无意的一句话,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是啊!我的故乡是这里吗?

直到有一天,我和朋友又谈起这个话题,她说,这里怎么不是你的故乡,你融入了这座城市,当你从外地回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不是有种莫名的亲切和安定的感觉。是啊,这座城市,好像次次想离开,但短暂的分别就会思念的,回来的时候,还会带着兴奋的情绪,和这座城市没有太久的分别,但我知道离开不论长短,都是会想念的!

现在,在我心里这座城市就是我的故乡,就是我不论经历了什么,在这里都有重新来过的勇气,这里,可能我年轻时,时不时会有逃离的冲动,也因为在这里,在这个年龄有了独有的踏实。

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郁的乡愁。熊熊燃烧的柴火🔥,仿佛还在眼前跳跃,它的噼啪声与灶台上锅碗瓢盆的交响,共同谱写着家的旋律。每当夜幕降临,灶台下的火光映照着母亲忙碌的身影,那份温暖与宁静,是我此生难以忘怀的。

青草如茵,是故乡大地最质朴的装扮。我们曾在草地上翻滚,感受大地的呼吸,那份与自然的亲近,是城市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而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白烟,则是家🏠的方向,是归途的指引。每当远行归来,看到那熟悉的烟囱,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总要回趟故乡吧,看看那熟悉的风景,尝尝妈妈做的家常菜,听听乡音乡语,感受那份久违的温暖与亲切。

故乡的人们,朴实而善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收获着生活的希望。

乡愁,是心灵的归宿,是情感的寄托。故乡的烟火情长,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又是一年离家时…

归家时的列车仿佛是把我从成年人变成孩子的旅程。看着窗外从绿变白,从山峦起伏到广袤无际。列车到站,看到熟悉又兴奋的面孔,瞬间卸下所有疲惫,到家了。

离家的旅途就仿佛是从孩子变为成年人的过程。汽笛声响起,一站站走向异乡、走向独立。长大后,故乡只有冬,再未见过东北的春夏秋。

听着《东北民谣》看着明天就不复存在的皑皑白雪。眼睛湿湿的,可能是有点困了。

期盼年复一年,岁岁无虞,长安常安。

留下家乡ip,出了山海关,我就又是个离家在外的孩子了。

站在故乡的老房子前,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纯真朴素的年代。茅草屋曾是六七十年代许多农村家庭的常见居所,而这栋老瓦房当时定然引人注目。尽管历经风雨,它的外观依然坚如磐石,似乎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伫立于此,我感慨万千。它让我深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都应珍惜过往,感恩当下,为未来奋力拼搏。

在老房子大门前留影,成为了我与故乡情感的纽带。纵然岁月更迭,纵使远在他乡,我都能借由这张照片,回忆起美好的旧日时光,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这便是故乡的魅力,它永远深藏我们心底,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章 一百零七:老家(1) 人活杂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百零九:故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