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人活杂事
本书标签: 现代 

一百一十:故乡(3)

人活杂事

下了班,我就往老家走。

.

小时候仿佛巨大无比的数字,现在跨越起来,却那么简单。

.

从村到乡三里地,从乡到城里二十八里地,从城里到市里八十里地。

.

我的小狗,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村。我的老牛,不知道有没有到过乡。我的自行车曾带着我,到达过城里。

.

现在,它们都安详地躺在岁月里。它们看到的天空始终是湛蓝的,经过的河流永远是清澈的,所以,它们一定都睡得很香吧。

.

曾在我家屋檐上筑巢的燕子,不知道有没有到过城里,到过市里。因为那可能不在它回家的路上。

.

它的子孙后代,恐怕也不会回到祖先的故居了吧?因为那里房屋破旧,院落冷清,没有了烟火气,听不到说话声。

.

我不知道燕子以什么为生,它的食物里有麦子吗?有玉米吗?有稻子吗?有花生吗?有红薯吗?

.

我曾经无数次走上西岭,收红薯,锄花生。往更远的西方,眺望姥娘家所靠的山,倾听着山里吹来的风。

.

那风里也有水的味道,水流到了南沟里。我就下到南沟种稻子,割稻子。河沟旁有个坑,深不见底,据说里面住着龙。

.

越过河沟,就上了南岭。我已经找不到曾经干活的那块地了,只记得路边有个采矿留下的大坑。以及,还要走很远的地方,我的太爷爷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划定的风水宝地。

.

可惜,他和他的儿孙们只是过客,现在早已无奈迁居他方。看来他的学问虽好,也只能算得清地脉,看不透天时。

.

甚至,地理也变了。没有了水的干沟,大面积抛荒的岭坡,还称得上宝地吗?

.

燕子即使回来,也只能到东边地里,去寻觅麦子和玉米了。可是再往东不远,天上有工厂的烟尘,冬天凝结成了一场又一场局部的雪。

.

所谓的故乡,是指连燕子都不愿回来的地方吗?是指我自己都不打算埋葬其中的地方吗?

老家有套房,人生有归宿

分享一句最近网上很火的一句话: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

意思就是在外地的我们,人生地不熟,但却又不得不在外地工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停的走路,从青年走到中年,从莽撞走到沉稳,从独自一人走到一家几口。

这段路很长,长到我们要用一生来走完;这段路又很短,短到不过是回家的距离。

无论走得多远,心头牵绊的永远是记忆深处的家。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背井离乡多年,才明白,他乡只是征途,故乡才是归宿。人老了,一定要在老家有套房,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家。

对许多人来说,在外的房子只是住的地方,老家的房子才是永远的“家”。

渐渐远去的是老房子,是童年、是回忆、是烟火气、是归属感、是幸福,每一次归途都是一种惊喜,可能回老家的意义就是让长大的我们再做回一次小孩吧!当你回到家乡,你会慢慢发现其实你一直思念的不是家乡,而是童年里的某段时光或者远去的某个人,回到老家,莫名的心安,这里的一切都是安全感,是治愈疲惫生活的良药,也是照亮黯淡人生的余晖。

有句话说“他乡成故乡,故乡成远方”

但对于很多漂泊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

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大城市

很有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安定下来

而从小生活和长大的故乡

也已经渐行渐远

可谓是“他乡成不了故乡,但故乡已经成了远方”

一个人的胃总会记住儿时的味道。

从湖南到四川,已经二十年,19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如今在他乡的时间已经超过在故乡的时间,他乡已成第二故乡。

然而我的胃总是时时提醒我来自于湖南一个小山村。

在外面这么多年,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最喜欢吃的,觉得最香的,过一段时间不吃会怀念的永远是家乡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味道。每次回老家过年,我会带一些我家乡的特产,先生会带一些他家乡的特产,我们各自吃不习惯对方的特产,都觉得自己的才好吃。

每次回到长沙吃湘菜,就很满足,确认过是家乡的味道。

在吃过天南海北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后,始终觉得最好吃的最喜欢吃的还是小时候吃的桃子、李子和桔子,因为这些在那个时候最常见,各家各户自己门前都会种。

始终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也不觉得零食好吃,再高档的巧克力和糖果都是尝一下,没有觉得特别好吃,因为我的胃没有吃零食的记忆。

爸爸分享了家里推地的视频,我看了好多遍,感受挺复杂的。好后悔这个暑假没来得及去认真走走再记一记。

等我再回家,田间小路不会像我记忆中的那样,那些在田埂上发生过的事也只能凭着支离的记忆在脑海中拼凑。

​我记得夏日田间的闷热,豆大的汗珠滴在眼睛里被蛰的痛感,浸湿了以后又发馊的迷彩服,反复的弯腰扛起玉米杆往田外送,再踩着梯子装在兰驼里运走……

​我还记得很久以前,妈妈会拿着大扫帚赶着羊去沙沟里扫树叶,我不会放羊,非要把羊赶到自己觉得它们会喜欢的一小块儿地方里不让它们乱动,结果跟着羊跑一整早,羊没吃多少东西,我也是真没休息会儿,妈妈就要开始笑了:“分明是羊放你啊!”

​每年暑假的玉米杆,是见证了弟弟和我的成长的。他还是小不点的时候就想帮我分担,戴着手套和妈妈的粉色头巾,怀里揣着五六根踉踉跄跄的把田埂踩的别人无从下脚。到现在嫌我太没用一次人扛起两次的分量。

​……

​心里很难受,这种难受更像是一种恐惧,觉得离过去越来越远,像自己的一部分被什么东西无情的摧毁掉揉碎掉。

这片熟悉土地上的陌生田野,就和我的未来一样,即使他就在脚下,也还是不知道当我面对他时,眼前会是什么景象,我会有什么感觉。

回家的意义就是,让长大的我们做回小孩。

依稀记得疫情爆发那年回家住了一个多月,后来的每次回来都是来去匆匆。

似乎回家这个词离我越来越远了。

上半年休息得很不好,所以特意休几天假回家调整自己的状态。乡村田野,人间烟火,新鲜蔬菜,最贴切大自然的家乡,是如此美好。

天生闲不住的性子,这些天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来,你去坐着,去休息会。”爸爸还是那样不是很爱说话,只是到饭边总会对妈妈说:孩子们都在家多弄点好吃的。

女人一生多种角色和身份,唯有女儿最好做却又最不合格,回到家里,你总是能够早睡晚起,锅里会有热好的早餐,而作为女儿哪怕烧得一手好菜,哪怕照顾人的功夫日益见长,却很少为自己的父母做几顿可口的饭菜,想到这里,深感愧疚…

爸妈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勤劳善良,是有大智慧的人,永远是我的充电站,治愈我,温暖我…

都说回家一次相当于看了一次心理医生,是时候调整好状态,重新出发,迎接挑战,拥抱生活,未来静待花开,只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强大,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生我和我生的人。

童年的车轮,碾过故乡的秋,

傍晚的风,轻拂着无忧的愁。

脚踏车飞驰在乡间小路,

落叶飘舞,似在为我加油。

田野一片金黄,稻穗在点头,

丰收的喜悦,装满我的眼眸。

天边晚霞如绸,绚丽而温柔,

照亮我前行的路,梦在心头。

风在耳边呢喃,诉说着旧游,

那棵老树下,曾有我们的停留。

小伙伴的笑声,回荡在四周,

追逐着风,快乐永不休。

车轮滚滚向前,时光在流走,

故乡的秋天傍晚,永在心头留。

骑行的记忆,如璀璨的星斗,

照亮童年的路,温暖到永久。

乡村的炊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流传着世代的风俗

在都市里生活,好久不见炊烟了。炊烟,是旧时乡村一幅永恒的画卷。它以最朴素的方式,绘出了故乡的宁静与和谐。倘若有空的话,驱车前往大南山中游览,车子在山道上蜿蜒盘旋时,就可见到了乡村小屋里冒出的袅袅炊烟,感觉很是亲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那些青砖灰瓦上,炊烟袅袅升起,如同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岁月的平静与村庄的温馨。乡村的炊烟,是记忆中永恒的符号,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轻轻地升腾在村庄的上空,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田野,乃至村舍中的人家,都巧妙地勾勒出来。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乡愁,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其实,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来到大山里,见到哪个古村落冒出的袅袅炊烟,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乡村的炊烟是一种永恒的情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记忆。

炊烟是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衬托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和真挚。这些带着生活韵味的炊烟,有时轻盈如丝,有时厚重如锦,它们在空中交织,仿佛是连接天际与大地的纽带,轻轻摇曳,飘渺而又真实。乡村的炊烟,是岁月静好的最好诠释。它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放下所有的包袱,回归最纯粹的自己。

跟随着炊烟的踪迹,来到了那散发着柴火香的老屋。柴火垛就堆放在大门外,抱了几把走进灶房,坐在灶台前的蒲墩上,划一根火柴点燃枯草塞进炉膛,等火苗旺实了,抓起一把把碎草屑儿填进炉口,此时,房顶上便升腾起浓浓的灰白色的烟雾。紧跟着,厨房里锅铲的碰撞声、油炸的嘶嘶声、还有人们的笑谈声,构成了一幅生活的交响乐。随后,那用木柴烧火、铁锅煮出来的饭菜,饱含乡愁的香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乡村炊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流传着世代的风俗。炊烟里的烟熏火燎,是农耕文明的写照;炊烟里的锅碗瓢盆,是乡土生活的乐章。那轻烟袅袅的炊烟,让人产生对家的深深眷恋,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定,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的炊烟永远是内心的归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家的印记。

回了趟老家,发现村里很多老人都已经去世了,跟爸妈一样年纪的邻居也都老了,路上的小孩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了!小时候走到哪里都是熟悉的面孔,现在长大了在村里走一走,她们都以为我是外地过来的,其实我才是这个村子里长大的那个人!最可悲的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讲情怀!

小时候,家乡是拼命想要挣脱的樊笼。那窄窄的街巷,破旧的房屋,还有终年不变的单调风景,似乎都成了束缚自由的枷锁。渴望着远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以为那里才有梦想与精彩。

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一头扎进了繁华都市的漩涡。然而,岁月流转,在历经了都市的喧嚣、竞争的疲惫、人心的疏离后,却发现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始终被故乡占据。

如今,想念家乡那清晨的鸟鸣,午后的树荫,傍晚的炊烟。想念邻里间淳朴的问候,亲人温暖而关切的目光。曾经急于逃离的地方,如今化作了心中最炽热的向往,那里有童年的纯真,有往昔的宁静,是灵魂真正渴望栖息的归巢。

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

老屋依旧在,荒芜草木深。回不去的是童年,忘不了的是记忆。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半生。再好的文案也无法表达,对老屋的一种情怀,目之所及,皆是回忆…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史铁生

1、什么是故乡?是那片熟悉的土地,还是那些久违的面孔,亦或是深藏于心的记忆与情感?岁月流转,身处异乡的我,对于“故乡”这个词汇,忽然有了新的理解。曾经,我将故乡具象化为一幅幅风景画,是那条蜿蜒的小河,是那片金黄的麦田,是那座古老的石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画面渐渐模糊,而心中对故乡的渴望却愈发强烈。我开始意识到,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它更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故乡的心情。

2、故乡的心情,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它是童年时期奔跑在田野上的自由,是青春年少时倚靠在老屋窗前的遐想,是每一次离别时母亲眼中的不舍与期盼。这些情感,如同一条条不可见的纽带,将我们与那片土地紧紧相连,即使我们身在天涯海角。

3、故乡的心情,是一种深刻的认同感。它不仅仅来源于血缘和地缘,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个人成长的记忆。每当我们在外地听到熟悉的方言,每当我们在节日里闻到家乡的味道,那种深深的归属感便油然而生。这种认同感,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定位,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漂泊。

4、故乡的心情,也是一种永恒的牵挂。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那份对家的思念总是如影随形。它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生命力,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成功与否,都有一个地方永远接纳我们,那就是故乡。

5、故乡的心情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故乡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我们从最初的依赖,到逐渐的追求,再到最后的回归,每一个阶段都映射出我们内心的成长与变化。最终,我们发现,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精神的归宿。

6、人的故乡,是一种无形的牵绊,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还是一种情感的磁场,吸引着我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思念和渴望。

7、当我们谈论故乡,我们谈的是心灵的原乡,那里有最初的梦想,最深的牵挂,和永不褪色的温情。

8、故乡,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它是心灵深处的一抹温柔,是无论身在何方,闭上眼便能嗅到的麦田香和泥土味。

9、真正的故乡,是一段旋律,一首诗,一幅画,它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记忆碎片中,一旦触碰,便是整个世界的温暖拥抱。

故乡的老屋,是一段承载着丰富历史与记忆的时光隧道。在那青瓦白墙之间,记录着曾经家人欢声笑语、岁月静好的画面。

乡村的宁静,农舍的朴实,仿佛定格了时间,让人置身其中即可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而老物件更是这段时光的见证者,它们或许已经斑驳,但依然透露着岁月的沧桑和厚重感。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印记,串联起一幅幅家族的记忆画卷。

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老屋,一处乡村,一座农舍,一些老物件,更多的是勾勒出一种深深的老情怀,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岁月情怀。

每一处乡愁,每一方乡土,每一样老物件,因为它们是我们曾经逝去的时光里,最真实最深刻的回忆。

~👋 今天要带你们一起穿越到那个让人心软的画面里,感受一把满满的乡愁与温馨~💖

🏠 记忆中那张斑驳的木桌,上面满满当当摆放着几道能彻底治愈我的妈妈的味道,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红烧肉的色泽诱人,清蒸鱼的鲜美仿佛能穿透屏幕,还有那翠绿的青菜,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童年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

🌄 抬头望向窗外,夜色如墨,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而最动人的,莫过于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穿过薄雾,与星辰对话,讲述着故乡的故事。🌫️🌟

这一刻,我仿佛听见了远处稻田里的蛙鸣,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所有的喧嚣与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 这就是家啊,不论你走得多远,那份来自心底的牵挂与思念,总能在这样的夜晚,被无限放大,温柔地包裹着你。

夕阳的余晖洒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田间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锄头,挑着一天的收获满载而归。他们身形疲倦,一边走一遍交流着今日的农活,笑声粗犷,有人默默前行,眼神已被远处自家屋顶的袅袅炊烟吸引。余晖拉长了他们的影子,伴随着一路稻香,渐渐融入那片温暖的村庄。

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童年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作为80后,我的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村子的几个大院子里度过的。这些院子由七八户人家组成,每家的墙挨着墙,有点像四合院。每个院子都有一个宽敞的坝子,白天晒粮食,晒衣服,到了晚上则变成了我们孩子们的游乐场。

火炉城市的夏天异常炎热,每年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即使到了晚上也不降温。没有电扇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把凉床搬到院子里,伴着微风入睡。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聊聊家常里短。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夏夜的院子是无尽的欢乐源泉。

我们的大院子里有十几个小孩子,每天晚上,我们的游戏项目多种多样:捉迷藏、捉萤火虫、捉蚂蚱。我们围着院子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成了我们的捉迷藏基地,我们在树干后面藏身,看着同伴焦急地寻找,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某家买了西瓜。白天,大人们把西瓜放到水井里泡,到了晚上切开,西瓜又甜又凉快。我们围坐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吃着西瓜,汁水顺着手指流下,我们笑得前仰后合。那时的西瓜,不仅仅是解暑的水果,更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

大人们喜欢讲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比如村里哪里有人去世了,每次路过那片地方都能听到奇怪的响动;或者有人在坟地遇到鬼打墙,怎么也走不出去。我们听得入迷,时而吓得一哆嗦,时而又好奇得想去探个究竟。

有一次,村里的张爷爷讲了一个故事:村东头的老槐树下曾经埋过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每到深夜,总有人看到一个白影在树下晃动。那晚,我们几个孩子相互打气,决定去看看。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老槐树,心跳如鼓。当我们看到树下的白影时,惊叫着跑回了院子。后来才知道,那不过是一块被风吹动的白布,但那一晚的惊吓却成了我们多年后仍津津乐道的笑料。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那个大院子,各奔东西。每当夏夜来临,躺在空调房里,我总会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想起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想起井水泡过的甜美西瓜,想起那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和我们因为害怕而紧紧相拥的时刻。

那些简单的快乐,成了我们心底最珍贵的回忆。虽然物质生活不如现在丰富,但那时的我们拥有的是真正的自由和无忧无虑。那片大院子,那些夏夜,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在记忆的长河中,1980年的农村宛如一幅质朴温暖的老照片,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

照片里,是被晨曦温柔抚摸的村庄。错落有致的土坯房,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袅袅炊烟从烟囱悠悠升起,与晨雾交织在一起。那时的阳光,似乎比现在更加纯粹,毫无保留地洒在这片土地上。

村里的大槐树,像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村口。它的枝干粗壮而蜿蜒,枝叶繁茂,投下一大片阴凉。树下,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农闲时,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往昔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或是围着大槐树你追我赶,或是蹲在地上玩着弹珠、丢沙包。

田野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农民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一年的希望。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田边的小溪清澈见底,溪水潺潺流淌,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孩子们放学后,总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溪边,挽起裤脚,跳进水里捉鱼摸虾,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洒在整个村庄。没有霓虹灯的绚烂,只有昏黄的灯光从窗户透出,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着简单却充满滋味的饭菜,分享着一天的见闻。饭后,大人们聚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则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望着满天繁星,听着长辈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不觉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1980年的农村,没有现代科技的便捷,却有着最纯粹的快乐和最真挚的情感。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旧时光,却永远在心中熠熠生辉,成为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机是胖墩墩的,不知专业名称叫什

上一章 一百零九:故乡(2) 人活杂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百一十一:故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