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人活杂事
本书标签: 现代 

一百一十一:故乡(4)

人活杂事

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机是胖墩墩的,不知专业名称叫什么,反正是笨重的、大大的。它被安置在客厅一个角落的斗柜上,那儿的位置刚刚好。小时候住在平房,大门常常是敞开的,附近几家的小孩绝对是十分相熟的。我们会跑到彼此家看电视,搬张小凳子,或者坐在地上,不管正在看什么,我们总能津津有味的一起享受电视机带来的精彩。

后来液晶电视流行起来了,我们家也换了新电视。它足足有80寸,我记得十分清楚,它是那样清晰那样薄!那时触屏手机还未发展,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电视机是最最最重要的存在。爷爷奶奶总是播放新闻联播和潮剧,老妈呢,总是和朋友一起边喝茶边看泰剧,那时候泰剧可流行了!老爸的电视时光嘛,都是抗日神剧。不像我们小孩的,丰富多彩多了!电视机于我而言,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电器,它承载了太多记忆的温情。

我们以前住的平房,不像现在的楼房,四四方方较封闭。在客厅前有一片空地,空地上方一般是没有遮蔽物的,冬天,风像灌进来般。所以一到冬天晚上,老爸就会把客厅的窗帘紧紧拉上,那样的夜晚是十分有安全感的。晚上无事的时候,我们会抱上几床被子一起坐在沙发上追剧。冷了的话,就搂搂老妈,偷偷扯扯被子。看着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被老爸抱进房间,那刻,反倒睡的更香了。

还有一种幸福,是属于夏天的。

趁大人午休的时候,我和弟弟会悄悄拿上枕头到客厅,不躺在沙发上,而是直接躺在地上。头上大风扇被我们开到最大,呼呼地转着,我和弟弟歪歪斜斜躺着。如果旁边还有半个西瓜的话,那可以称之为最幸福的时刻了!渴了,馋了,侧个身子,用力地挖一勺,别提多清爽了。不过最后都会招来顿骂,“怎么躺在地上!着凉了就知道惨了!这样看电视眼睛不瞎掉才怪!”但是我们才不管嘞,大人是不懂躺在地上看动画片的快乐的!

再后来呢,几乎人人都有触屏手机了,电视机变得不再重要,很多时间里,它成了一个摆设,或是为了驱散孤单的背景音。爷爷奶奶都走了,“新闻联播”不再准时响起,小孩难以理解的潮剧再也没有出现了。我们一家也很少坐在一起看电视了,每个人都有一把自己的手机了。小时候的伙伴早已失去联系了。我总觉得,成长的一部分意义在于失去。科技的发展,有时候反而让精神世界更为空虚。

60年代的故事。那是一个物资稀有的年代,却承载着无数真挚而纯粹的回忆。

🍚【吃的记忆】

妈妈说,在她小时候,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粮食定量供应,白米饭是稀罕物,粗粮和野菜才是餐桌上的常客。过年时,家里会蒸上几个白面馒头,那香味能馋哭一整条街的小孩。水果糖更是奢侈品,只有在生病或者过年时,才有机会吃到一颗,含在嘴里,甜味能在心里蔓延好久。

👚【穿的故事】

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兄弟姐妹几个轮流穿,等到最小的孩子穿时,衣服已经打满了补丁。布料凭票购买,颜色也很单调,大多是黑、白、灰、蓝。但即便如此,妈妈也会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要是能有一件带小花图案的衣服,那简直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住的时光】

他们住在简陋的小平房里,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厕所。房子不大,却充满了温暖。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盏昏黄的灯下,爸爸看报纸,妈妈做针线活,孩子们在一旁写作业。虽然没有现在的各种电器,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玩的欢乐】

没有电子产品,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却丰富多彩。弹玻璃球、跳皮筋、丢沙包,简单的游戏能玩上一整天。一根皮筋,几个小伙伴就能跳出各种花样,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到了夏天的晚上,大家会拿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乘凉,听老人们讲着古老的故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60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努力生活,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那些艰苦却快乐的日子,成为了妈妈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的九十年代,人们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在那个时代,院子里的闲聊成了老人们消磨时光、交流心得的重要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那个特殊时期院子里的那些美好时光。

每天清晨,太阳刚露出地平线,院子里的老人们便开始了他们的一天。他们相互问候,交流关心,闲聊着昨天晚上的电视剧,或者讨论着家长里短。那时的人们总是怀揣着满满的热情,亲切地关心着彼此。

中午时光,午休过后,老人们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此时,他们谈论着生活中的琐事,分享种菜、养鸡的心得,也会谈论一些国家大事,如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国家的发展。他们的言谈充满着对国家和家庭的热爱。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院子里的老人们开始收拾晾晒的衣物,同时也是他们闲聊的黄金时刻。他们会围在一起,品味着刚泡好的茶水,聊着孩子们的成长、教育问题,也会谈论一些有趣的轶事,引发阵阵欢笑。

夜晚降临,月光洒在院子里,老人们开始散步,消化晚餐。这个时候,他们会在院子的长椅上坐下,回顾往事,分享着年轻时的奋斗经历,以及那些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些回忆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他们珍惜现在,传承那段美好的记忆。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似乎已经很少有时间去享受这样的闲暇时光。然而,正是那个时代的简单、真挚的人际交往,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在院子里闲聊的美好时光。

常沉湎于儿时美好,无限流连。忆往昔,清澈透明的小溪潺潺,阳光下的松树、白杨树,小伙伴笑脸明朗,偷摘的未熟的酸果,骄阳烈日下的那支冰棍安慰了燃烧的喉咙,春天大片的油菜花温柔着起舞,秋日金黄的麦田铺满了喜悦,这些美好在时光的洪流中化作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使原本漆黑昏暗的夜,有了一丝光亮。那时清风款款,日子缠绵漫长,我们常在老人笑意满满的注视下肆意奔跑、打闹,空气里都是甜甜的味道,长大后的光景却不似幻想中的美满,我们藏起了童心与真诚,为了碎银几两麻木忙碌,时而恍惚,昨天不是还在为了没带红领巾而焦急哭泣,时间都去哪儿了?如今,孩子们学业繁重,院落被高楼替代,最大的乐趣不是大家热闹的凑在一起玩耍,而大多聚在一起盯着ipad玩游戏,少了许多老少同乐的温馨场景。

我总是很矛盾,时而为世界的美好感叹欣喜,春日繁花,夏有蝉鸣,秋天橙黄橘绿,寒冬白雪皑皑,看,每个季节,每一天,每个时刻皆可期待,可日复一日的重复再重复,被时光打磨推着走,被岁月催着流,好似一切美好与我无关。就连独处也成了奢望,小时候最害怕的寂寞,现在成了难得的喘息,享受孤独,可以恣意哭泣,放纵大笑。今日看到加沙儿童六一得到的不是礼物而是炸弹,心情沉重,那惶恐不安的眼神,崩溃决堤的泪水,冲击心弦,心生怜悯却也只能袖手旁观,无能为力,那些残忍的画面像尖刀不停地刺着心脏。复杂、贪婪、虚伪、欺骗,大人的世界充斥着弯弯绕绕,尔虞我诈,也许哪天会刮起一阵旷野的狂风吹散阴霾,我也能化身武侠世界里的大侠,惩强扶弱,然后深深的扎入自由澄澈的世界,把一切虚妄、复杂统统剔除,简单、简单、再简单…

思绪万千,无从下笔,略记一二,聊以慰藉,胡言乱语也好,无病呻吟也罢,好想张开双臂,去过友人说的那样痛快的日子: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去表达,尽管语言匮乏,笔触幼稚,说想说的话,过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应该说的话,应该过的人生。

小时候,别人老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总是会大声的说科学家,画家,歌唱家,老师,医生等,那时候啊,总是满怀希望,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

现在,好像没人问我梦想是什么了。梦想是什么,我问自己,我也找不到答案,它好虚无缥缈,现在我的梦想,好像就是好好活着。

曾经我以为长大能解决很多问题,长大后才发现,长大是问题的开始。   

人生的脚步一直在不停的流走,只停留些短暂的记忆:说到80后出生的人,比老年人都要怀旧,因为这个时间段的人经历了发展最快的40年,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各种不可知的变化,我们的童年和成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所以,80后的人大多怀念童年的时光,而我也不例外。记得小时候,吃上一根冰棍就能开心一整天,冰棍儿都是推在小车上卖的,面对炎热的夏天,大家都是选择性的出门更多都是待在空调房里避暑,与自己独处。小时候,穿件新衣裳,就开心地跑到小伙伴家们去挨个串门。长大后,买件新衣服,同事朋友间就会相互樊比着询问衣服价格。小时候,村里的街头巷尾能看到很多小朋友玩游戏的身影,“捉迷藏”、“三个字"、"木头人”“跳皮筋”、“抓石头”、“打弹珠”、“斗鸡”、“滚铁环“等等。长大后看到的娱乐方,小时候,不管生活有多困苦,都能从小孩身上看到那份质朴的快乐和天真的笑容,那时就算哭也是快乐的。长大后,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纵使有万般委屈和心酸,也要带着面具微笑。小时候虽然生活过得很苦,但是心里很快乐。现在生活好了,却很难找回童年的那份快乐。出生在80年代的这些人是这个社会的主力军,也是这个社会压力最大的人。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变得不再轻狂不再潇洒,不再坦荡,不再微笑,我们有的是对生活的压力,对婚姻的恐惧,对未来的失望,对困难的却步社会的变化让我们力不从心。80后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满满的责任,上挑的是家庭的重担,是社会的责任。上有老友孝,下有小要笑,背上还有一个爱人要疼,丝毫不能停歇。有时候确实压的80后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心理上会寻找安慰自己放松心情的办法,开始留恋无忧无虑的童年,就会本能的转向过去,回忆过去,借着回忆弥合遭到现实割裂的自我。80后这代最大的已经40岁,最小的也已经31岁了。曾经,骄傲的我们都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奔走在陌生的城市,只为寻找内心深处最真的梦想,曾经,生活得再艰难,都会想着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终有一天,我才发现,原来,80后的我们,都早已经老去。告别了曾经的风华岁月,历经沧桑,不论我们如何感叹,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时间依然在流逝,生活一直在继续。以往的动力变成了压力。是否在以后的某一天会吧所有的压力释放出来。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跨越千禧年,扬帆新时代。”生长在农村的我,庆幸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小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不富裕,但也基本没有挨过饿。那时候已经实行“大包干”有近十年,我们放学或放假了,也要经常下地干活。

感觉最美好的是,那时一年有四个假期,除了现在还有的暑假、寒假,还有麦收假、收秋假。拔草、浇地、用镰刀收麦、人工种收玉米、刨花生、摘棉花、炸大豆、割高粱、捆芝麻……,那时觉得很辛苦,有时也抱怨,但如今回想起来觉得那时才是真正的幸福!

作业也不多,那时的我们,不下地干活时,通常就是和同村小伙伴跳绳、投沙包、摔纸面包、打老皮驴(抽陀螺)、滚铁环、野地焖红薯…… 看电视也不像而今孩子一样受太多限制,虽然那时电视是黑白的、也很稀缺,却看到了许多至今难忘的动画片、电视剧,像《孙悟空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西游记》《封神榜》《唐明皇》《白眉大侠》《七侠五义》《隋唐演义》《笑傲江湖》《新白娘子传奇》《辘轳女人和井》《篱笆女人和狗》…… 最难忘的是《聊斋》,那是想看又不敢看,遇到“恐怖”的画面,都是双手捂眼从指缝间看……

太多那个年代特有的童年快乐,太多现在孩子已经玩不到的有趣游戏,太多今天孩子难以经历的趣事 …… 记忆历久弥新。

“那时天总是很蓝,总觉日子过得太慢”尚没感受到大气污染,水是清澈甘甜的,雨后通常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夏季雨后的坑塘是可以洗澡、戏水的。乡愁一定会被记忆和传承!

同样记忆深刻的是,那时晚上没电,照明一开始还是煤油灯,后来有了蜡烛。再后来有电也是经常停电,用的灯泡大都发的是橘黄的光。我们家就经常用煤油灯,类似有些花瓶,不过和花瓶形状正好相反,是除底座以上,下面细上面是大肚形状,有的有罩,有的没有,经常用煤油灯写作业过后鼻孔甚至脸都是黑的,有一次学习时想瞌睡打盹头发都被烧焦了,一股说不上的味出来才发觉。

那时的月亮似乎比现在的亮,经常可以看到满天繁星,晚上没事儿就在村里街道上玩或听村里门口大人聊天、讲故事,听一些鬼故事后,往往吓得一路小跑回家。

还有就是看露天电影、炎炎夏日的晚上一家人睡在平房顶上纳凉、电视没信号时摆弄室外天线……

我们70后,是那个特殊的一代。我们经历了社会的巨变,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回首过去,虽然岁月已经不再年轻,但那段时光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和电脑。我们玩的是纸牌、陀螺和弹弓。每天放学后,在街头小巷里玩耍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无忧无虑地奔跑着,在阳光下留下了青春的足迹。#童年

上学时代,教室里没有空调和投影仪。黑板上用粉笔写满了老师讲解的内容。课间休息时,我们排队买糖果和冰棍,然后找个树荫下坐着聊天、分享零食。那些简单而真挚的友谊至今还让人怀念。

工作以后,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从摩托车到自行车再到汽车,在城市发展中见证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改变。尽管工作辛苦却富有激情,在奋斗中实现自己价值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如今,我们步入了中年。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底线。尽管身体开始有些不如意,却依然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时光已经在我们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心中却始终怀揣着年轻的梦想。

回首过去,我们70后经历了太多波折和挫折。但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或者失落的事情,都成为了我们成长的阶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或许现在已经不再年轻,但内心深处却永远保留着一颗年轻的心。无论未来怎样变化,我们都将继续努力奋斗、积极向前。因为作为70后,我们知道生活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幸福与满足。

岁月如梭,在时间长河中流转不息。而作为70后的一员,在这个特殊而珍贵的群体里,我感到骄傲与自豪!

我们这代人啊,有太多无奈,小时候做的最傻的事就是盼着长大。我们吃过五分钱的冰棍,穿过有补丁的衣服,点过煤油灯,听过喇叭收音机,看过黑白电视,看过连环画,骑过二八杠。拿着玉米杆当甘蔗,在村口偷过瓜,小河里摸过鱼虾,钻过麦田,这一切仿佛都在昨天却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小时候画在手腕上的表,从来也没有走过,却带走了我们美好的时光;小时候小卖铺的东西都想买,但是口袋里没钱,长大以后超市里的东西都能买,却不道买什么能快乐,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以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跟爸妈一样年纪的邻居也都老了,路上的小孩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了!小时候走到哪里都是熟悉的面孔,现在长大了在村里走一走,她们都以为我是外地过来的,其实我才是这个村子里长大的那个人!最可悲的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讲情怀!

中午放学后,顶着大太阳回家,学校在镇上,离家还要走很远的路,路上买一根五毛钱的棒冰,和小伙伴一起边舔着快化了的雪糕,一路上嬉戏打闹。

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厨房,却常常看不见外婆的身影,只看见灶上的高压锅冒着汽,发出滋滋的声音,还能闻到排骨的香气。案板上放着切好的西瓜,我兴奋地拿起一大块咬下去,很香甜,却吃了一嘴的葱味,“果然,外婆又切完菜又没洗刀。”

外婆从菜园子抓了一把青菜回来,笑着说今天怎么回得晚一些,是不是又在路上偷买零食去了,我抓抓头大笑。吃完饭外婆要去打麻将了,我也装好下午的水壶,出门去上学。那条路走到学校要走半个小时,我经常一个人走得很慢,也不觉得远,有时候和小伙伴一起边玩边走,山下的田野,路边的小卖部,天上奇形怪状的云,都令我开心得不行。

时过境迁,二十年后的我再走上那条路,只觉得乏味,甚至不愿意去走,多是因为要办事直接搭车去目的地。我不再在意沿途有什么风景,只知道要赶路。赶今天的路,赶明天的路,赶赶不完的路。

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待了五年,兜兜转转,在二十七岁这年决定回乡下工作生活。我装了一所充满田园气息的房子,复刻了童年记忆中外婆的厨房。葱花味的西瓜,竹编的筲箕,旁边的菜园,还有记忆中的蝉鸣。我好像一直在试图回到那个夏天。

老屋依旧在,岁月无回头……

……回了趟老家,发现村里很多老人都已经去世了,跟爸妈一样年纪的邻居也都老了,路上的小孩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了!小时候走哪里都是熟悉的面孔,现在长大了在村里走一走,她们都以为我是外地过来的,其实我才是这个村子里长大的那个人!最可悲的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讲情怀。"

​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有家乡情结的最后一代人,我们的儿孙辈,他们会去到全国各地,将再无一人回来种田种地,很多年以后,在这块土地上,带着地方特色和地域性标志的方言,将被同化,统一的普通话,或许若干年以后,七大姑八大姨父老乡亲这些称呼,也将从他们口中消失,他们不再有什么亲情味和人情味,过年的传统风俗和传统美食,也会从他们终止,他们忙于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他们也不再有什么家乡情结,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土人情和家人情怀,将伴随着时间和时代的交替而被消磨掉。

​小时候想要努力离开的家乡,却是长大后最想回去的时光。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言不由衷,时间是单行道,过去就是回不去了。

小时候老家的黄墙灰瓦,黄泥路,换成了现在的钢筋楼房,水泥路。记忆里还是奶奶在忙农活而我在田埂上奔跑,回不去了。

​老屋依旧在,岁月无回头。

所谓,行走万里,方知故乡最美,看尽繁华,才知平淡最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三四月是最舒适的时节,儿时的记忆中那片槐花林,几个小伙伴一起摘槐花,独属于童年的快乐时光,恍如隔世,又仿佛在昨天!

小时候的夏天,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后的池塘边采菱角,池塘边有树林,蝉鸣鸟叫,唱着童年的歌。绿油油的水稻田,充满着回忆,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美好且充实!夏日傍晚时分,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晚饭,蛙声蝉鸣一片,伴随着家人的欢声笑语,结束了一天的劳作。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年这个时节,金色的田野里都是忙碌的身影,又是一年丰收季,在稻草堆上打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这疲惫且充实的一天。

暖冬的一天,空气清新,和妹妹一起去田野里的菜园摘菜,麻雀们也叽叽喳喳的凑热闹,小山村又开始了热闹的一天!

人到中年 ,怀旧了……

想念1996年的夏天、年轻的爸爸妈妈、小卖部、老电影院卖绿色饮料的阿姨、西游记、动画城、人参王国……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好好看,开满店铺的街区,有霓虹灯下时尚的年轻人,有飙车的小子,像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家里长虹的彩电,每到暑假会放《西游记》,那只漂亮的猴子🐒,是我们这一代年少时的大英雄;《名侦探柯南》《数码宝贝》,第一次追国外动画,爸爸妈妈居然支持没有反对,可能那是紧张的学习之外仅有的放松空间。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我是个只知道学习的傻子,跟别人打架,有班主任护着。

家乡陆续传来老人离世的消息,心情由原来的悲痛逐渐变成了感概,老一辈人一个一个地离去,可能就再没有人和我们讲

上一章 一百一十:故乡(3) 人活杂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百一十二:自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