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人性最大的恶,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国人与国人第一次见面,就打量对方的身份和身价,然后再选择,是给对方跪着,还是让对方给他跪着。”
人性之恶,在于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得失。我们鄙视穷人,又害怕富人。在相遇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打量对方的身份与价值,然后选择是否跪拜,或让对方跪拜。我们在意的不是一个人的品质与本性,而是他的身份与价值,这也许是人性中最深层的黑暗面。
罗翔老师说:“一个最喜欢给别人泼脏水的人,通常自己都极其的肮脏,他受不了别人身上的那种光芒,那种光芒四射,照到了他的龌龊和肮脏。于是他就开始指责你,攻击你;他和你在一起时,你身上的那种光芒,照到你内心的黑暗和伪善,他会对自己有一种自我厌恶,随后转变为对高尚的人的指责,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上的平衡感。”
他自己深陷泥沼,不想着自救,看着岸边干净的你,满心怨恨,只想拉你入深渊。
王朔说:“人性中最大的恶,不是自私,不是贪婪,不是虚伪,也不是狂妄,而是为难他人。尤其是获得某种利益之后,用各种手段为难他人,以此来获得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恶人。”
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块糖,吃了就没了;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个疤痕,留下就永久在。
余华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这就是人性中的恶——欺软怕硬。都想在弱小者身上找存在感,显摆。
你对他越好,他就越不拿你当回事,凶得很。你越是敢硬刚,发脾气释放攻击性,他反而怕了,对你毕恭毕敬。
所以,我们不能无原则地善良,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
人比需有点攻击性,有边界感。当别人侵犯你时,不能怂得跟ta干,正面交锋,谁怕谁啊!该战斗时就要勇敢地迎接战斗,不示弱,展示出你的强硬:你来好了!打就打!
哪怕打不赢,也要让对方出点雪,不那么青松地赢,知道你的厉害,不会束手就擒,轻易低头。
社会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躲是躲不过的,每个人都在与人斗中求生存,这是常态。我们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输有赢,遇上事了,只有硬碰硬,没别的退路,只能上,不要怕任合人和事,直接干上去,坚信“我比问题大”。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刚进监鱼时,被三个不怀好意的牢犯盯上,总是找他的茬,把他打得鼻青脸肿,伤痕累累。但安迪从来没退缩,每次都是勇敢地跟他们斗,一人对抗对方3个,虽然力量上落下风,但气势上从没输过,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这就是蕞艰难的日子。
每到一个新环境,我们都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靠一己之力对抗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欺负你的人,想占你便宜的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面对侵犯,就得拿出点雪性,敢于亮剑,跟人斗,让他知道你的厉害,下次就得有所顾忌。
这时抱怨没用,求饶也没用,就得扛过去,为了生存。
安迪也是经历过了这段难熬的日子,受伤住院一个月,康服出院,这之后他才充分利用自己的银行知识,帮锦察长做事,借他人之手,除掉了敌人。如果没有安迪前面的孤身搏斗,他早就被3“姐妹”打残了甚至打s了,哪里还有后面越鱼的事。
所以面对欺负你的人,拿出你的勇气硬刚,在斗争中让自己变得墙大,才是处世之道。
一句话道破了人性的本质:“世界上没有忠诚,只有走投无路,女人无所谓正派,是因为经受的诱惑不够大;男人无所谓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人性的底层逻辑,就是趋利避害。”
背叛是天性,忠诚是选择,贪婪是本能,节制是修行。放纵是欲望,自律是克制。虚荣是本性,谦逊是涵养。
世界上没有勇敢,只有别无选择。世界上没有善良,只有无可奈何。世界上没有慷慨,只有身不由己。
感情有洁癖,忠诚是信仰;人心如海,深不可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半阴暗,平时它们被道德压制,但在苦难绝境之中,就会让人面目狰狞。
人生如战场,开场靠的是“战术”,中场靠的是“战力”,终场靠的是“战略”。处世如棋,开局靠的是“棋谱”,中局靠的是“棋力”,残局考的是“算力”。
不要高估人性,不要低估人心;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羽;熟人社会的游戏准则是:来日方长。商业世界的生存法则是:适者生存。职场环境的竞争规则是:优胜劣汰。
忠诚的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伤害他,不用担心被报复。善良的人,之所以被喜爱,是因为辜负他,不用担心被指责。
宽容的人,之所以受尊重,是因为冒犯他,不用担心被记恨。老实的人,之所以被接纳,是因为欺负他,不用担心被还手。
人类为什么需要忠诚?因为信任可以维持稳定的关系,给人安全感,成年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
有用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对别人忠诚的人,一种是对别人有用的人。强调忠诚的人,都比较自私,他们想要的不是忠诚,而是服从。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忠诚,任何形式的关系,本质上都是相互需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信任,任何形式的合作,本质上都是互惠互利。
鲁迅有多懂人性,看看他的这六句经典,就能
第一句:“社会底层的人,会经常互相伤害。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遇到比他们更凶的兽时便现羊样,遇到比他们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这句话揭露的真相是:人在越艰难的处境下,越会羊兽一体,他们被强者欺压不敢发泄,只能转身对弱于自己的人下死手欺负。
这话代入到生活里便是:那些在外头对着强者点头哈腰的人,回到家可能对着妻儿拳打脚踢,尤其当它生活处境艰难之时。这是人性的必然,很难有例外。凡是这样的人,都不是强大之人,真正的强者绝不在弱者身上找存在感,不靠欺凌他人彰显威风。
第二句:“那些经常沉默的人,才是王者。因为他们往往是因为悟透了才变得沉默,他们的沉默不是因为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逢人做戏的兴趣。”
高山不语,静水流深。安静本身就是实力的象征。
这话代入到生活中便是: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者,和一个沉静少语者,不用怀疑,一定是后者更厉害。
第三句:“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垃圾,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个人是捡垃圾的,要么这个人就是个垃圾!”
鲁迅的这话,其实完美揭露了现代意义上的“吸引力法则”:人的能量场注定,人会吸引同类。所以,如果你一直在遇见智商着急、认知有问题的人,或者干脆直接遇见人渣,你一定要自我反省,因为这些“遇见”在提醒你:你自己很可能就智商着急、认知有问题,或者是个人渣。
我们遇见谁,取决于你是谁。每个人的磁场注定:我们会吸引磁场相同的人。
一个内心美好、积极向上、温暖有爱的人,遇见不好的人、事的概率将非常低,不用怀疑,这种人身边几乎全是谦逊儒雅、积极勤奋的人。所谓“海阔自有百川聚,梧高才有凤凰栖。”
第四句:“人穷无亲,树瘦无荫。人真的是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身边所有人
第五句:“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自利,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
第六句:“当外国人在中国开始享受盛宴时,就是他们开始夸赞中国故有文化的时候,而我们的一些爱国者却沾沾自喜以为是同化的开始。”
有人曾问:鲁迅的东西,为什么会那么受推崇。这个问题的答案,以上他那六句反映人性的经典已经做了回答了。
如果非要回答得更加形象一点,答案可以是这样的:因为,他文章里的人和事,从来没有走远过。
王志文说:“不懂得人情世故,简单来说,就是不懂人性的复杂性;坐在对方面前,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肯定不能投其所好,而处处碰壁,经受挫折;而搞明白人性的复杂性,在社会上奋斗,自然而然如鱼得水,不会遇到太大的困境。”
人情世故最根本的就是,无论和谁相处,都不能把其他人不当回事,但也不要太在意太当回事。
不把人家当回事,你就容易娇奢溢满,脾气不好容易得罪人,给自己惹麻烦。
太在意别人,太把被人当回事,你就会在无形之中生成自卑,害怕,容易患得患失,失去自己的主见,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变的处于被动。
年轻的时候,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不懂所谓的人情世故或者世俗,看人看事也只能看到表面而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发现人间险恶,在看山就不再是山,看水也不再是水,包罗万象,有万千变化。
什么是社会?社会就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的合集。
"人情通达即智慧,世事洞察皆学问。"人可以不世俗,但不能不明世俗。
明白的人懂妥协,愚钝的人只会硬碰,而聪明的人#擅于权衡,过去总误以为用对人说好话,用错话说实话,是天真,现今才懂得,那是智慧。
人与人最核心的差异,不在于背景,不在于技能,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思考方式。
处世,必须懂得人情冷暖!人情冷暖是社交中的隐形法则,是一个人游走社会的必备手册。
人情冷暖便是话不言尽、事不决绝。水满溢人,弓满欺人,话不言尽,事不决绝。
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说话要留有余地,好听的话多说,不好听的话不说。
为人要有城府,做事要有策略,布局必须先识人,擅长布局者擅长规律;世间万物不为我所有,但世间万物为我所用大成大就,小成小就,不成就不成。
余华说透人性:“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人性的丑陋就在于明明自己怀揣着私心,却苛求别人无私大度。可谓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
可一旦怀着这样的心,就很难再快乐起来了,因为你觉得,最好吃的饭永远在别人碗里,最好看的人永远不是身边人。
这辈子,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人活着就要清醒的认识到,生活是属于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用筷子吃面,用勺子喝汤,用筷子喝不了汤,用勺子吃不了面,凡事不能强求所求,并非所愿。
把生活调到你的节奏上,别人的建议都是参考,不开心就走自己的路。这个社会,真正骄傲的不是在你辉煌的时候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落难时有多少人陪着你。
不看辉煌时敬的酒,只看落难时陪的友,有时候想不通了,就想想人性,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这件事,突然就会释怀。
想通了,也不要觉得遗憾,向前走,我们都在变,又何必感慨从前呢。
这世界总是这样,当我们快乐时,总是很善良,当我们善良时,却从未快乐,劣人拿我们的善良蹂躏,所以每个带着伤的人心中都留有一丝冷漠。
小孩子的世界才有对错,成年人的世界只讲利弊。
所以,无论如何,成年人受伤都会选择一声不吭,因为我们懂得,人心本就薄凉,凡事都要自己扛,人都会变,至于变好或变坏,就看他人生路上经历了什么。
我们不能去苛求别人要活成什么样,遭遇不同,境遇不同,未经他人苦,就莫劝他人善。
这一生啊,好听的话,别当真,难听的话,不较真,人生就像一群人在斗地主,刚才还是一伙,一转眼就成了敌人。人生活在社会上和动物,生活在丛林中,没有本质的区别。
看透了人性,就不要钻牛角尖,要懂释怀,世人皆如此,放过也是一种善良,也当放下自己的心魔。该看透的看透,该清醒的清醒,该放下时放下。人生路啊,才能一直走下去。
刘震云:“做人不必太大方,其实人都很自私,只管自己锅满,不管别人屋漏。老鼠偷大米,人们说它狡猾;人类偷蜂蜜,却夸它勤劳;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对我们有利的,那都叫好,对我们无益的,都称为坏。”
看利益,你会越来越聪明;谈感情,你会越来越愚蠢;所有的愤怒,都是因为没钱;所有的励志,都是因为赚钱;所有的幸福,都是因为有钱。
鱼见食而不见钩,人见利而不见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自私贪婪的索取,总是以爱的名义,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便蕴藏着多少卑鄙,成熟的标志是接纳灰色,人性本自私,无关善恶。只不过自私的程度不同而已。
人最大的自私,就是让别人无私,自己却自私自利。不顾及别人是自私,太顾及别人是自虐。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既无私又自私的。
自私的人,一看便知,经常会说三句口头禅,有便宜不占白不占,这个不是我的问题,宁我负人,人不可负我。
越是自私地追求物质财富,精神世界越会变得空虚;越在乎利益,内心越会变得孤独;越害怕失去,越容易陷入焦虑;
世界上最自私的话,莫过于“我这是为你好。”如果真心换不来真心,用套路一定能换来真情,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越愛小题大作。
真诚这张牌,和谁一起出都是王炸,唯独不能单出,单出必输。人类悲欢并不相通,人永远无法做到换位思考,世上没有真理,一切都是立场。
富人在乎利益,穷人偏爱面子。不要对别人太大方,你吃苦的时候,没人关心你苦不苦;你吃肉的时候,总有人问你香不香。
万丈深渊终有底,唯有人心最难测。人性只不过是兽性蒙上了人皮。人性的贪婪,永远不会满足已经拥有的。
能克己,方能成己。被人拿捏,是因为你暴露的信息太多,人到中年,请收起你的大方,希望你过得好的,除了枕边人,没别的。
无底线的善良,换不来感恩,人与人之间,最悲哀的莫过于:他得寸进尺,你却步步忍让,真正的高手,都是明处讲义,暗处取利。
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丛林法则世界,好东西都靠抢,只有弱者才坐等分配,坏人还有机会变老,而好人连变老的机会都没有。
一切选择,都是利益驱动;一切关系,都是利益交换;强者生,弱者死。太自私,你会失去很多,太无私,你会失去一切。
莫言:“所有伤害你的人,都是故意的,他在伤害你的时候就已权衡利弊,他会不断的对比,最后选择了伤害你,因为伤害你他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确实是真相,残酷却很真实。”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世上根本没有真真切切无意识地伤害谁,嘴巴上说我不是故意的,都只是托词,其实人家心里门儿清,只是找一个让你我都不恼怒的理由。
每个人做事情之前,不管是随机行事,还是蓄谋已久,都有一个权衡利弊的瞬间,这个瞬间,就是抉择是否伤害你的时刻,所以,别人对你的伤害,当然都是故意的。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人鬼兽》中所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利益才是人类交往的根本,当你不能给对方带来好处的时候,再好的状态,别人也不会当回事,人性这个东西,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
你和任何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取决于你对别人有多好,而是取决于你的强弱,手上筹码的多少。
如果你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被伤害,你就不会因此而发怒、后悔、忧虑。被伤害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在这社会的大染缸中,你得体验人情冷暖,得撞南墙,之后才会慢慢懂得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
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正如鲁先圣所说:“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诋毁自己。”
假如有一天你不得不选择伤害别人来获得更大的利益时,请记住这个底线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再穷,不坑朋友;再苦,不丢骨气;再难,不搞投机,再强,不能猖狂,再久,不忘恩情。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虚假的,所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不管多好的关系,翻脸之后都会闹得很难看,关系好的时候本质是各取所需,我要从你身上满足社交体验感和情感需求,而关系烂的时候,翻脸的本质理由无非是:你的行为并不让我满意罢了,所以人性的终点就是自私的,大家都是红尘戏子。
不要和任何人掏心掏肺,或是讨论三观、政治等话题。记住,当你有了观点之后,你也就迎来了反驳,也就有了敌人,这个时候任何关系都显得极其脆弱,别人的三观正不正关我屁事,或者说,这世上压根没有真正的三观正,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善与恶,人的思维本就是一个圆,可以无限发散,你永远不知道你认为观点扯淡的人经历过什么你没经历过的人生。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可以接受一切毁三观的事情发生,因为生物本就多样性,你认为我没道德没节操也罢,至少我内心平静。
你懂的越多,懂你的人必定越少
就像大理这座城市,在网上看来,五湖四海辞职的文艺青年在小城里弹着吉他喝着酒,看似文艺避世逍遥洒脱,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群没素质的无业游民在无病呻吟罢了,还自以为自己多么文艺,这些人往往就是那些最爱跟风喊什么“青春没有售价”的人
举目望去,个个都是冬虫夏草,实则上半身是韭菜,下半身是蛆虫
人性就像一本现实世界版本的新华字典,你只有看明白了,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模版和范例的储备了,只有真正的经历了那些形形色色和魑魅魍魉了,以后再出现什么问题,你也就能看得懂了。
一个人,无论是语言,行为,性格,思维逻辑,还是最后的结果,都逃不开人性的参与。这个世界在我看来没有纯粹的黑与白,也没有纯粹的高尚与卑鄙,就像是那句台词说的一样,“此时此刻,有两根金条摆在你的面前,你能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吗?”。其实,大多数人都游走于一个灰色地带里,也就是有时候是个好人,有时候又是个坏人,而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好人,什么时候是个坏人,却不是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事物和人言,我都懒得解释,懒得回应,甚至懒得看一眼,我真的懒得关注别人的人性,懒得看别人的人性,懒得去想别人的人性。不为别的,一是我嫌麻烦,二是你根本改变不了一个人人性的底色,没必要,没意义,没所谓。不需要你耗费一丁点的精力,和过多的情绪在上面。他们说他们的,定义他们的,我过我的。同时,你成长过程中被赋予的文化属性也造就了你性格和思想里的最最根本的底层架构,所谓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人类世界虽说是人类组成的世界,但其实也同样是一种动物世界,一样要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一样要遵守千古不变的丛林法则,谁也跑不了。人的角色,只能选择狼和羊,要么你选择当狼,要么你选择当羊,要么你成为猎手,要么你成为猎物。
你只有读懂了人性,你才能好好的保护你的爱,保护你的爱人。你才能学会爱,拥有爱,才能真正的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