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神宗元年深秋,皇后郭氏因诬陷被幽禁于自己宫内静思己过。两月后,皇后郭氏留书自缢,享年二十四岁。
神宗的郭皇后命运线似乎和仁宗郭皇后的命运出奇的相似,但不同的是神宗和郭后两人是一见倾心的少年夫妻,感情深厚是众所周知的。郭后的儿子太子赵煦,更是神宗唯一的儿子,早早就立下的储君。
当小内侍从怀中颤颤巍巍掏出曼娘留下的血书时,大殿沉闷的气氛达到了顶峰,似乎要压的人透不过气来。
赵英策看着曼娘留下的血书被呈上来,上面的字自己都认识,但似乎又都不认识一样,反复看了很多遍。
看看上面的字字泣血,曼娘解释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当过歌女,但并未冒名顶替,也没有如青楼女子般卖身求荣。愿意一死以证清白,只求不要牵连无辜。
赵英策一遍遍责问自己为什么不听曼娘解释?若当时听了曼娘解释,也不会是这样的境地。
后来无数次的午夜梦回,赵英策才想明白。自己一开始就知道曼娘身份有疑的,东窗事发后,自己当时害怕的是从曼娘口中知道与自己的恩爱情深是假,选择了逃避。刚刚登基,朝堂动荡,百官的口诛笔伐,让自己喘不过气。曼娘出事后,自己扪心自问,是有迁怒曼娘的。是自己,是那些官员,逼死了曼娘。
听闻郭皇后留书自缢,那些以英国公为首主张废后
的官员,恨不得以头抢地,死的是自己。逼死一国之母的罪名,这是要遗臭万年的,尤其是皇帝和郭皇后情谊深重,太子更是郭皇后所出,这次是要九族消消乐身家性命都难保了。
他们是知道郭皇后这些年来除了独得恩宠外,一直是贤良淑德的典范,厉行节俭以身作则,救济贫苦百姓,帮助老弱妇孺,遇见天灾人祸开设粥棚……
但是郭皇后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强而有力的母家,只要拉下她,自己的女儿或孙女就能进宫搏一搏,心中巨大利益的驱使还是选择了逼官家废后。
冒名顶替的罪名可大可小,歌女出身又如何,又不是之前没有歌女出身的皇后。
郭皇后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民间更是议论纷纷,很多官员因此声名狼藉。
老牌勋贵官员没有了逼迫官家让步的筹码,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了被动局面。自此重文轻武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为后来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奠定了基础。
赵英策失魂落魄地丢下百官来到皇后的宫殿,看着躺在床上面容栩栩如生的曼娘。
抱着曼娘的尸体,赵英策号啕大哭,犹如癫狂道:曼娘,我的曼娘,我们的煦儿还没有长大,雪还没有下,你说你最爱围炉煮茶了,你最怕冷了,你如何舍得呀!你如此娇柔,一个人如何能照顾好自己!
整整三日抱着曼娘的尸体不眠不休,滴水未进,提剑不许任何人靠近,晕厥后才被抬回福宁殿的赵英策,之后更是高烧不退数日。
因皇后之死,罢朝一月。赵英策昏迷醒来之后,似乎冷静下来了,并没有因为曼娘的死迁怒官员,这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百官都无法忘记,官家因皇后之死的癫狂模样。
自此以后十余年间,赵英策慢慢掌控了实权,细心的人发现,和当时皇后之死有关的所有官员陆陆续续无一不是各种罪名家破人亡。
虽然赵英策只在位十余年,但那些参与郭皇后之死官员的后人之后也没有得不到重用,太子赵煦登基后更是直接点名了其三代不许科考,彻底断了其复起之路。
曼娘其实是准备和赵英策白头到老的,但击鼓上告事情影响有些大,被天道发现了,只能赶快脱身离开。最后放心不下还是来看了一眼赵英策,看着被群臣逼迫废后的情景,曼娘想着自己的死能让他不这么为难,一切都结束了。
自从和笨笨大殿之行后,便回了识海之中,后续发生的事情也就不得而知了。